APP下载

从《千里江山图》看青绿山水的色彩

2021-04-08刘淑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绿江山山水画

刘淑卉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430000)

一、引言

作为山水画最早形态出现的传统青绿山水画,自唐宋以后再无辉煌,直到今天,水墨画发展成为了主流,青绿山水或许被有些人认为是“俗”,色彩语言在山水画领域未得到有效的重视,青绿山水似乎正在逐渐走向没落。也有部分当代学者认为,当今中国画领域正在发生着一次色彩与水墨关系的重构。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绘画也越来越多元化,山水画也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回顾中国传统色彩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意在通过发掘《千里江山图》的相关色彩知识,重温这段辉煌的同时,加深对青绿山水的色彩了解,从中感悟到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艺术的魅力和对我们当今社会绘画艺术发展的引导作用。

二、《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背景

单是探究作画技法略显单薄,只有将《千里江山图》置于历史环境里才能更好的分析其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缘由。中国的青绿山水画发展史源远流长,期间几度兴衰,这一阶段至今已历经一千多年,随着历史的进程变化,受到各个朝代风气和复古思潮影响展现的面貌也不同,每个阶段都在演绎着不同的形式。

前朝局势动荡不安,终于在唐代国家重新统一,在经历“贞观之治”、“永辉之治”之后,由“开元盛世”国力发展到盛世,市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繁荣而进一步提高,绘画领域也随之得到重要发展,其中手工业技术也得到了提高,陶瓷、漆器、染织的制作也更加精细,色彩华丽造型精巧,纹样和颜色上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当时社会的审美倾向,因此以造型精致颜色富贵著称的青绿山水在唐代如此流行就更容易理解了,展子虔《游春图》的出现也就更有据可依。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期山水画逐渐生出水墨山水这一条分支,以王维等人为代表,在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引领了一股水墨画的风潮。五代时期或是因科举受挫、时局动荡,文人士大夫寄情于景,将胸中苦闷抒发于画作中,于是水墨山水愈加备受追捧,《千里江山图》受到水墨山水的启发,巧妙地将水墨皴法与青绿设色结合,打破了青绿山水受冷落的局面。

《千里江山图》呈现了一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世外桃源景象,描绘的是一派经济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景象的画作

在此基础上可以大胆推测,北宋时期立国之后的一个半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青绿山水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以及绘画艺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哲宗继位时,年纪尚小,由其师程颐辅政,主张推行复古思潮,在山水绘画上提倡追忆学习前朝画师,为青绿山水的复兴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宋徽宗继位后,本着对绘画的爱好,充分利用皇权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还创建了翰林书画苑,设立画学,还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科目,给予画师优厚的待遇,画师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院体”绘画在宋朝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画师,如王希孟、张择端等,而“院体”绘画通常是为了迎合宫廷统治者而创作,所以作画讲求法度,风格华丽富贵细腻。宋徽宗在位时又受到蔡京的蛊惑,开始建立“丰亨豫大①”的思想观,“丰亨豫大”原指富饶安乐的太平景象,蔡京将其意思曲解为“既然国泰民安,君王便可以分配国家财富,兴建土木”,后多指好大喜功,奢侈挥霍。而新建造的宫殿需要艺术品作为装饰,而设色山水恰好与宫廷的审美格局相似,因此《千里江山图》应运而生,色彩鲜明富贵,造型工整,恰恰符合了宫廷绘画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千里江山图》也体现了宋徽宗振兴青绿山水的愿望,作为“丰亨豫大”思想的载体。

也有人认为,《江山秋色图》才是宋代青绿山水的典范,将两幅画仔细对比,赵伯驹对树木的的理解则更为深刻,而王希孟笔下的树却不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笔墨功夫也不如赵伯驹的成熟老练,且不论孰高孰低,这两幅画对整个中国画的发展都有着里程碑的意义,都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文化瑰宝。之后元明清时期,虽然也有统治者恢复院体画,但是最终成效不大,青绿山水总体还是呈逐渐衰落之势,期间仍有些画家继承青绿山水的画法,但影响甚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大青绿山水画家也慢慢湮没在历史潮流中。

三、《千里江山图》的色彩运用

(一)《千里江山图》的色彩构成

《千里江山图》沿袭了大青绿山水的表现特点,采用皴法与设色结合的表现手法,画面设色鲜艳,以青绿调为主,赭石加以渲染;又以墨勾线后用淡墨细皴;为了使色彩更加突出,视觉冲击力更强,画中着重用色彩对物象进行描绘。《千里江山图》纵51.5 厘米,横1191.5 厘米,采用全景式的长卷形式,布局按照深、远的构图,从多个透视视角排列构图,山川错落分布,江河交叉连接,一望无际。水波皆是一笔笔绘制,渔船在其中游荡,为这幅画平添生气。作者主观地对自然景物的色彩进行提炼,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将物象排列,使画面和谐且气势磅礴;大小李将军是有意识地用线的疏密来表现山石结构明暗,王希孟则是以浓墨来勾线,用淡墨和色彩进行皴染,沿袭了早期大青绿的典型特征,主要强调表现的是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艺术,运用整体构思,水天连成一色,为了能呈现出色彩足够鲜丽又沉厚协调的效果,水、天和部分山体都用到了反衬的技法,兰绿色水面的素雅与青绿色山石的艳丽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将山头烘托地更加亮丽夺目;其中山顶部分石青石绿的交错运用,表现了山体前后关系的空间感;在当时,像《千里江山图》这样厚重的青绿山水作品还是十分罕见的。

(二)《千里江山图》的设色技法

青绿山水最早在《游春图》的表现就是以勾勒着色的形式出现,同样是勾勒着色,《千里江山图》意在表现祖国山河的壮美,王希孟继承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并且在用色方面有所发展和变化,将传统青绿山水传承且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千里江山图》中多用石青石绿、部分植物颜料花青和墨;其中石青是由黑青色的石头细研成粉末,石青不易渗入纸张,吸附力和覆盖力低,若是在使用时不能掌握好胶水与颜料的比例,就会不均匀;石青、石绿从山头向山脚晕染与山脚的赭石衔接,一层层地晕染;根据画面远近变化产生的色彩变化来染色,亮面或者凸起的地方受光,颜色浅且变化少,染色遍数就少,暗部和凹陷的地方则背光,颜色深且变化多,染色遍数就相应地增多,暗处用墨色打底,再用颜色加以丰富明暗层次,过渡的连接处仔细晕染;树干和树叶分别用赭石和墨描绘,用石绿掺墨直接点出,同时分出浓淡,这样既体现了传统色彩的特点也接近树木本来的颜色。天空和水面都用青色晕染,水天相交处用赭石连接,透出微微光线,一眼望去水天似相接般虚幻,与前景的青绿山头形成鲜明视觉对比,仿佛置身其中。

笔墨的运用也并非水墨画独有,《千里江山图》便是巧妙地将墨色与青绿结合,用淡墨丰富山石结构,这样既不会破坏画面的黑白平衡,也能够使墨色与山石上的青绿色山脚下的赭石自然地连接起来,同时也使墨色与颜色融为一体,画面更加丰富有层次。

(三)《千里江山图》对后世色彩应用的启示

在古代来说,青色和绿色是属于是比较低级的颜色,寓意相对较低,但在青绿山水中倒是以青绿为主,大量使用青绿色,早期的参与绘画的都是文人士大夫,他们明知道绿色寓意不好,反而在青绿山水中大量运用绿色,不仅因为这是源自大自然的颜色,同时表明了士大夫们传统色彩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千里江山图》大胆借鉴了山水画中的写实技法,在勾勒山石时就为山石的皴法和色彩晕染流出了余地,亮面施以亮丽的青绿色,山脚和背阳面则用大量淡墨来融合颜色和墨色,顺着山石结构用淡墨皴,水墨与色彩间都有着丰富的过渡,所以画面颜色鲜亮对比强烈但也不显得突兀。画中所用的石青纯度很高,吸收了唐代的画法和受到壁画的启发,且这种厚重的染色技法在卷轴画中并不常见,当然跟宋徽宗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千里江山图》不但涵盖了前朝先人们总结出的青绿山水绘画成果,也借鉴了同期水墨画的用墨技巧,以王希孟为代表的宋代青绿山水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且对日本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青绿山水的深入探索有助于我们现在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绘画艺术,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传统色彩语言,对于总结之前的色彩艺术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也对现代山水画和其他领域的色彩运用有着很强的指导性作用,提供了更多色彩应用的思路和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与传承,使传统色彩能与现代多元化环境结合,给现代人以新的色彩感知提供途径,这样的色彩势必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加自由、现代的色彩环境。目前,传统色彩观念必然能为山水画的发展现状提供更好的现实指导。

注释:

①(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周易注疏卷六、周易卷二[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13 年1 月.

猜你喜欢

青绿江山山水画
青绿人家
山河间的一抹青绿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如诗如画的江山
醉了江山醉了我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绘一纸江山,醉一场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