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书万先生笔下的风

2021-04-07孔瑞平

名家名作 2021年3期
关键词:寿桃画家创作

孔瑞平

《寿石图》 刘书万/作

《玉雪香韵》 刘书万/作

个人兴趣所至,时而上网浏览美术网站,欣赏大师们的作品,忽一日,跳动的鼠标下闪过一幅有些特别的画面。倒回来一看:好一幅《得寿图》!画得太生动了。泪垂的蜜桃汁液欲滴,诱人的香味仿佛透纸可闻。

不由得就端详了好久。寿桃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本来司空见惯,难得这一幅画得如此讲究,把这传统题材画出了不一般的意境,竟是从眼前忽略不得。画面显示光从顶上来,滤去了桃子的层次,直接显示其底部粉色,又用墨酣畅饱满,连同树干、枝叶间都水气充盈,使得整个画面光、水淋漓,充分显示出画家大胆的运笔和高超的写意功力。

赶紧去看作者名字:哦,刘书万先生,陕西人,师出名门,浸淫山水花鸟数十年,果然笔下自由、温润,挥洒娴熟,甚具自我面目。

网上展示来看,作者是善画花鸟题材的,尤以寿桃最美。再看这幅《寿石图》,光影角度不同,果实那种白里透红的状态就完全呈现出来了。两只山禽好奇地扭头打量,仿佛也被美艳的果实吸引。禽鸟的姿态天真烂漫,与寿桃动静相生、深浅呼应,简练的笔墨语言和唯美的物象表达方式,使传统题材一点都不老套,整个画面看上去非常舒服。

花鸟画属于中国画体系里能直观感受到美丑的一种,简言之,倾向于写实,又要好看,这对画家的创作来说就成了一种限制。意象、构图类似的作品看得多了,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就是笔墨技巧再繁杂,也觉得似曾相识。而刘书万先生于他的笔下实现了一种突破。他的作品多见速度与率性,勾勒痕迹很少,少有古代院体画恬淡幽远的气息,更没有呆滞刻板之笔,他的构图不拘一格又有别出心裁之意,仿佛随他的心意,怎么摆置怎么好。用墨则正如他的生活照给我们呈现的面目一般,滋润、大气、酣畅淋漓。

在其他的作品里,他呈现着更为自由的一面。我注意到了流动在他画笔下的那些风。风是看不见的,不可能直接把它形象化,但是它被画家捕捉到了,并使其在画面上现形,让观者感受到它的存在。请看这幅《清风颂》,大块面渲染的荷叶和正在慎重地开放的荷花都被风推动了,莲瓣开合间,花序已乱,风正从花蕊间掠过。这是何等生动的画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塘空寂,那是静态的莲。而如此好风摇花曳叶,那蜻蜓哪能立足得住,只有莲香在风中弥散——这是动态的莲。不由想起韩愈的美句:“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难不成画家也受过此诗的启发?画面又美又仙,确实是画出了荷花的另一种精神。

墨竹更接近于书法。画墨最怕气阻笔滞,需要画家秉持成竹在胸的自信而一气呵成。刘书万先生的这幅墨竹堪称完美。画幅有限,墨竹兀自有“此竹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的气势。画家自题曰:“虚心高节,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有道是“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对竹的赞美,也是画家的人格自况吧!竹为四君子之一,它有清雅的味道、劲节的姿态、虚心的品质。这不是种于溪旁、润泽西窗的翠竹,这是立于山石间、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霜竹。这是竹的精神气节。至于形态,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自白甚是有趣,书万先生不知可有类似经历。

《清风颂》 刘书万/作

再有就是刘书万先生的文人画风格。不少作品诗、书、印俱佳,大有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况味,这是与江湖画、院体画的彻底切割。没有深厚的文学、美学、哲学学养,是绝难达致的。

林林总总在网上浏览了刘书万先生的很多作品。心有所感,遂成此篇。自惭才疏学浅,表面解读,也许差之千里,只能算是“姑妄言之”吧。又看到网上把刘先生的创作归为“长安画派”,感觉不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个大概念,大部分流派皆在此毂中。中国画作为中国的国粹,甚多民族文化情结在其中,谁敢大言不继承传统,然而艺术总归带有时代烙印,谁又能拒绝深入生活,做一个当代的古人。长安画派起源于陕西,多以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表现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为代表,地域色彩浓厚。自其代表人物赵望云、石鲁相继去世后,渐趋式微。就刘书万先生的作品风格来说,与“长安画派”的特点与方向多有不同,书万先生的创作不受地域和题材限制,是一种更为自由、随心、个性化的创作。感谢网络,让我在不期然间欣赏到一种高超的创作、享受到一种艺术的甘美。我想我应该深深地感谢先生,虽然未闻其声、未识其人。

搁笔之时,衷心期望刘书万先生艺术精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带给我们这些读者更多的惊喜,也为这个时代增添更多的荣光。

《虚心高节》 刘书万/作

猜你喜欢

寿桃画家创作
Jazz
美丽的寿桃湖
论紫砂壶“寿桃”的文化意境
酷炫小画家
中华寿桃丰产栽培技术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