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老年单发性胃息肉内镜下诊断的相关病理特点和治疗效果分析

2021-04-07赵燕如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4期
关键词:胃体胃窦息肉

赵燕如

(鄄城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山东 菏泽 274600)

随着消化内镜的广泛应用,胃部良性肿瘤的检出率呈增加趋势。据文献报告,胃良性肿瘤约占全部胃肿瘤的2%左右,多见于胃窦部,外观呈息肉状单发或多发,有一定的恶变率,尤其是直径大于2 厘米广基腺瘤性息肉[1]。以往对于胃部的良性小肿瘤,仅凭消化道钡餐造影很难发现,或者说仅能发现较大者。在治疗上多采用开放式手术治疗,创伤较大。分析2015 年2 月—2020 年7 月我院消化内科采用胃镜诊疗的100 例中老年单发胃息肉病例,现就胃息肉内镜下诊断,病理特点和镜下治疗的并发症及安全性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2 月—2020 年7 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胃息肉100 例胃息肉计数100 个。其中男41 例,女59 例;年龄40 岁~77 岁,平均(56.5±12.5)岁;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31 例伴有出血。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排除胃癌等恶性肿瘤。

1.2 方法

1.2.1 诊疗仪器 所用胃镜为日本东京OLYMPUS 公司生产,型号如下:主机VC-290 光源为CLV-290SL,内镜为GIF-H260Z。

1.2.2 术前准备 胃镜检查者应当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华法林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1周以上。近期做过消化道钡餐透视者,应当在3 d 以后再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前应完善血常规、凝血分析、生化、传染病四项、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检查前一天晚餐应进食渣、易消化食物,当日禁食6 ~8 h。

1.2.3检查治疗及治疗方法 术前口服利多卡因胶浆,胃镜直视下依次观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黏膜状态,记录胃息肉的部位(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等) 、大小(息肉直径)及形态(日本山田法)等,并取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有经验的内镜医师根据胃息肉不同的部位、大小及形态,选择适宜的内镜下治疗方式,对于直径<0.5 cm 的息肉采取活检钳钳夹摘除或电凝治疗;对于直径≥0.5 cm 的息肉,且有蒂的,可用圈套器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如果蒂部较粗,则预先用尼龙绳或金属夹夹闭蒂部远端,再行电切术;直径<2 cm 的广基息肉,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直径>2 cm 的,则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创面较大者给予肽夹封闭创面,预防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将切除的组织送病理检查。

1.2.4 术后处理 术后卧床休息3 d,禁食24 h,流质饮食72 h,术后辅予抑酸、护胃、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6 个月~1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胃息肉发生部位与病理特点;息肉直径大小与病理关系;不同治疗方法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内镜下不同息肉部位与病理特点

本组中老年单发胃息肉病变100 例,发病部位由高到底依次为胃窦、胃体、胃底、幽门和贲门,以胃窦部最多,占54.0%;病理以增生性息肉居多,占44.0%,见表1。

表1 胃息肉发病部位与病理关系 (n=100)

2.2 胃息肉直径大小与病理:根据息肉直径大小分为<0.5 cm,0.6 ~1.0 cm,1.1 ~2.0 cm,>2.0 cm;以直径<0.5 cm 的息肉最多,计52 例,占52.0%。病理类型以增生性息肉最多,占44.0%,见表2。

表2 息肉大小与组织病理关系(n=100)

2.3 中老年患者胃息肉的内镜治疗安全性与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胃息肉均行内镜下一次性切除,其中活检钳钳除术占36 例; 高频电凝电切术34 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膜下剥离各13 例。并发症:术后腹部不适45例,大便隐血16 例;并发症发生率61%。本组100 例均无消化道大出血、感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00 例患者于术后6 ~12 个月再次行内镜检查,仅2 例患者息肉复发,复发率为2.0% 。见表3。

表3 不同息肉类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法与并发症关系(n=100)

3 讨论

随着消化内镜的设备及技术的改进,选择胃镜检查的中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对于中老年胃息肉患者,内镜检查可以快速明确诊断。如何选择胃息肉的治疗方法,目前上存在一些争议[2]。随着胃镜下治疗经验的积累,胃息肉治疗指南应运而生。本研究结合中老年胃息肉发生的特点,病理类型等,针对如何选择内镜下胃息肉治疗方法,增加其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等进行探讨。

3.1 胃息肉的内镜下特点

胃息肉的发病部位以胃窦部较多,其次是胃底、胃体部。胃息肉目前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其主要表现为胃粘膜上皮细胞突入胃腔形成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或分叶型隆起性病变。部分有蒂、部分呈无蒂。多数直径在0.5 ~1.0 cm。常见的有腺瘤性病变,镜下息肉颜色较周围粘膜发红。增生性息肉仅可见局部隆起,颜色与周围胃粘膜无明显区别[3]。炎性息肉可见隆起呈红肿改变,波及周围胃粘膜。MARKOWSKI 等[4]研究发现,增生型胃息肉多为单发(68%~75%),且以胃窦部发生率较高,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胃底及胃体发生率呈增加趋势。本组胃窦部息肉占52%,胃体部为28%,结果与文献报告近似。

3.2 胃息肉治疗方法选择

不同的胃息肉类型和大小,其治疗方法各异。对于直径<0.5 cm 的较小息肉采取活检钳钳夹摘除或电凝治疗,可以完整切除,且创面较小,不易引起出血或穿孔等;对于直径≥0.5 cm 的息肉,且有蒂的,可用圈套器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对于蒂部较粗,用尼龙绳或金属夹夹闭蒂部远端,再行电切术,这样可以预防创面出血;对于直径<2 cm 的广基息肉,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 的,则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由于广基息肉或大于直径大于2 cm 者,病变范围相对较大,单纯套扎或电凝很难彻底切除,所以选择黏膜切除或粘膜下剥离,可以较好的预防复发及息肉恶变[4]。对于创面较大者给予肽夹封闭创面,预防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最大限度保证治疗效果和手术安全性。

3.3 内镜下治疗的优势

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已逐步被患者所接受,特别是中老年胃息肉患者,接受开放性手术的依从性很差,部分患者体质较差,不耐受手术治疗。而内镜下进行胃息肉切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或不出血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组内镜下切除胃息肉100 例,术后并发症仅为腹部不适为主,发现大便隐血者仅16 例,占16.0%。

3.4 内镜下切除胃息肉的的问题与展望

关于内镜下切除胃息肉应考虑的问题是,严格把握适应症,电凝电切时把握深度,最好配合影像实时监控,避免过深导致穿孔。把握切除范围,范围过大,创伤增大,不利于黏膜愈合,范围过小,容易遗留残留组织,增加复发风险。前景与展望:内镜下诊断与治疗胃息肉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为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及不能耐受开放性手术治疗者,增加了更多的治疗机会。早期完整切除胃息肉可以很好的预防息肉恶变[5]。同时,建议积极探索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或内镜下姑息治疗梗阻性胃癌,逐步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内镜下治疗的优势,最大限度缓解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猜你喜欢

胃体胃窦息肉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像与藏医四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超声诊断中晚期胃窦癌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
消化不良病人胃窦胃体内镜表现及病理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