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库藏文物活化利用刍议

2021-04-06杨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期

杨阳

摘 要:山东是我国文物大省之一,文物资源丰富,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空间需要不断拓展。如何把库藏文物的保护利用与社会发展进步有效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化利用,成为文物保管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经过20余年的考古发掘,积累了一批重要文物标本,是体现济南地区文化底蕴和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通过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库藏文物保护现状的分析和活化利用模式、思路的研究探讨,分析了目前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有效可行的方式与措施。

关键词:库藏文物;活化利用;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标本是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途径。只有不断提升保护理念,实现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良性循环,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对文物的活化利用,实现文物价值“重生”。现就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库藏文物的活化利用谈几点思路和认识。

1 库藏文物活化利用的必要性

文物保护是前提、是基础,但最终目的还是将文物展示好、利用好、传承好,充分发挥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教育功能,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各类博物馆不断探索创新展陈方式,借助先进科技手段,持续优化、提升展览效果,增强文物与观众的交互性和体验性,为人民群众策划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但是我們也应看到,博物馆空间有限,参展藏品数量更有限,大量藏品长年在库房中“沉睡”,部分展览更换频率很低,引发观众审美疲劳、缺乏新鲜感。由于职能限制,一部分文物单位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长期紧锁在库房中,只作为研究标本供专业人员观摩使用,无法将库藏文物进行有效展示及利用,造成大量文物资源闲置浪费。博物馆藏品更换频率低下和收藏单位无法有效利用文物资源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充分利用现有文物标本、盘活现有文物资源、切实发挥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是目前文物收藏单位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2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库藏文物活化利用的基本条件

通过20余年的考古发掘,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自后李文化至民国时期的一千余座墓葬和遗址不断浮出水面,揭开了数以万计长眠地下的文物的神秘面纱,文物保有量逐年上升。这些文物标本不仅时间跨度大、种类丰富,尤其是一些代表性文物,能够充分体现济南地区当时的文化特征和风俗地貌,颇具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加上文物保护科技的加持,可以有效遏制文物病害,维护文物安全,延长文物的寿命,为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创造了先决条件。

3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现有文物活化利用方式

为了展示济南丰富的地下文物遗存,让更多人民群众直观感受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共享济南考古事业的丰硕成果,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不断探索思路、创新理念,近年来库藏文物活化利用成效显著,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

3.1 将出土文物移交当地博物馆或合作陈列展示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自1997年成立以来开展了近千个考古勘探、发掘项目,多次取得重要成果。为展示济南地区辉煌的历史,先后将章丘洛庄汉王陵、危山汉墓、女郎山墓地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移交章丘区博物馆陈列展示,让市民们跨越时空,与西汉文化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2018年,将历城区部分发掘单位出土的珍贵文物移交历城区博物馆陈列展示,实现“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

为满足部分展览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需要,济南市考古研究将县西巷遗址出土的部分佛像标本借展到山东博物馆,为人民群众全面了解济南地区宗教发展状况提供了有效途径。

3.2 精品文物外展、巡展,让精品文物“走”出去

2015年,山东博物馆推出“齐鲁瑰宝”巡展。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藏西汉鎏金铜当卢入选并赴多个地方博物馆参展,迈出了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的重要一步。随后,这件西汉鎏金铜当卢参加了2016年山东博物馆的“两汉文明展”和2017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秦汉文明”展。通过这几次大型展览,扩大了我国汉代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也让济南市考古研究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有了新进展。

2020年6月,济南市考古研究精选的包括章丘洛庄汉王陵、平阴西山汉墓、腊山汉墓和魏家庄墓地出土的29件(套)精品文物远赴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参加“齐鲁汉风”特展。这也是济南市考古研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又一次让精品文物走出济南,走出山东,展示齐鲁大地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3.3 最小干预,科学修复,让文物涅槃重生

标本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普通人眼里的碎陶片、碎瓷片、铜片、铁片在文物修复师的手里能够神奇地被还原成一件件古朴的陶器、华美的瓷器、精巧的青铜器、实用的铁器。在一次次拼接粘贴、聚残补缺中,一件件文物完美蜕变、涅槃重生,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在文物修复中要坚持“最小干预、科学修复”的理念,充分评估文物修复风险,切实保护文物本体安全,尽量减少修复材料和化学试剂对文物的二次损害。

3.4 拍摄三维扫描视频,全方位展示文物风采

博物馆中陈列的文物展品往往只能将一个或几个面呈现出来,观众不能观其全貌。为解决这个难题,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创新思路,为所藏代表性的文物标本及主持发掘过的代表性墓葬进行三维扫描,并制作成视频影像循环播放,有效弥补了人民群众不能亲临考古现场和无死角欣赏文物的遗憾。

3.5 文物活化利用新思路——创建济南考古馆

为扩大文物活化利用程度,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大胆探索,创建全国第一个由考古科研机构主办的专题博物馆—济南考古馆,并推出“济南城市考古展”,这是新形势下考古发掘单位创新思路、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一种新尝试。

3.5.1 济南考古馆情况介绍

济南考古馆于2017年9月29日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展馆面积430平方米,选取老城区50余项考古发掘出土的850余件(套)文物精品展,以发掘工地或墓葬为单位进行密集性展陈。在有限的空间里浓缩展示了自9000年前的后李文化一直到清末民初濟南地区的历史进程,方寸之间尽览千年历史。而文物三维展示、航拍、墓葬三维复原、考古流程动画等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使考古成果的展示更加全面、立体、生动,交互性更强。

济南考古馆以传承济南地域文化为基本理念,将一件件古老的文物与现代的展示方式相结合,营造神秘的考古氛围,揭开了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将考古的工作程序、工作特性和发掘成果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予以展示、传递,弥补了山东省在“考古主题展”方面的空白。而勘探区的实景体验,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互动式体验。济南考古馆的陈列方式既能满足专家学者观摩、研究的需要,也能让人民群众“进得来、看得懂、学得会”。

3.5.2 济南考古馆开放以来取得的社会效益

济南考古馆秉承“即时发掘即时展出”的办展理念,人民群众能以最短的时间看到济南地区最新的考古成果,也切实感受到了奔跑的“济南速度”。

不同于博物馆以类型、质地划分单元的展陈方式,济南考古馆充分体现考古所的工作特色,以考古发掘项目为单位,按出土器物时代早晚进行排序,库房式密集展出文物。另外,济南考古馆注重考古基本知识的普及,将考古工地常用的专用工具、专业设备进行实物或图片展示,满足了观众对考古的好奇心。除了常规讲解,济南考古馆还推出“考古发掘人讲文物”项目,详细介绍文物出土的过程,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信息量十分丰富。

济南考古馆现已成为宣传济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2019年,“济南考古馆—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模式”项目从全省270个申报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文化最高奖—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是对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文物活化利用成果的最大肯定。

4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文物活化利用面临的困难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承担着济南市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和地上文物保护的双重职能。文物活化利用是济南市考古研究职能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具有很大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①展陈空间极度受限。参展文物属于“货架式”陈列,展览空间严重不足。许多珍贵文物标本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同时展示,只能分批次展出,不利于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研究。

②缺少互动式体验项目。互动景观可以激发参观者探索的积极性,这也是济南考古馆待提升之处。日后计划将拓片制作、陶瓷器修复、马车还原等互动式体验活动融入静态展览,丰富观众的互动体验。

5 文物活化利用的几点探索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文物保护也要更加重视文物数字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有效地辅助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同时,还要探索三维数字化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广,全方位、多角度、鲜活生动地演示文物出土、修复的过程,不断提高藏品的利用率,将文物背后挖掘出的有效信息传播得更远。

5.1 探索建立文物大数据,实现信息共享

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采集文物标本的数据和图像信息,建立文物电子数据库,在合适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公布收藏在库房中的文物数据,让专业研究者和文物爱好者足不出户即可查阅各地博物馆、考古所提供的文物信息,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让人民群众知道库房中有哪些文物,一起看看它们“过得好不好”。

5.2 建设虚拟展厅,打造智慧展馆

建设线上智慧博物馆是未来的趋势。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藏品搬到线上,“唤醒”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利用VR技术再现古代战争的恢宏场景,还原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加强观众的互动式体验,让馆藏的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指日可待,这也是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今后展陈提升的一个主要方向和着力点。

5.3 探索适度开放库房,向观众打开“心扉”

库房是文博单位的“心脏”,是文物们舒适温暖的家,现只针对专业研究人员局部开放。适度开放库房旨在展示文物保护工作的全貌,待条件、时机、安全措施成熟,利用大数据分析,探索设定预约式“库房开放日”,使“养在深闺”的文物不再以手遮面,让人民群众一览它们的盛世美颜;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人员和文物爱好者需求,提升文物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5.4 开展“展览进校园”“展览下基层”活动

抓住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廉政教育、建所2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关键节点,举办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项目图片展,宣传济南地区的文物保护和利用成果,并根据展览主题分别送至驻济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多地进行展览,多角度宣传济南市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

5.5 创新思想,多角度宣传

要想打破目前绝大多数文物长眠库房的局面,文物保护单位要创新思路,利用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自媒体平台推介宣传,打造文物“网红”,让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网红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5.6 拓展文物活化内容,惠及更多百姓

文物活化利用是一项全社会受益的活动。必须深挖文物内涵,找准切入点,发掘创新点,努力为百姓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让文物走下“神坛”,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中,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6 结语

对文物收藏单位来说,文物保管工作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为保管而保管”“只要文物安全,不要社会效益”。对绝大多数文物来说,保护是前提,利用是手段,传承才是最终目的。如何对出土文物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打破库藏文物的层层屏障,将文物蕴含的内涵和价值阐释出来,传递文化强音,讲好文物故事,带动文化惠民,不仅是文物收藏单位的使命,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有效途径。这项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也是文博工作者今后重要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