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无所有》到《春天里》

2021-04-06李娟王静

艺术评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时代感思想性春天里

李娟 王静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崔健和汪峰的摇滚音乐的差异性和共性,本文也旨在介绍和探究几首优秀的摇滚乐歌词和摇滚音乐人的特色、意义及影响,希望通过对几首歌词的分析,为摇滚这一旗帜鲜明的音乐形式摇旗呐喊,使其能够继续推陈出新,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一无所有》  《春天里》  摇滚乐  时代感  思想性  传承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20-06

崔健被誉为“中国摇滚第一人”“中国摇滚乐之父”,也有人以“教父”论之,甚或中国摇滚的“盘古”,尽管崔健说“别叫我教父”,尽管他不大炒作,但是坦率、真诚、低调的性格,和绝对骨灰级的作品,深入人心。《一无所有》《不是我不明白》《从头再来》《花房姑娘》《假行僧》《一块红布》等等歌曲不仅一经发布就引起轰动和追捧,其中的歌词也成为名言警句,多年以后乃至今日仍被津津乐道,这就足够了。汪峰被誉为“中国新摇滚乐的教父”,也有媒体称某某是新教父(例如谢天笑),不一而足,“新教父”的名号虽然并不确定,也有所争议,但并不妨碍汪峰所搅热的精神世界,曾经沸腾了的普罗大众。《春天里》《怒放的生命》《飞得更高》《存在》,激昂的性格,不服输的勇气,深沉的生命思考,交织在歌声歌词里,时而呐喊、时而低吟,动静相济,狂吼时却并不伤害你的耳膜,低吟时是清流划过心底。

他们的摇滚音乐是时代的心灵之声、是人民心底里的呐喊、是现实的真实反映,本文将探讨崔健的《一无所有》和汪峰的《春天里》的创作轨迹,以及何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和深化期的代表性作品的,并从欧美摇滚乐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

一、崔健《一无所有》的产生与共识

伴随40年前改革开放的如火如荼,伴随中国人对精神世界的渴求,崔健作词作曲的《一无所有》横空出世、并引发轩然大波,它掀起中国音乐界的巨浪,评论褒贬不一。

5月9日——中国摇滚乐史上一个最值得纪念的日子!1986年的这一天,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崔健卷起一条裤腿儿嘶吼:“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①因为这首歌,演唱会上有人当即退席,也有人指责王昆②:“王昆,你们陕北歌就是这么唱的吗”?老艺术家不为所动地回答:“我是把《一无所有》当成爱情歌来听的……‘我一无所有还爱我,这不是很好嘛”! 在那个年代,能让这样的歌曲登上大雅之堂简直不可思议。创作者和推广者能够抵制种种排斥和非议,的确需要非常的勇气和魄力。但正是这样一首歌,通篇的大白话,却开启了中国音乐史的一扇窗,开辟了一条路,宣布了中国摇滚乐时代的到来。崔健也因为这首作品,被誉为“中国摇滚第一人”。谈起这首歌词的创作感受,崔健说,“《一无所有》的创作,我没有花很长的时间。那时候,我抱着吉他,边弹拨边在脑子里组合着旋律和节拍,很多积压在我心里的东西很自然地就流淌出来了。一开始的时候,我甚至认为这些旋律和一首中国歌曲是无关的,但是曲子一完成当我填上词后,才发现这是一首中国歌,只是以前没有人能以这样的形式写”。

虽然崔健谈及创作很轻松,但它的影响力却深远而厚重,多少年过去,还有人记得崔健两只裤腿挽得一只高一只低、背着一把吉他走上舞台的一幕;还记得2008年的北京工体那些衣着体面的中年人“嗨翻场馆”;还记得2013年西安演唱会的“和声雷动”;2016年,还是在工体,做为压轴歌曲,一众歌迷和崔健一起狂吼“噢……你何时跟我走,噢……你这就跟我走”,很多人都唱出了眼泪。这首歌曲为什么会有如此力量?陈丹青说:“这首歌是社会上所有苦逼和吊丝的心声,他给我们喊出来了”③。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之前,中国大部分听众可能还不知道什么叫摇滚。当然1983年的Beyond乐队要比崔健早3年,但由于是粤语歌曲,除广东省以外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所以,这个从美洲大地产生并推广到世界的音乐,这种有着强烈节奏、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式,有着直白的、叛逆的音乐初來中国大地时,因为《一无所有》的出现,而给中国传统音乐放了一枚“重磅炸弹”,“作品表露的是一代人的感觉:失落、迷惘,抒发的是人们来自心底的情绪,故而与千万人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感受相吻合。那种貌似淡泊而实际炽热的情感,自然地交织在苍劲、深沉的西北高原民歌音调和强悍、粗犷的节奏里,贴切和谐,散溢出一股清新的气息”。

20世纪80年代,又是思想解放的黄金年代,整个社会人心思变,奋发有为。歌曲中有很多艰难又坚实、坚定的字眼——“追求”“自由”“要求”“跟我走”,没有犹豫、软弱、彷徨,那是那个时代的性格和人文精神,“我们从中领略到了人在艰难中的自信,在困惑中的觉醒,在走过坎坷不平的崎岖之路后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我们听着、唱着这首歌,不会羞于自己的‘一无所有,也不会因曲调中没有昂扬、奋激而显出消沉、哀惋;相反,却被一种不知所以然的自豪感推动。此刻,再回味生活的苦涩、辛酸,就会别有一种甜润、欣慰荡漾在心头”。

诚然,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几乎所有摇滚音乐——做为另类——并不被社会主流文化接纳,因其无论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比较叛逆、或是反传统、甚至是欧化的。毕竟,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形成并成熟的摇滚音乐,无论是歌词的叙事角度、方式和内容,还是音乐旋律和节奏、配器,必定有着丰富和深刻的欧美文化内涵。而做为中国主流音乐艺术中的“学院派”,其思想还在中国传统音乐或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中,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对新乐种的考查,并冲破传统或古典音乐形式的局限。没有破就没有立,摇滚音乐终于在“此时”——改革开放伊始——冲入中国大地,一些前卫青年,他们乐于花费精力去音像市场淘购盗版磁带(那个时期没有光盘更没有U盘,云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或淘海关罚没的打孔正版磁带,去了解别样的音乐,去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当然必须有崔健。崔健做为中国摇滚乐的“教父”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一无所有》的创作不是空穴来风、不是闭门造车,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音乐家的个人修为和眼界使然。有了这首歌,中国摇滚音乐才算登上了大雅之堂,也开启了中国摇滚乐的时代。只要有崔健的演唱会,即使能容纳18000人的北京工人体育馆也会座无虚席,甚至过道后排座都挤满观众,人们不仅要目睹这位“中国摇滚乐之父”的风采,倾听他沙哑铿锵的歌声,更是要寻找能够钻入心灵的箭镞,能够让自己释放、呼喊、垂泪、解脱的地方。

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第七卷八十年代的诗类作品中选入了《一无所有》。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探讨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时评价崔健,“仅就他在歌词写作上表现出的强烈而绝不妥协的个性精神而言,他无愧为当代的首席摇滚诗人”;评价《一无所有》,“是中国第一首真正的摇滚作品”;称赞其后的四张专集《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解决》《红旗下的蛋》《无能的力量》“毫不放松地坚守着他的个性立场和批判力度……在艺术上达到了堪称独步的绝佳境界”。

二、汪峰《春天里》的传承与成熟

自从《一无所有》登堂入室,被中国听众逐步认可,中国摇滚乐的创作也迎来了高峰期。郑钧、丁武、窦唯……黑豹、唐朝、指南针……一个蓬勃生机地中国摇滚乐群体发展起来。他们追寻自己的意识,唱出时代的心声,他们血气方刚、精力充沛、桀骜不驯、勇往直前,“出生牛犊不怕虎”。崔健后来在“中国之星”节目中也自我批评说,“有很多人认为像我……这样的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有一点儿讨厌,因为我们确实在某个年代里边没有吃过那么多的苦,我突然发现我很轻浮”,“轻浮”是一种通病,尤其是年轻人,但是能认识到自己是轻浮的并能在媒体中自省谈何容易,这种品格也是值得大家尊重和学习的。经历了近20年的锤炼,岁月让崔健成熟了,让许多摇滚音乐人成熟并认知到自己当时的问题,从此中国摇滚音乐人从叛逆的青春期走向了成熟的反思期。

汪峰的《春天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又是一首引发强烈反响的歌,也是汪峰自认的登峰之作。歌词中明确表达了两个信息:首先是“一无所有”但却快乐或至少不那么悲伤:“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没有情人节没有礼物/没有我那可爱的小公主……”,其次矛盾,当有了所向往的一切的时候,竟然没有得到快乐,反而是深深地忧伤。这是笔者把它做为《一无所有》的承接关系来研究的起因。两首歌在内容、形式和影响力上均有相似性,并且《春天里》因时代的关系还有发展性和解释性。

《春天里》推出时,有报道说,“在短短三天的首播时间里,已经引发了媒体和歌迷的巨大回响。瞬即占据新浪网内地新歌榜试听的冠军位置”。连连获奖:2009年,《春天里》获得第九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年度最佳作词奖;2010年,成为第十七届东方风云榜年度十大金曲。当时的中国大地,到时处响彻着“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④……歌词中主歌部分有10个“我”,副歌单段有4个“我”,歌中反复唱着“我”的心声,歌词中的意味和场景为一切有所追求又不甘平庸命运的人提供了宣泄的渠道,深入人心,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和好评:

“今年的乐坛,即使只有这一张专辑,也算不错的收成”!(白岩松)⑤

“这是一张‘逆流而上的专辑”。“汪峰,以最摇滚的精神,宣告了他在音乐上最彻底的回归――回归摇滚,回滚内心”。(郑洋)⑤

“听汪峰的音乐,总是会被感动得梗咽!音乐的张力和大气,听得出生命的力量!文字的朴素和犀利,又解释了生命根本的脆弱!有对未来的渴望,更有泰然自若的、唯心的安宁”。(韩红)⑤

这些名家的评点明确了《春天里》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与《一无所有》一样突然间出现,并且深入人心、唱哭中国。

(一)歌词的思想性

继崔健之后,摇滚乐已经罕有《春天里》这样直击心灵的作品了,这使得很多人都想探寻他是如何创作的。为此汪峰自己解读作品时说:“我想写我自己的生活,它最终给我的一种什么感受”⑥。

所以,歌词就是在讲一位青年的生活和心灵之路:

第一段讲述自己最青涩的时代:留着长发,没有房子,没有财富,更没有女朋友,每天抱着把破木吉它到处流浪。当然也不是真正流浪,有时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流浪,一个楞头楞脑的小伙子,对未来充满革命的樂观主义思想,这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人的普遍特征,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也很容易满足,越是简单的心灵,越能发现快乐,看到春天,这不在于物质的多少,而在于心灵的单纯。

第二段诉说感情的状况,有对爱情的幻想,觉得“一切没那么糟”,这就进入了青年人的迷惘的时期,从对恋爱的向往可以引发对一切的向往和追求,然而现实是不尽如人意的,令人有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惆怅的,这是典型的“迷惘的一代”的心理特征,文学上、社会学角度对此都有发现和描述。让笔者想到90年代初一首十分流行的校园歌曲《青春》:“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歌词中那种青春的悸动、柔和的困惑、寂寞的呢喃随着歌声,轻轻地趴在心上,这种音乐的效果与《春天里》第二段歌词何其相似。所谓孤独也是一种美,甚至孤独也成为一种享受,比较上一段,情感丰富了、深沉了。

然而到了第三段,应该是经历了很多,物质生活也好了起来,不再是“一无所有”,也终于成功了,这个青年却无比悲伤。这让我们有了很多疑问:青年时代的追求理想实现了,却并未更快乐,反而是迷惘和悲哀!为什么?“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现在的“悲伤”与从前的苦痛是否矛盾?作者似乎在拥有了曾经向往的一切后,却产生了新的悲伤,它来得更重、更深、更挥之不去……为什么?

“我曾经就象知道海浪的翻涌能够让我迷失,就象坚信迪伦的歌声能够把我重塑:那十几年前的如同我灵魂深处的一根刺,疼痛着我、鞭挞着我,抚慰着我……那时的春天,那时的你和我都是金色的,泛着朦胧的光蕴,美好的令人心碎……没有恐惧,没有欺骗,没有冰冷的背弃。没有信用卡,没有股票,也没有ipad。我们是那的年轻,那么诚恳,无助却又无畏地呼喊着,追逐着,梦想着我们的梦想,欲望着我们的欲望。不知道多少次我从遥远的春天的梦中醒来,泪流满面,我知道再也回不去了,我只能羞愧地、卑微地走下去,满含着泪追悔。当许多目光羡慕地望着我的时候,我知道其实我正变得渺小,当我屹立在舞台了,那些欢呼声却让我碎裂,我知道最动人的歌声是那时望着窗外生涩的带血的呢喃和呼喊……你拥有的正在让你失去,你失去的却永不再来”!⑥

汪峰的这段创作手记,很好地为我们解答了歌词中的疑问,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时代,这个时代虽然囊中羞涩却是最干净、最天真、最无法无天、最狂妄自大的时代,时间的推移,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首歌正是对那个时代的缅怀追忆,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和净化,鲁迅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任何一个有着善良与灵性的人都最珍爱自己的这段光阴,纯真的年代,精力充沛,“没恐惧,没有欺骗,没有冰冷的背弃”,多美好啊!这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然而它却一去不复返了,谁也逃不过时间和生活的磨砺,虽然我们成长了,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却有了妥协与圆滑、有了谎言与虚伪,有了攀比与虚荣,这就是《春天里》所要嘶吼的、悲痛的。一首歌,一部文学作品,一个艺术作品能够让人流泪,就是对人心灵的净化,所以这首歌让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说却说不出的、想抒发却抒发不了的东西。

(二)歌词的技巧性

汪峰在谈论《春天里》的创作手记中还传授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歌词写作技巧,这也是很多歌词家们一直探索和尝试的,那就是歌词中没有一个形容词,都是大白话。用通篇的大白话去占领文学创作的高地是一个很值得学习和探索的技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每写一首诗都要先给老妪和孩童读,他们能听懂,诗才能过关,这就是你的创作要写给谁看、说给谁听的问题,是创作的定位问题。流行歌曲就是给草根听的,给普罗大众听的,所以过多花哨的用词、文人化的语言是不可能被接受的。乔羽说过,“歌词好写,但写好却不容易”就暗含着这个意思。

另外“写好”中更有另一重意思,就是思想的升华,是警句、是喻事、是醒世,纵观汪洋词海,凡是流传下来,有着强大艺术生命力的作品,都有这样的素质。崔健的歌是这样的,几乎所有畅销的摇滚歌曲是这样的,所有感人至深的流行歌曲也是这样的。讲到这里,想起一首几乎与《春天里》极为相像的歌曲,《往日时光》,克明作词作曲,“人生最美的珍藏,正是那些往日时光,雖然穷得只剩下快乐,身上穿着旧衣裳……如今我们变了模样,生命依然充满渴望,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哪怕只有一个晚上”,著名词作家《草原恋》的词作者韩冷评价说:“哪怕只有一个晚上?一分钟也回不去了”!是啊!一分钟也回不去了,歌词让人缅怀,让人警醒,让人心碎,唱哭了多少人啊!这就是好作品的特质。所以致力于词创的作者们,应该多从对人生、人性的理解上下功夫,没有深入的生活经历、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考力,根本创作不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三)歌词的传承性

《春天里》是专辑《信仰在空中飘扬》中的第2首,整张专辑共14首歌,单曲《信仰在空中飘扬》是第13首,从标题看即模仿了鲍伯·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这是一首整齐的三段体歌曲,歌词较长,每段主歌八句,句式整齐,有评论称《信仰在空中飘扬》“是作为精神产物的本质,是人类对光明与希望从未停止的追逐,是因纯粹而暴烈的摇滚乐动能,是阅尽繁华的汪峰静夜独处的诗性”。

可以说单曲《信仰在空中飘扬》是对《春天里》模糊意思的明确解答,歌词传达出了中国人的信仰危机,歌词揭露信仰对于国人而言是歪曲的、虚无的、不确定的,这不是真正的信仰,是自古以来的愚昧和迷信,但对社会的抨击与崔健相比柔和多了,它更像是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批判和诘问是柔和的:(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⑦(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称得上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才能在沙滩上安歇?/炮弹要飞过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朋友,答案在风中飘扬),“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⑦(一座山峰要屹立多久/才能回归大海?/人们还要生存多久/才能终获自由?/有多少次回首/只是假装没看见/朋友,答案在风中飘扬),“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⑦(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真正的蓝天?/一个人要倾听多少回/才能真正听到人们的呼喊?/多少条生命死去/他才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亡?/朋友,答案在风中飘扬)。

“答案在风中飘扬”用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表达主体的不确定性,所有的问题都是没有明确答案的,它们是沉重的问号,是一声叹息,既有对生命的思索,也有对战争的反对,歌词既富有诗意,又有深沉的思想,引起社会的思考。比较来看,汪峰的歌词与音乐风格同鲍勃·迪伦十分近似,其中充满着哲理和诗性的表达。曾经有人提出中国人没有信仰了,因为到处是假冒伪劣商品,毒食品、假药的曝光也频频出现,欺诈团伙也无孔不入,人们为名为利突破了道德底线。于是有人呼吁,重建中国人的信仰,只要有了信仰,就有了道德的约束力,就会有所敬畏,从而减少违法犯罪。音乐是有力量的,我想汪峰此时也有着这样的理想:让世界光明澄净,让人们真正身心自由、和平安宁。鲍勃·迪伦也以其歌词的忠诚、信仰、执著,以其歌词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受到世界的喜爱,受到中国摇滚音乐人的推崇和效仿,例如崔健就说:“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鲍勃·迪伦的低调,他一直在坚持做演出,从他的第一首歌到现在,这中间一脉相承的音乐形式,反而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汪峰的《春天里》正是这种音乐与思想的传承和创新,它既有诗意的传达,又有无奈的嘶吼,即有对存在感的追求,也有对信仰的困惑。

三、结语

中国的摇滚音乐,以崔健为先河,他把民族乐器融入配器中,歌词上涉及社会思想意识的各个层面:人生、理想、爱情、命运、社会、历史都要去触碰、去敲击,虽然其中很多过火的观点,但也不失为社会的一剂良药,治疗人精神上的麻木,就象他在《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中所唱的“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一样,就像鲁迅在文章中对国人的鞭挞一样,“麻木”是中国人最大的精神疾病。国家、民族要强大,必须有强大的国民素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发现了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强调礼乐治国。摇滚,作为青年人标志性的音乐,更应该注意歌词的教育和导向作用。总是“看外面”是不行的,更要“看里面”,所以中国的摇滚乐从开始对时代现象和群体的批判意识走入到对个体内心深处的拷问和剖白,它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徘徊期,直到汪峰。风靡一时的《春天里》《怒放的生命》《存在》,其中对平庸生命的不安和不甘,對理想的渴望与追寻,至今还余音袅袅,还在心头回荡。他们的音乐不仅是个人才华的造就,同时也是时代的必然。

成名不是一朝一夕的,十年磨一剑,崔健与汪峰在摇滚道路上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产品。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国摇滚史上其它璀璨的明星和他们的作品:如Bryond乐队的黄家驹,才华横溢,虽然英年早逝,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海阔天空》《喜欢你》《光辉岁月》等作品至今依然被传唱着;窦唯,前黑豹乐队主唱,代表作品是《无地自容》;郑均的《回到拉萨》是第一首真正的西藏风摇滚;许巍,在摇滚史上也深深刻下名字,使田震走红的《执著》、生命力极强的《蓝莲花》《我像风一样自由》等等;最后谢天笑,也是“摇滚新教父”呼声很高的音乐人,《冷血动物》《无》《女王谷》的“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音乐个性;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摇滚音乐人不一一叙述。他们的艺术成就都值得人们记住,并不断地回味品砸,不断地思考反省。

参考文献:

[1]顾土.从《一无所有》说到摇滚乐——崔健的作品为什么受欢迎[N].人民日报,1988-07-16.

[2]艾丰.中国现代摇滚乐坛第一人——崔健,大型系列访谈栏目《30年30人》第十五集[DB/OL].人民网,2008-12-01.

[3]邬焕庆,郭威.摇滚要承载历史,音乐要熔铸诚信——崔健访谈实录[N].河南日报,2006-09-27.

[4]陈建华.评论: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文学吗?[DB/OL].中国新闻网,2014-04-21.

[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327.

[6]佚名.汪峰《春天里》曝光数日引发强烈回响[DB/OL].新浪娱乐,2009-05-22.

[7]春天里(汪峰演唱的歌).百度百科.

[8]鲁迅.鲁迅文集《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杨樾.信仰在空中飘扬[DB/OL].豆瓣音乐网,2009-08-29.

[10]小西,邵登,房超然.崔健: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DB/OL].中国青年网,2016-10-14.

猜你喜欢

时代感思想性春天里
科幻电影评价思想性标准的多维考察
春天里
春天里
以鲜明的时代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新时期长篇小说语言、内容结构和思想性的新突破
高中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的研究
春天里
与时俱进 创新载体 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活动实效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