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统一体系结构框架的战区联合作战后勤与装备保障指挥信息系统架构

2021-04-08刘婧婷郭继坤邵芳

兵工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战区信息系统架构

刘婧婷, 郭继坤, 邵芳

(1.陆军勤务学院 军事设施系, 重庆 401311;2.陆军勤务学院 勤务指挥系, 重庆 401311;3.31007部队, 北京 100038)

0 引言

体系化的后勤与装备(简称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是服务于联合作战后装保障的重要支撑手段,为现代化作战制胜提供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当前,美国、俄罗斯等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发展为我军提供了很好的“他山”研究样本和理论借鉴。纵观发展历程,美国、俄罗斯对其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构建始终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体系化构建为核心法则,尤其美军从始于攻克“烟囱”问题的早期指挥控制系统到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再到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全球指挥控制信息系统以及全球作战保障系统,通过体系结构理论的逐步完善指导形成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及支撑环境建设,基本实现了多军种无缝联合。近年来,伴随战争形态的质变,美军根据最新的陆、海、空、天、电多域作战理念,对后勤领域提出“为实现全球军事战略,确保全面优势” 提供物质基础的要求,跨领域、路国家、全要素的互联互通更为迫切,进一步深化和推动了对指挥信息系统的顶层战略研究及体系构建。对比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史,自20世纪70年代的多头专项建设起步以来,我军后装保障信息系统同样产生“烟囱”林立的历史沉疴,成为新时代实现后装一体、作战与保障一体的联合保障指挥体系的“樊笼”。另外,就当前指挥信息系统体系化构建基础现状及理论研究来讲,与外军还存在“代差”,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网络、资源、应用端还处在基础覆盖阶段,相关体系化理论《军事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框架》仅涉及基础视角研究,模型细化及逻辑深化研究十分有限。因此亟需从系统顶层视角统筹全局、科学规划,实现去重补漏、拾遗补缺的统一系统化构建[1]。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在全军信息系统顶层规划下确立了以“网- 云- 端”为设计思路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重大工程[2-3],这为与作战指挥同步衔接的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的体系化构建擘画了新的理论框架。

如前所述,体系结构框架理论一直是美军体系化构建指挥信息系统的理论指导,可对存在复杂联系形态事物的多角度有序化抽象,是引导体系架构建设、塑造体系潜能发挥的重要科学方法理论。最早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C4ISR)体系结构框架正是对于指挥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后来美国国防部基于此框架开发推广出的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更是成熟应用于各类复杂军事体系结构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4-8]。2017年,为进一步弱化各体系结构框架的视角和概念不统一以增强框架兼容性,对象管理组织发布统一架构框架(UAF),其丰富的领域模型和统一元模型语义为体系结构开发提供了更为规范的方法[9-10]。因此,本文结合UAF的相关理论思想,在积极借鉴军内外对联合作战等复杂巨系统的构建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其领域模型的遴选及元模型内容描述的改造、融合等方法,构建出符合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特色需求的体系结构框架内容。立足多层次、多角度、多阶段的体系化思想重点研究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功能构建、系统衔接、技术解耦、标准配套等问题,以此规范健全信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联系配合,为实现整体要素联动、体系功能释放的提供理论支持。

1 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总体架构目标

网络信息体系是以网络为中心、信息为主导、体系为支撑的复杂巨系统,其理论内涵是当前设计构建全军信息系统的核心依据。与传统信息系统相比,网络信息体系强调全维覆盖的通信网络、按需聚能的云端服务以及智能联动的终端系统体系化设计,结合指挥人员的主观能动形成数据- 信息- 知识- 认知的军事信息形态循环用以支撑指挥需求[11],其概念图示如图1。伴随此次国防和军队改革,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应遵循“网- 云- 端”总体架构原理,结合后装保障的实际特点明确系统构建目标:

图1 军事信息系统“网- 云- 端”概念范畴Fig.1 “Network-Cloud-End” concept category of military information system

1)建立全域通联的后装保障指挥链路形成信息“网”。“网络信息体系是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基本形态”、“坚持用网络信息体系的理念来理解作战体系”均反映了未来联合作战网络化分布的鲜明特点。未来基础网络立足打造空、天、地、海一体组网,实现统一通信、安全传输、定位授时、智能识别等一体化服务“网络神经”,以满足全层级、全要素、各军兵种随遇接入、全域作战的需要。同样,后装保障指挥信息链路包含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交互,充分利用北斗、卫星、智能终端等通信传输手段,依托军事栅格化信息网构建的共用信息基础设施以及指挥信息系统信息通信支撑网等,在后勤数据虚拟化网络支持下,实现后装保障指挥要素的全时全域、立体通联的网络要求。

2)融汇高度密集的后装保障指挥数据形成资源“云”。“加紧开发大数据处理重心、作战辅助决策系统等先进军事技术手段,抓好实战化应用”强调建立科技支撑、全军共用的信息服务环境是军事应用的重心所在,未来军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发展核心在于如何进行信息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增值利用。根据军事应用功能活动,利用全能“数据池”和统一“云环境”按需打造支撑联合作战指挥的柔性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的“血液营养”。针对后装保障经典的搞不清“有多少”和“要多少”力量资源的两大难题,充分贯彻以数据为中心的思想原则,对装备、卫生勤务等各类保障业务的采集、出库、需求消耗、供给等数据进行融合和系统集成,健全完善后装保障数据库。结合“高内聚、低耦合”信息服务原理实现“云数据”资源智能融合。

3)集成分散多头的后装保障指挥系统形成应用“端”。“运用信息技术的联通性和渗透性,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在“网+云”的基础上动态集成基于任务目标面向功能需求的终端应用系统。主要针对各个层级、种类终端用户需求在柔性信息服务功能基础上进行功能融合式集成而规避传统叠加式构建,以此实现多级、全域系统“骨干”的互操作、互理解、互遵循。根据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任务需求,在当前系统构建基础上,围绕战区后装保障指挥这一明显“核心”的组织架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接口统一及功能集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用系统集成覆盖从而释放“强调整体且不止于整体”的系统效能。

2 基于UAF的指挥信息系统基本数据元素交互机理及模型遴选

作为最新国际体系结构理论框架,UAF在保留了理论形成以来经典的全视角、作战、能力、服务和系统视角等核心视角的同时,还拓展细化了人员、制度、安防等要素共计13个领域,各个领域从分类、结构、流程等11个视角进行模型细化,并且针对每个领域模型还提供了元模型共计80余个,这为架构师按需裁剪、组合提供了很大空间和依据[12],为解答复杂体系复杂体系本质“5W1H”(“WHO”、 “WHEN”、 “WHAT”、 “WHERE”、 “WHY”、 “HOW”)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角度[13]。

图2 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体系结构基本数据元素关系Fig.2 Basic data element relationship of joint operations in theater command logistics and equipment support system

针对“网- 云- 端”总体架构下的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进行基本元素构建以廓清体系范围及重要交互机理。首先,通过对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体系的复杂体系结构层次分析[14-15],指挥信息系统总体属于支撑上层组织结构和活动运行实现的重要物理关系,是指挥任务目标实现的关键物质技术基础,另外,还需充分考虑“网- 云- 端”的构建思路对于信息系统内部要素需求。基于此,构建围绕描述“WHO”(角色、组织机构等)、“WHEN”(保障活动、计划等)、“WHAT”(保障任务、服务等)、“WHERE”(系统节点、物理设施等)、“WHY” (保障使命、目标等)、“HOW”(技术、标准、协议等)的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体系要素轮廓,同时根据信息系统具体实际需求,共同抽象出描述该体系的概念层基本元素数据如下:保障使命、指挥能力、保障任务、组织结构、指挥活动、活动节点、保障信息、指挥节点需求线、服务接口、服务属性、服务、服务需求线、服务行为、系统、系统数据、系统接口、系统功能、系统节点、性能、技术、标准/规则、环境、协议,具体基本元素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指挥信息系统即“物理支撑”层是从“概念使命”层的整体保障使命能力出发,基于对“认知交互”层包含各作战指挥机构、保障指挥机构、作战实体、保障实体之间的指挥、协调、支援信息需求形成,并且主要根据“活动实现”层产生的包含态势感知、筹划决策、行动控制、跨域协同等指挥活动功能需求进行服务,因此与“指挥能力”、“组织结构”、“指挥活动”、“保障信息”等存在密切交互。同时,根据“网- 云- 端”设计思路,指挥信息系统本身主要描述“物理设施”、“系统接口”、“系统功能”等问题,还有为信息系统抽象出“服务中间”层,通过“服务”、“服务行为”等进一步明晰与活动过程和业务流程产生映射关系。

因此,基于以上对指挥信息系统基本数据元素自身内涵以及与相关元素关系映射构建的需求分析,分别依次选取UAF的战略领域(St)、业务领域(Op)、资源领域(Re)、服务领域(Sv)、安防领域(Sc)模型对指挥信息系统所属能力、功能、结构、服务、安防进行模型构建,具体步骤如图3所示。

图3 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架构模型构建步骤Fig.3 Construction steps of the joint operations in theater logistics and equipment support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model

3 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架构模型

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模型构建的目的在于实现体系集成,前述基本数据元素及关系刻画了该体系的概念数据模型,确定了系统研究范畴,但信息系统具体模型构建所依循的具体内涵还需利用UAF所提供的域元模型(DMM)进一步扩展和统一。围绕指挥信息系统能力、功能、结构、服务、安防协议等构建需求,通过“裁剪+修改+融合”的方法构建了战区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DMM,进一步统一了对“网- 云- 端”系统架构模型的内在认知,明确了系统内在逻辑联系,具体要素及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UAF元模型本体关系Fig.4 UAF domain metamodel ontology relationship of joint operations in theater logistics and equipment support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3.1 信息系统功能- 活动模型

该模型主要依据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活动过程涉及的主要活动步骤进行网络信息资源总体架构功能设计,这也是该层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模型。以完成指挥活动为目标是“网- 云- 端”总体构架理论的核心遵循,因此指挥“活动”、系统“功能”及信息“交换条目”成为该模型构建的重要逻辑数据元素。首先,指挥信息系统架构是依据信息主导理论提出,从本质上为服务指挥活动实现而存在,然而各类基础信息数据本身结构、数量、性质的差异限制了对其有效利用,必须经过带有活动目的性功能的处理之后才能被应用为指挥活动的支撑要素,从而实现从数据- 信息- 知识- 认知的有效加工升级,也完成了信息数据从物理域采集到信息域处理再到认知域转化利用的循环转化。因此,紧扣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存在的态势感知、筹划决策、行动控制以及必要的支援协调等核心活动步骤,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的构建着眼以上活动进行功能模块设计,从而完成对保障信息、指挥信息、情报信息等的有效处理,实现后装保障物质流、能量流的推进,故而形成“信息环- 功能环- 活动环”的原理关系,具体见图5。

图5 后装保障指挥信息- 活动关系分析Fig.5 Logistics and equipment support command information-activity relationship analysis

由图5可见,信息经过有效处理具备相应功能属性后才能够支撑指挥活动执行。根据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通常包含的态势感知、筹划决策、行动控制及必要的跨域支援保障等指挥活动,相应的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应着眼于满足各项指挥活动进行信息处理核心功能。结合前述“网- 云- 端”的设计要素原则,后装保障任务需求通过通信网络处理汇聚形成通用资源服务,紧扣指挥活动需求进而形成态势感知、筹划决策、行动控制、跨域支援保障等活动功能域,也是指挥信息系统构建核心依据。具体的系统功能与活动映射模型如图6所示。

图6 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功能- 活动模型Fig.6 Function-activity model of logistics and equipment support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3.2 信息系统结构模型

战区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应用终端架构的形成是该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资源信息服务支撑的核心载体,应遵循“网- 云- 端”系统落成所具有科学的组织结构关系原则,重点考虑“资源架构”与“组织”之间的逻辑元素,明确与各层级指挥架构相匹配的系统及网络数据资源内容,图7主要阐释应用系统主体架构及重点交互关系。

具体来讲,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组织架构主要职能权限是信息系统应用终端构建的最有力依据。战区后装保障指挥主要呈现以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为核心,以各分域指挥控制中心、联勤保障中心、地方支援指挥控制等形成外围指挥网络,是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指挥层级灵活、保障业务繁杂、涉及范围广泛的特点。因此,战区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着重从3个层面进行应用终端架构。首先,坚实战区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中心结构,主要打牢战区指挥控制中心系统这一“前台”与业务处理、资源管理等“后台”之间的系统联系,并且与各分领域专用勤务后装保障信息系统、通用勤务保障指挥信息系统形成共享服务支撑系统,实现指挥信息系统的“强核心”。其次,强化与后装保障支援信息系统的联系,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目标任务的达成通常离不开上级部门以及各军种的支援协调,后装保障更是涉及各军种、多业务的需求供应。因此,形成与上级部门、各军种后装保障部门要素以及地方支援指挥系统的跨域、跨军地联系是实现后装保障“广支援”的必要手段。最后,作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区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应当与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高度融合,故应用终端系统的构建应该与作战指挥应用系统高度兼容,在统一操作环境中实现管理与安全防护,实现用好一系统、共享一网站的作战与保障的“高同步”。

图7 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结构描述Fig.7 Function-activity model of logistics and equipment support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3.3 信息系统服务模型

做好信息数据服务是“网- 云- 端”系统应用的根本目标,构建该模型意在避免指挥活动与信息系统资源之间的分离状态,通过有效利用服务的松耦合特性实现当军事系统资源失效或是军事活动调整时产生的信息资源重组需求。因此,信息系统服务是“网- 云- 端”系统应用的演化需求形态,从技术角度应注重构建“服务”、“活动”、“功能”3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形象地体现信息服务封装对于指挥信息融合的重要作用原理。

结合体系结构框架基本理论,利用作战活动、服务、系统资源三者“分层牵引、功能解耦”的原理进行架构:1)军事系统资源数据通过数据感知及采集基础资源通过通信网络处理形成资源数据库;2)根据各类基础资源基本功能属性映射建立通用服务单元即成员服务同时形成功能接口;3)考虑活动过程主要功能需求,将涉及同一功能、具备相同接口的成员服务进行功能类聚,映射形成封装后的功能服务群;4)服务群与活动过程交互是系统服务模型的核心步骤,通过建立具体的服务应用序列实现系统资源对活动支撑功能,建立活动与服务群之间的可追溯关系。当然,由于指挥活动需求或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巨变等情况而出现时需要:1)根据出现的临机活动或是系统资源失效情况,则通过重置服务序列在本服务群中寻找选择其他成员服务进行服务交互过程执行;2)如无法满足要求则在现有服务群基础上进行演化扩增,即重新对现有成员服务进行筛查选择构建新的服务群或者直接利用某一成员服务进行服务交互过程执行。具体原理示意如图8所示。

基于上述原理,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信息服务的架构是联结平台资源和指挥系统应用的中间层,当后装保障指挥活动提出信息支持需求时,需求用户对活动序列进行明确并以此完成业务流程构建及分解从而确定业务活动序列,服务执行层则依据业务序列需求启动服务序列。具体服务架构主要分为资源管理层、通用功能服务层及应用服务层3个层次,具体如图9所示:资源管理层是实现服务封装的初始环节,主要通过数据库接口对平台资源层提供的网络资源、基础资源、数据资源统一虚拟化后进行注册发布、分配、调度、评估等,实现全军一致的网络资源环境;通用功能服务层则对应图7中的成员服务,主要为后装保障提供勤务计算、物资编目、需求采集、计算存储、运维管理等适用于各类系统的基础服务模块;应用服务层是在通用功能服务层的基础上进行服务封装形成的服务群,主要针对后装保障指挥涉及的态势感知、筹划决策、行动控制、跨域支援保障等基本活动及业务需求整合的功能性服务模块。

图8 信息服务技术引入机理Fig.8 Mechanism of introducing information service technology

图9 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服务描述Fig.9 Logistics and equipment support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service description

3.4 信息系统安防模型

信息系统包涵的多要素性、广域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系统存在的脆弱性、损毁性,而其应当具备的安全保密内容及关系往往也是错综复杂的。系统安防是“网- 云- 端”系统运行的内在约束,重点关注“接口”、“协议”与“资源架构”、“交换条目”、“服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交互层次、管理内容、应用环节应有的安全标准规范角度分层次、类别进行安全体系构建,强化指挥信息系统安全保密规则约束。该模型主要针对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进行多层次角度的系统化防护设计,主要在物理层面形成安全保密功能实现载体的基础上形成功能层面的安全保密虚拟逻辑形态,进而通过后装保障指挥特定场景应用需求的综合集成实现系统应用的安全保密形态。

信息系统安防模型中:物理层安防主要构建标准化的密码实体,如算法、芯片、模块、中间件等,用以支撑安防功能的具体实现;功能层安防主要包括信源信道加密、访问控制、存储加密、数据保密入侵监测、审计追踪、虚拟机防护等;应用层安防在上述基础上主要形成通信网络安防、数据资源安防、计算设施安防、应用服务安防以及安防服务管理,以此支撑信息数据的获取、传输、计算、应用等安防服务以及相关安防管理。具体组成如图10所示。

图10 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安防机构描述Fig.10 Description of the logistics and equipment support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organization

3.5 信息系统能力描述

“需求牵引”一直是体系结构框架理论的核心引导思想,主要通过能力体系构建来明确,而其关键在于确定能力需求的来源与开发方式。能力指标是“网- 云- 端”系统构建的需求牵引,故“能力”与前述“功能”、“资源架构”、“交换条目”、“服务”、“协议”之间均存在逻辑关联,故应结合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功能、系统结构、系统服务、系统标准进行系统能力体系构建。

通常简单系统的能力构建会采用元件分列式、逐级式或是活动周期式来进行一维的罗列,但这对于系统或是复杂体系来讲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体系能力的形成机制是多维度能力析出且映射支撑的结果:首先是体系概念维的需求分析,主要来源于对体系使命目标实现的能力分解,而这通常是多系统融合产生的能力;其次是分域系统维的分析,用以明确支撑系统的系统领域;三是系统功能维的分析,要求明确其功能之间的逻辑联系。

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能力的构建是着眼于指挥体系使命任务的分域系统维构建,在具备“网- 云- 端”基础功能性能力的同时还要面向指挥体系考虑形成新质体系概念能力的需求。因此,信息系统基础功能性能力主要从其基础要素着手形成后装保障指挥网络通信支撑能力、信息处理服务能力、系统功能应用能力以及全维安全防护能力。同时,指挥体系是特有的人- 机- 活动的有机结合产生的体系化效应,体系化能力既是指导信息系统能力指标要素构建的重要依据,反之也依赖于信息系统能力本身。本文将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指挥新质体系化能力概括为联动交互能力、涌现创造能力、重心把握能力、自适应响应能力4类,由于涉及整体指挥体系组织架构及过程实现两个分域系统能力,在此不做展开论述。具体系统能力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能力描述Fig.11 Capability description of logistics and equipment support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4 实例验证

信息系统是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要素整体联动、效能体系释放的“神经系统”,前述构建的不同领域模型反映了“网- 云- 端”系统的不同属性,存在一定的静态信息交迭及动态属性互动。一方面,针对能力指标(St)、安防标准(Sc)静态属性通常采用基本逻辑描述语言进行体系内检查及验证,可作为体系评估的具体参考,但因涉及大量基本描述语言故不详述;另一方面,信息系统资源与指挥活动过程中存在紧密耦合关系,信息系统服务(Sv)的引入则是有效利用服务的松耦合特性实现军事信息系统资源(Re)与军事指挥活动(Op)的动态演化调整,这是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动态执行验证的核心内容,也是确保系统架构模型质量的关键所在。具体执行验证原理及基本过程总的目的在于检验后装信息数据流转能否遵从设计人员预先选择策略得以顺利执行:首先,在前述利用UAF进行信息系统模型指挥活动Op构建基础上采用基于对象Petri网(OPN)对信息系统服务Sv进行映射演化描述方法确保交互正确性同时对其逻辑关系进行有效性验证;其次,在本文开发OPN建模仿真环境中,构建信息服务控制逻辑并根据前述元模型进行基于XML的产品描述业务过程执行语言(BPEL)转化,进而完成仿真执行验证。限于篇幅,主要描述可执行模型映射→OPN交互演化→控制逻辑及BPEL转化描述→执行验证等过程关键步骤,见图12,其中对象和端口元素含义参考图例注释,其余符号为Petri通用标识。

图12 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执行验证原理步骤Fig.12 Principle steps of the implementation verification of logistics and equipment support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案例描述:为确保某方向战区主导的联合岛屿进攻作战后装保障任务目标达成,后装保障指挥活动需要依托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态势处理,同时以战区联合作战指挥后装保障要素为中心对陆、海、空、火箭军及联合作战保障部队实施指挥筹划,各作战分中心对所辖后装保障力量进行行动调控。当前,由于在突击上陆作战阶段对抗激烈,陆上作战分中心指挥信息系统后装保障行动控制活动服务群中监视行动相关雷达监测实体资源受损,导致该服务群临机调控信息服务节点受阻,亟需恢复监视行动服务节点所属功能以确保陆上作战分中心后装保障指挥行动精准调控。

验证分析:基于该想定情境需求,主要对前述对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按照系统服务Sv→活动功能Op→系统结构Re模型的启动顺序进行执行验证。当雷达监测实体资源受阻,势必导致依赖其形成的行动控制系统服务产生异常,进而影响对应系统结构即陆上作战分中心指挥信息系统对于保障行动控制活动的具体执行。此时,按照服务模型Sv设计当目标服务节点受损时可依据设计人员预先选择策略进行替代服务节点构建,基本按照搜寻同功能成员服务→冗余服务群→拓展服务群的优先级进行控制逻辑构建,最终演化生成勤务计算及需求采集成员服务替代服务节点,系统利用该替代服务节点完成活动模型Op中行动控制功能,进而完成结构模型Re中陆上指挥机构对保障行动的精准控制。对上述模型进行XML描述及BPEL转化后进行OPN执行检验,执行验证表明本文构建的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具备结构合理、过程逻辑正确性,可以满足指挥信息系统具体活动需求的执行及遇突演化,具体如图13所示。

图13 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活动需求执行及遇突演化Fig.13 Activity demand execution service and emergency evolution of logistics and equipment support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5 结论

本文对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进行了体系化的架构设计,基于“网- 云- 端”的设计理念利用UAF及其元模型对该系统进行了多领域要素关系研究。根据战区联合作战想定案例情况,采用对象Petri方法对指挥信息系统动态模型进行执行验证。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UAF所属领域模型能够有效地指导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战略能力、活动功能、系统架构、服务技术、安全保密涉及要素内容关系的集成构建。

2)UAF所属领域元模型可以从本体层面统一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内涵认知,系统呈现不同领域要素内容及交互关系,通过动态执行验证能够满足信息服务需求。

3)对我军后装保障指挥信息系统科学顶层规划及关键技术设计攻关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迎.战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8,32(3):55-57,63.

ZHANG Y. Architecture design of operations in theater logistics and equipment support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J]. Military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2018,32(3):55-57,63.(in Chinese)

[2] 余宏峰,李琳琳,肖彬,等.基于“网云端”的新型指挥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建模[J/OL].火力与指挥控制,2019. (2019-12-27) [2020-04-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138.TJ.20191227.1104.002.html.

YU H F, LI L L, XIAO B, et al. Architecture modeling of new C2 system based on “network-cloud-end”[J/OL]. Fire Control & Command Control,2019. (2019-12-27) [2020-04-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138.TJ.20191227.1104.002.html. (in Chinese)

[3] 梁维泰,黄松华,朱涛.网络信息体系运作机理与关键技术[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9,44(5):1-5.

LIANG W T,HUANG S H,ZHU T. Analysis on operation mechanisms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J]. Fire Control & Command Control, 2019,44(5):1-5.(in Chinese)

[4] 郝翎钧.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研究综述[C]∥第六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2018:149-153.

HAO L J. Research review on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s [C]∥Proceedings of the 6th China Command and Control Conference (volume I). Beijing: China Command and Control Society,2018:149-153.(in Chinese)

[5] 李大喜,张强,李小喜,等.基于DoDAF的空基反导装备体系结构建模[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7,39(5):1036-1041.

LI D X, ZHANG Q, LI X X, et al. Architecture modeling of space-based anti-missile equipment based on DoDAF [J].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17,39(5):1036-1041.(in Chinese)

[6] 张春明,许腾,章华平.基于DoDAF的岛礁区海军合同作战体系结构框架[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7,8(5):20-24.

ZHANG C M, XU T, ZHANG H P. The framework of naval contract combat architecture based on DoDAF [J].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y,2017,8(5):20-24.(in Chinese)

[7] 李迎春,李新明,刘东.基于DoDAF的重大灾害救援系统结构模型[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6,38(6):16-21.

LI Y C, LI X M, LIU D. The framework of major disaster relief system architecture based on DoDAF [J]. Command and Control and Simulation, 2016,38(6):16-21.(in Chinese)

[8] 王亮,杨宝庆,邱恺,等. DoDAF电子对抗训练导控系统体系结构设计[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6,38(4):89-95.

WANG L, YANG B Q, QIU K, et al. Architecture design of gui-dance and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DoDAF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training [J]. Command Control & Simulation,2016,38(4):89-95. (in Chinese)

[9] Object Management Group. Unified architecture framework profile (UAFP): version 1.0[S/OL].Milford, MA, US:Object Management Group,2017.(2017-07-15)[2019-09-27].http: ∥www.omg.org /spec /UAF/20170515/UAFP-Profile. xmi, http:∥www.omg.org /spec /UAF/20170516/Class-Library-UAF. xmi, 2017.

[10] Object Management Group. Unified architecture framework (UAF) traceability between framework views and elements: version 1.0[S/OL]. Milford, MA, US:Object Management Group,2017.(2017-07-15)[2019-09-27].http:∥www.omg.org/spec/UAF/20170515/UAFP Profile. xmi.

[11] 李丹,黄照祥,卢建春.基于云架构的军事信息系统概念及机理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7,12(4):365-370.

LI D,HUANG Z X,LU J C.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and mechanism of military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architecture[J]. Journal of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7,12(4):365-370.(in Chinese)

[12] 丁茜,王跃利,沈洋,等.UAF的方法论意义[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8,32(4):63-67.

DING Q, WANG Y L, SHEN Y, et al. Methodology significance of UAF [J]. Military Operational Planning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2018,32(4):63-67.(in Chinese)

[13] 丁茜,王跃利,曹冠平,等.UAF的架构开发程序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8,32(6):86-91.

DING Q, WANG Y L,CAO G P, et al. Research on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procedure of UAF [J]. Journal of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2018,32(6):86-91.(in Chinese)

[14] 刘婧婷,郭继坤.基于UAF元模型的战区联合作战精确保障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OL].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20.(2020-02-26)[2020-04-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422.TN.20200226.1146.012.html.

LIU J T,GUO J K. Establishment of efficient support system for joint operations in theater command based on DMM of UAF[J/OL].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20. (2020-02-26)[2020-04-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422.TN.20200226.1146.012.html. (in Chinese)

[15] 多夫·多里.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综合运用OPM和SysML[M].杨峰,王文广,王涛,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DOV D. 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OPM and SysML[M]. YANG F, WANG W G, WANG T, translated.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17.(in Chinese)

猜你喜欢

战区信息系统架构
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中智能化信息系统的运用
“田间微课堂”创建农机培训全新架构
2022年信息系统与运营管理专栏征稿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社会治理架构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架构及实现策略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估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