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生立场的班级文化

2021-04-06金晶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3期
关键词:班级文化实践探究

金晶

[摘要] 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直接因素。班级文化建设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有效形式,也是班主任担当“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责任。建设适切而优秀的班级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是润泽学生德性生长、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推动了师生成长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班级文化;实践探究;学生立场;文化润德

古语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千年之前的古人便意识到教化天下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人文。以我们当今的视角,社会和个体要发展,必然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的存在关乎国家兴衰,关乎个人的成长。而“少年强则国强”,可见文化之于国民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让这一切落地生根,文化育人便有其独特的意义。笔者在一线班主任工作中,深刻感受著以班级文化润泽学生德性、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作为文化育人的基础形式,班级文化的构建常常关乎班级中每一个体的成长环境与价值形成,关乎一个班集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优质的班级文化如同秧苗拔节的沃土,输送着成长养料,良性循环,佳木成林;反之,缺乏文化引领的班集体建设,如同海上迷航的船舶,前行无向,困难重重。那么,该如何构建适切的班级文化润泽学生的德性生长?

一、厘清内涵,认知主体

笔者曾就班级文化了解程度这一话题对任教年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为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四类群体;了解程度分为很了解、有一定了解、不太了解、毫无了解四个层级。回收有效问卷反馈如下:在四类群体中,表示很了解的仅有班主任,其后排序为学生,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了解程度较低,部分问卷显示为毫无了解。以上现象传达了哪些信息?

以个人表达替代了全员意志。在对班主任群体做进一步了解的过程中,笔者接触到这样的信息:当下的部分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着班主任个体策划或者仅有极少数学生干部参与等现象。因此,在询问所在集体文化要素时,班级其他成员并不了解。“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帕克·帕尔默博士在研究共同体时如是说。事实上,在班级生活中,师生便是成长共同体,班级文化应是由这个成长共同体孕育而出的精华所在与前行方向。

以琐碎拼接替代了系统构成。美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W. L. Jr.托马斯认为:文化的最小单元,即文化的某个项目,不论它是人的某一行为还是使用的某一工具,都是文化特质。一些相关的文化复合体集合起来,便形成一个文化体系。班级文化也应该具备这种体系特性,而非不同时刻的班级活动的琐碎拼接。

以程式框架替代了时效更新。社会在高速运转,学情也在不断变化。尤其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迅速,青少年群体文化更迭极快,似乎每一届学生都会拥有属于自己这一届的风向标。以一成不变的关键词去架构新集体的文化要素并非受欢迎之举。要让其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文化标识,应是符合时代、顺应学情的。

因此,一个班级理想的班级文化,应该是班级中所有学生认同并且参与的文化,是有利于所有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化成长的文化;是真正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的精神潮流。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引领班级学生,构建属于本集体的特色文化,应是一个专业而优秀的班主任的必备素养。

二、分析班情,确立思路

班级文化是一种生态。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作为一个小型社会的存在,班级文化建设必然考虑其特殊性,因为它的主体是青少年。基于这个特殊的对象,必须考虑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性。

全面观察,多方位了解,应当是我们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

在平等的对话和沟通中了解学生。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宾认为交际双方的理解来源于38%的语调、55%的表情和7%的有声语言。可见,只有我们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沟通方式,才能获得学生真实的回应;只有获得学生真实的回应,才能有利于我们摸清班情,为我们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做好铺垫。

结合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了解学生。一线班主任常从家长口中获取这样的反馈:孩子最听老师的。基于这样的向师性,常常需要我们迈进学生的家庭,换一种视角去了解真正的他们。笔者曾在班级开展“十二知晓”活动,即带着笔者想了解的12个问题,走进学生的家庭。事实证明,这种途径掌握的学生信息更为立体,更为全面。

所有的观察与了解均是在为酝酿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做准备。笔者曾尝试过以下两种思路:

第一,我所拥有,即为美好。基于班级已然具备的特质去构思班级文化。“求真班”的班级文化便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而打造。“真”是笔者全面了解过班级学生之后,对于他们最大的印象和感受,同时“真”又符合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要义中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弘扬。初中三年中,“求真班”围绕初一年级“认识真我”、初二年级“挑战真我”、初三年级“超越真我”的思路,打造“真”文化。“真”文化的引领,使得班级成员重新认知“真”的内涵,悦纳真实的自我,挑战不完美的自我,最终超越原来的自我。

第二,我未拥有,创造美好。基于班级缺乏的某种特质去构思班级文化。“学而班”的班级“思”文化则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打造的。笔者在接手这个新集体时发觉学生群体普遍缺乏思考的意识与行动力,便萌生了“思”文化的考量。在经过与全体学生的讨论后,重新定义学与思的关系,在班名中隐去“思”字,以此提示所有成员对于思考这一习惯的重视。“学而班”初一年级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初二年级发掘“善于思考“的方法,初三年级营造“乐于思考”的氛围。“思”文化的引领,使得班级成员高度重视思考对生活产生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

无论是驾轻就熟的发觉,还是另辟蹊径的巧思,班级文化构建的思路当是多重的,但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情是文化孕育的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三、多管齐下,全面创生

班级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创设的过程,也是实施班级文化管理的过程。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班级文化的管理更强调以人为中心,这是班级高品质的管理。笔者尝试用以下策略进行操作:

给班级文化一个标识,用集体智慧凝聚每个学生意愿。作为班级文化的外显形式,班级的徽标LOGO能给人以视觉冲击,强化班级成员的身份认同和集体认同。因此,尤其是在班集体建设初期,通过给班级设计班徽的形式,能让新班级成员更好地认识彼此,给班级一个集体愿景,有利于创设共同的班级发展目标。

接手新班级伊始,全员为班级绘制一幅印象画是开学初的第一次小活动。在收到的所有作品中,图中迎光而上、翱翔大海上空的景象触动了同学们,加之作者的激情演说打动了所有人,大家一致决定选用这幅图作为班徽(如下图)。而后,小活动继续,设计班徽—拟定班号—提炼班训。由此,创生出“骞远”的班号,象征劈风斩浪的海鸟奔向光明,谐音“前缘”已定的师生共度三年,“心有爱,天地宽”是围绕班徽班号提炼的班训。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集体研讨,最终决议。当每个同学别上代表骞远成员徽标的那一刻,集体认同感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给班级文化一个载体,用敏锐的双眼洞悉每面墙壁的光彩,“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教室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舞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是班级文化以亮眼的形式展现于众人面前的一片天地。同样是外显形式,墙壁、板报、角落,都可以成为班级文化的载体。然而,装饰绝非班级文化载体的目的,而是通过集体装饰的行为,使得班级成员在过程中将集体意志再现。通过班级活动的参与,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从而在班级文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因此,全员参与和关联文化核心,应当是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原则。

给班级文化一套体系,用班本课程串联每个孩子的成长。作为一种积淀的文化,班级文化应当有其延续性与系统性,非一人的智慧体现,也非一次活动使然。在系统性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班级成员的自律意识得以加强,班级的班风建设得以完备,集体的凝聚力得以稳固。

笔者“骞远班”的初二下学期,班级关键词为“美”,青春正美是班级这一学段的核心文化关键词。因此,该学期的班本课程创设如下表,围绕“美”的体验,2月感受文化之美,关联传统文化之美;3月探寻品质之美,关联德性之美;4月走进自然,品味自然带来的美好氛围;5月习得习惯之美,关联理性思考之美;6月恰逢青春仪式,而仪式之美同样是生活必需。每月一次班本活动,使得学生在青春正好的时光里,感受多维美好,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它让我们看到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化成天下。教育正是承担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構建班级文化的过程中,每一位班主任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每一位教师都与学生构成健康成长的共同体。积极构建学生立场的班级文化,以班级文化润泽每个学生的德性生长,实践会让我们行至更远!

[参考文献]

[1][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金 晶   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玄武区兼职德研员。2016年获得长三角地区、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班级文化实践探究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