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研究

2021-04-06郝连鑫米娟

中国市场 2021年4期
关键词:泰尔指数区域差异基尼系数

郝连鑫 米娟

[摘 要]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由此,山西省经济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更要注重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平衡。文章利用山西省2009—2018年的县域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等多个指标对区域发展情况进行计算与分析,按照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四大经济协作区探讨区内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主要是由晋中经济协作区内部情况所引起。在2009—2014年间,第二产业是导致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2014年之后,第三产业是导致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产业结构方面,产业集中效应是基尼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山西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基尼系数;泰尔指数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4.018

1 前言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内诸多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廖翼,周发明,唐玉凤[1]三位学者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2002—2011年湖南省县域经济进行分解得到湖南省县域经济差异主要是由四大分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王少剑,王洋,赵亚博[2]也采取了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做出了研究。邓毅[3]对1994—2015年山西省县域经济进行研究,得出在东西方向上,人均GDP分布呈现“中间高,东西两边低”的态势;南北方向上,1994年“北高南低”,1998年“南北趋于平衡”,2004—2015年“南高北低”。文章利用2009—2018年的县域数据,对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讨论。采用泰尔指数对山西省区域差异进行整体描述,通过对泰尔指数的分解,从四大经济分区的内部差异情况对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再通过基尼系数对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差异情况进行了讨论,并且通过对基尼系数的分解,从产业结构效应、产业集中效应和综合效应三个方面对产业结构对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做出了深入剖析。文章旨在为加快山西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山西省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2009年,山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为7358.31亿元,而到了2018年达到了16818.11亿元,增长了2.28倍;2009年,山西省人均GDP为21544元,到2018年为45328元,较之2009年增长2.1倍。虽然近十年来山西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仍然与全国平均水平有着不小差距,在2018年山西省的GDP占全国比重为1.8%,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1%。从山西省内部来看,太原市的人均GDP为8.87万元,位列全省第一,而处于最后一位的运城市为2.83万元,仅是太原市人均GDP的31.9%。

由图1可以看到,在11个地级市中,位于平均值之上的有太原、朔州、晋城和阳泉四市,其余各市均在平均值之下。在2009年,太原市的人均GDP为44319元,是运城市的3.09倍,说明在这十年期间,虽然山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有了显著的增加,但是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却没有明显的缩小。

3 山西省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3.1 指标评价体系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单一指标分析,主要通过人均GDP等方法来衡量地区间的差异;另一类是综合指标分析,不仅有单一指标中的内容,还包括了反映发展水平的指标,如受教育程度、医疗水平等方面。文章采用的指标主要是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

3.1.1 泰尔指数

如果将所有区域分为j组,那么泰尔指数可以分解成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如下式所示,前半部分为组间差异,后半部分为组内差异。

其中,pj表示第j组人口在整个区域中的比重,vj表示在j组中所占的人口比重。

3.1.2 基尼系数

其中,G为基尼系数,pi为第i个市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wj表示第i个市第j产业的GDP占第j产业总GDP的比重,Qj表示第j产业GDP从1到i的累计。

文章将山西省划分为四个经济发展协作域[4],分别是晋中经济协作区,包括太原、晋中、阳泉、吕梁、忻州五市;晋北经济协作区,包括大同有两个区数据不全因此采用了区内平均值计算。、朔州两市;晋南经济协作区,包括运城、临汾两市;晋东南经济协作区,包括长治、晋城两市。

3.2 总体差异分析

由表1可以看到,2009—2018年,不论是从整体来看,还是从各个区域来看,山西省的人均GDP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从区间的极值比和变异系数来看,山西省四个经济区域的差异也在不断地扩大,在2009年时极值比为1.56,而到了2018年则为1.74,增长了11%。变异系数在这十年之间增加了0.04。

总体来看,四个经济分区的极值比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晋北经济协作区的下降幅度最大为58%,晋中经济协作区在2014—2018年呈现出上涨的情况,晋南经济协作区在2009年极值比为8.74,到了2018年为8.63,在这期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情况,晋东南经济协作区最近几年也有着上升的情况。

3.3 指标分析

文章测算山西省经济发展差异采用的指标是泰尔指数,采用2009—2018年山西省各个县区的GDP数据,分别测算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泰尔指数,其中Ti(i=1, 2, 3, 4)分别代表晋中经济协作区、晋北经济协作区、晋南经济协作区和晋东南经济协作区。表2所展示的是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2009—2018年,总体的泰尔指数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且变化幅度不大,在2013年时达到了最小值为0.1672。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泰尔指数变动情况也与总体变动情况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在2017年时达到了最大值为0.0186,是2016年的2.02倍,是最小值(2014年)的6.2倍。

从区内来看,晋中经济协作区的泰尔指数是四个区中最大,在这十年间的平均值为0.1。在2009—2011年间有小幅的下降,随后的几年中不断地增加,平均涨幅为3.2%。晋北经济协作区与晋东南经济协作区的区县数量大致相当,但是泰尔指数的平均值却比晋东南经济协作区高0.01。最大差值在2012年,达到了0.018,约为晋东南经济协作区的两倍。并且晋东南经济协作区也是四个经济区中数值最小、最为稳定的区域。综上所述,不论从区域内还是从区域间来看,山西省各区县的经济差距在近十年以来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

区内的差异是影响泰尔指数的主要原因,在2009年时的贡献率为94%,随后的时间中一直保持在90%以上。并且在2013年时达到最大值为98.2%。从组内来看晋中经济协作区对组内的差异贡献最大,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在2017年达到了最大值为65.7%。晋东南经济协作区是四个区中贡献最小的一个区,平均贡献率为9.95%,波动幅度为31.7%。

3.4 产业结构差异

表3是2009—2018年山西省三次产业分解后的基尼系数表。其中G、I、P分别表示基尼系数、占GDP比重和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程度。总体上来看,在这十年之间山西省的基尼系数在0.35~0.44,极值比为1.21,总体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基尼系数在0.3~0.39为中等,在0.4~0.59为高等级。上述研究表明,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处于中高等之间。2016年达到了最小值,其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的基尼系数较2015年下降了0.01。在2015—2016年经济的增速是这十年中最低的两年,并且对基尼系数贡献最大的第二产业出现了负增长,这与山西省这两年间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其中第二产业规模最大的太原市是正增长之外,其余所有省份都是负增长。

从各个产业角度来看,2014年之前第二产业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最大,而在2014年之后第三产业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最大,并且这也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一致。根据配第—克拉克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依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山西省内的经济差异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转移,这也与后文的基尼系数变化分解的结果相吻合。

第一产业对基尼系数的变化贡献率不高,但是第一产业的基尼系数数值却较大。第二产业的基尼系数的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下降趋势,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也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与总体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大致相当。这表明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或者说是山西省第二产业的差距的减小起着主要作用。

表4是对山西省各个年份基尼系数的分解情况。除了2009—2011年和2016—2017年期间外,其他期间基尼系数都为减小的情况。根据公式,基尼系数的变化可以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产业集中效应和综合效应。综合三种效应来看,在基尼系数增加的阶段,产业集中度效应是主要因素。在基尼系数下降的阶段,产业结构效应是主要因素,而综合效应对基尼系数一直起到正向的作用,即在基尼系数增加时起相反作用,在基尼系数减少时与基尼系数同方向变动。从三种效应的绝对数值大小来看,首先是产业集中度对山西省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产业结构,最后是综合效应。

4 结论与建议

文章通过将山西省分为晋中经济协作区、晋北经济协作区、晋南经济协作区和晋东南经济协作区四个经济分区,分别对各区域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2009—2018年人均GDP的数据为主,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的方法从人均收入和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在这十年期间,山西省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28倍,人均GDP增长了2.1倍。不论从四大经济分区的区间差异还是区内差异来看,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减小,但是仍然是处在高位水平。区内总体上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情况,太原市10个县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总和占119个县区的1/5以上,并且比重在不断上升。

(2)从泰尔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主要是由各个经济协作区内部引起的,其中晋中经济协作区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晋北经济协作区和晋南经济协作区,最后是晋东南经济协作区。

(3)从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来看,山西省整体的基尼系数处在中高水平。从基尼系数的大小来看,在2009—2014年间,第二产业的基尼系数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在2014年之后,第三产业的基尼系数最大,第二产业次之,最后是第一产业。从基尼系数分解的情况来看,基尼系数增加时,产业集中度效应是主要因素;基尼系数下降时,产业结构效应是主要因素。总体来看,产业集中效应是基尼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针对上述分析结论,建议山西省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根据2020年的最新数据,山西省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低至0.1%以下。山西省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脱贫的实现并不意味着扶贫的结束,也不代表着差距的缩小。因此对已经脱贫地区继续给予帮助是山西省减少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点。根据泰尔指数的结果来看,晋中经济协作区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是引起山西省地区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此,应当发挥太原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基尼系数的结果来看,产业集中效应是基尼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效应是基尼系数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调整各个区域间的产业结构,采取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的策略,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山西东部和北部地区,紧邻京津冀经济发展地带,应当做好承接产业结构转移所带来的红利,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山西南部地区可以依托黄河中下游经济带,推动自身发展。山西西部地区可以依托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升自身经济实力,这样就可以形成以太原为中心向外扩散、四周向内聚拢的发展模式,以此推动全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翼,周发明,唐玉凤.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2):35-41.

[2]王少剑,王洋,赵亚博.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10):1184-1192.

[3]邓毅,薛龙义.1994—2015年山西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6):45-51.

[4]陈刘春.基于区域发展阶段与城市辐射力的山西省经济区划[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5]刘昭云.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与协调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0,30(5):723-727.

[6]欧向军,沈正平,朱传耿.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J].經济地理,2007(1):78-83.

[7]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5):784-789.

[作者简介]郝连鑫(1997—),男,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米娟(1963—),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统计学。

猜你喜欢

泰尔指数区域差异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时空变化研究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