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陶器制作工艺简述

2021-04-06刘溪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期
关键词:陶土制陶坯体

刘溪尧

摘 要: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陶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陶器是为满足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创造的器皿。陶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爱好和文化特征。而从原始陶器造型的演变和发展中,我们得以窥探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一角。

关键词:陶器;制作工艺

我国陶器一向以历史悠久闻名于世。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无数技艺精湛、美观实用的陶器,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各个时代的代表器物,这些器物遗留了下来,保存至今,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宗巨大财富。

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辽阔华夏大地的古代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精湛的制陶技术。制作的这些陶器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同时也在器型审美特征及艺术品位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原始社会早期的陶器,制作工艺虽比较原始,但就其造型和装饰艺术来看,却代表了当时当地的陶器制作水平,反映了当时先民的生活状态。那么,这些陶器在最初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要经过何种工艺才能呈现出今天或古朴醇厚或写意生动的形态?笔者由本文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1 陶器的产生

在远古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代先民渐渐学会了使用水和火,饮食习惯也经历了从生食到熟食的飞跃,陶器也因此应运而生。

1.1 陶器产生的条件

在今天看来,制作陶器是件极其简单的事,但在当时却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陶器的产生提供了成熟的客观条件。

第一,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在这种情況下,先民们有了比较稳定且丰富的食物来源。人们对于烹煮、盛放、储存食物的器皿的需求也逐渐增多,社会生活提出的各种客观要求是陶器出现的必要因素之一。

第二,初步定居的生活方式给陶器的发展带来了可能。早期的陶器容易破碎,到处迁徙游牧的先民不可能大量使用陶器,而实现定居生活以后,才有可能分出人力来专门从事生产过程相当复杂、生产时间相对长的陶器制作。

1.2 陶器的作用

陶器出现以后,先民们饮食条件才逐渐得以改善。陶器不仅可以用作炊具烹煮各种食物,使人们获得容易消化、味道鲜美的熟食,还可以用作储存器把剩余的食物保存起来,又可以用来汲水、运水,原始先民们的生活因而获得了很大的改善。

2 陶器的种类

陶器是用陶土,即单一或多种混合的无机盐做原料,经过人们的加工成型、高温焙烧而成的各种器皿。以我们今天日常所用细陶为例,吸水性一般为8%—10%,原料的化学组成中盐基成分为0.97%,中性成分为29.12%,酸性成分为69.91%。抗压极限强度每平方厘米为200—400千克,抗弯极限强度每平方厘米为150—200千克。

依据不同方式,陶器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图1~图4)。

以装饰来区分,有素面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等品种。而根据颜色来分,泥质陶又可以分为灰陶、红陶、黑陶或褐陶。通常情况下,陶器是以质地区分,主要分粗陶和细陶两种。

粗陶所选用的陶土选择不精、捣碎不细,淘洗得不细或者根本不淘洗,泥料中掺有砂砾、贝壳末等杂质,因此也称为“夹砂陶”。这种陶质受高温烧烤不会破裂,具备良好的耐热性能,且质地坚硬,不足之处是质脆容易破损,适宜作一般炊具。

细陶又称为“泥质陶”,陶土选择则比较严格,细致捣碎,充分淘洗,泥料较纯。经过较好的捏练和陈腐等工序处理,泥料的微粒获得较多的胶质薄膜,有良好的可塑性,也因此泥质陶比夹砂陶在器物种类上要丰富得多。

3 陶器的制作

陶器发明以后便一直和古代先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陶器生产不断增多,制陶工艺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日趋进步。

中国古代的制陶工艺十分复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说:“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概括来说,古陶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工艺过程:①原料的选择和加工;②成型和修饰;③加热焙烧。

3.1 原料的选择和加工

制作陶器的陶土是一种天然泥土。在选用时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含砂太多,含砂多的泥土松散性过大,作陶坯时不易黏合成型,经窑火一烧更容易松散。但也不能用含砂过少,或纯粹不含砂质、组织太致密的胶质黏土,胶质黏土加水后会变为糨糊一样的质感,干燥后又像石头一样板结,土质过硬,密度过大,受热容易破裂。

烧制陶器必须选择合用的黏土来做原料。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所用的陶土原料中含铁量很高,并非采自含腐殖质较多的地表土,而是来源于更深地层的黑土、黄黏土和河谷中的沉积土。

陶土选定后,还须进行加工。陶土的黏性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烧制,这时候便需要加进去一些石英、长石和砂岩粉末,也可用草灰、蚌壳末等,以改进陶土的成型性能,保证陶坯在受高温焙烧时不开裂、不变形,提高陶器制成的成品率。

3.2 陶器坯体的成型和修饰

原料配制和加工以后就进入制造坯体的阶段。初时,人们只会用手捏成一些简单的实用器物。其后,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条盘筑法(图5、图6)。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的陶器中,泥条盘筑法最常见。泥条盘筑法是先将泥料捏成泥条,然后一手拿石球垫在里壁,另一手拿着泥条由底部螺旋式盘绕而上,一直盘绕到口沿,做成陶坯的雏形。

陶器坯体成型之后,下一步就是修饰。修饰的工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湿手抹平:这是制陶过程中的第一个修饰手段,从作坯开始就要不断用手蘸水往泥坯上抹,使坯面不致过早因干燥而开裂,同时使坯体表面光平并抹去接合缝,填补毛坯空隙。

②拍印:湿手抹平以后,虽然能使器物表面平整光滑,但没有光泽,整体也不够结实,因此还要拍打。一般用木板做拍也有用绳缠绕于拍上,用拍在坯体上拍击。分段做成的器物还要粘接在一起,粘接工作也在修饰过程中完成。

③磨光:成型的毛坯稍干后,有的不够规整,有的会留下泥条痕迹,需要再进行磨光。在毛坯半干时,制陶者用鹅卵石在器物表面进行打磨,使高低不平的坯体表面填平补齐,同时还能增加器物表面光泽。

④彩绘:彩陶是在焙烧以前上彩作画的。彩绘的颜色有黑、赭红和白等几种色彩,彩绘陶不仅有优美的造型,而且有动物、植物、编织物等富丽的装饰花纹。

3.3 加热焙烧

在制陶过程中,完成坯体成型和修饰之后的器物还只能算半成品。要使之成为陶器,尚需焙烧。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烧成温度在800—900摄氏度,最高不超过1050摄氏度。

陶器烧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火候的掌握和控制。陶器出现伊始,烧制方法较为原始,可能是在露天架火焙烧。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见到云南瓦族人露天烧制陶器,他们把晾干的陶坯堆放在村外的干地上,大型器物在下面,中、小器物在上面,各坯之间留有空隙,将木柴搭在陶坯的周围燃烧约三小时,陶器就烧成了。陶器烧成以后,烧陶的地方照常翻地播种,不会留下任何烧火的痕迹。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出土陶器,大部分都是在陶窑内烧成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窑主要有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两种(图7、图8),窑址发现也较多,最早的陶窑是公元前五千年的河南裴李岗横穴式陶窑。比较典型的有分布在陕西西安半坡、凤县,河南陕县庙底沟、三门峡三里桥,河北邯郸涧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窑。

早期陶窑多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和窑箅五个部分组成。这种陶窑容量一般较小,每次只烧大、小陶器五、六件,但温度均匀,从发现的陶器来看,陶色基本一致,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参考文献

[1]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06.

[2]李湘生.试析仰韶文化彩陶的泥料、制作工艺、轮绘技术和艺术[J].中原文物.1984(1):53-59.

[3]林声.云南傣族制陶术调查[J].考古.1965(12):645-653,12-14.

猜你喜欢

陶土制陶坯体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爱健身的陶土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添加剂种类对以稀土尾砂为原料制备的陶瓷坯体强度的影响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
让孩子自己来
西双版纳慢轮制陶
大象的澡盆
感悟陶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