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藜芦科一新记录属
——白丝草属

2021-04-06孟开开赵万义刘忠成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草属花被贵州省

孟开开,赵万义,刘忠成,凡 强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75)

2019年4月,笔者在贵州省独山县进行野外考察时,发现一种白丝草属(ChamaeliriumWilld.)植物,经查阅文献[1—3]及标本资料,确定其为中国白丝草[Chamaelirium chinense(K. Krause) N. Tanaka],为贵州省新记录属、种。凭证标本均存放于中山大学植物标本馆(SYS)。

1 贵州新记录属种

1.1 白丝草属

ChamaeliriumWilld. in Mag. Neuesten Entdeck.Gesammten Naturk. Ges. Naturf. Freunde Berlin 2: 18.1808.——ChionographisMaxim. in Bull. Acad. Sci.Petersb. 11: 435. 1867. (图1)

图1 中国白丝草Fig. 1 Chamaelirium chinense (K. Krause) N. Tanaka

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叶基生,近莲座状,矩圆形、披针形或椭圆形,有柄。花葶从叶丛中央抽出,常具几枚苞片状叶,上端为穗状花序,无苞片;花杂性同序或单性,两侧对称或辐射对称;花被片2~6枚,等大或不等大;雄蕊6,花药基着,2室,两侧开裂,或顶端汇合为一室;子房卵形至球形,3室,每室 2 枚胚珠;花柱 3,离生。蒴果室背开裂。

白丝草属约11种,为东亚北美间断分部属,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老挝、韩国、加拿大及美国;中国5种,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2—5]。贵州省新记录属。

1.2 中国白丝草

Chamaelirium chinense (K. Krause) N. Tanaka in Taiwania 62(2): 162. 2017. ——ChionographischinensisK. Krause in Notizbl. Bot. Gard. Berlin 10:807. 1929; 中国植物志,14: 13. 1980;Flora of China,24: 88,2000. ——Chionographis merrillianaH. Hara in J. Jpn. Bot. 43(9): 264. 1968. (图1)

多年生草本,常绿。基生叶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基生叶长1.5~10.5 cm,宽1~3.5 cm,边缘皱波状(图1: A);茎生叶苞片状,先端尖,长0.8~1.5 cm,宽0.2~0.4 cm,近全缘(图1: E);叶柄长1~5 cm。花葶高 20~46 cm,具棱;穗状花序长9~21 cm,具多数花,杂性,雄性花位于上部(图1: B~C),两性花位于花葶中下部(图1: D);花被片白色,近轴的2~3枚匙状狭条形,先端圆钝或凹缺,长3~8 mm,其余花被片缺失(图1: C);花柱3,分离至基部(图1: D);雄蕊长1~1.5 mm,其中3枚较长;花药在顶端汇合成一室(图1: C)。蒴果狭倒卵状,背室开裂,长约4 mm。花期4月。

已知,中国分布有5种白丝草属植物,其中仅中国白丝草为两侧对称花,近轴的2~4枚花被片条状匙状狭条形,其余花被片极短或缺失;其他4种,十万大山白丝草[Chamaelirium shiwandashanense(Y.F. Huang et R. H. Jiang) N. Tanaka]、南岭白丝草[C.nanlingense(L. Wu,Y. Tong et Q. R. Liu) N.Tanaka][2]、绿花白丝草(C. viridiflorumL. Wang,Z. C.Liu & W. B. Liao)[4]、石门台白丝草(C. shimentaienseY. H. Tong,C. M. He & Y. Q. Li)[5],均为辐射对称花,花被片同型,易与中国白丝草进行区分。

引证标本:贵州省,独山县,上丹林,107°39′58.39″E,25°50′36.95″N;海拔 929 m,生于阴湿的沉积岩石壁上,2019-4-7,赵万义,叶矾,廖聪,ZWY-1615(SYS);ZWY-1618(SYS);ZWY-1622(SYS)。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贵州省首次记录。

2 讨论

长期以来,白丝草属被认为是东亚特有属,所采用的拉丁名为ChionographisMaxim.,在《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中仅记录了中国白丝草(Chionographis chinensisK. Krause)[1—2]。然而在形态上ChionographisMaxim.与分布于北美的ChamaeliriumWilld.有着诸多的共衍征,如花药二室、子房背室开裂等[2],分子系统学研究也证实了两属为姐妹类群[6],基于这些事实,Tanaka在2017年将ChionographisMaxim.处理为ChamaeliriumWilld.的异名。

2018年以来,在中国又发现了两种花辐射对称的种,为绿花白丝草(Chamaelirium viridiflorum),石门台白丝草(Chamaelirium shimentaiense),更进一步证实了ChionographisMaxim.与ChamaeliriumWilld.在形态上的相似性。此外,尽管分布于北美的Chamaelirium luteum(L.) A. Gray与东亚地区的种类存在繁育系统上的差异,前者为雌雄异株,后者为杂性或两性花,但属内不同物种繁育系统的转换是经常发生的事情[7],Chamaelirium luteum的雌雄异株繁育系统可能来源于雌雄同株的祖先[2],例如在杂性花的中国白丝草中可以观察到雌蕊完全退化的雄花(图1: C),因此繁育系统的差异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分属特征。综上,笔者赞同Tanaka提出的分类处理结果。本文中报道的新记录属、种拉丁名分别采用ChamaeliriumWilld.及Chamaelirium chinense(K.Krause) N. Tanaka,为避免分类名称的混淆,中文名仍采用白丝草属及中国白丝草。

猜你喜欢

草属花被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中国禾本科植物新资料(II)
石蒜 夏日里的一抹惊艳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基于颖果微形态特征探讨异颖草属的系统位置
金喜楼梯草(荨麻科),越南楼梯草属植物一新种
话说石蒜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叶绿体atpB-rbcL序列探讨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母系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