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用梅花针叩刺法和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效果分析

2021-04-06张丽艳符润娥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6期
关键词:刺法梅花针丙酸

张丽艳 ,符润娥,王 琪

(1. 曲靖市中医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2. 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00)

银屑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银屑病可分为寻常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红皮型银屑病、关节型银屑病。根据皮损处的形态,银屑病可分为点滴型银屑病、钱币型银屑病、斑块型银屑病和地图型银屑病[1]。临床上治疗银屑病的方法有很多,但大部分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临床上常用梅花针叩刺法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本次研究联用梅花针叩刺法和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斑块型银屑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8 年3 月至2019 年9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 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8 例,女性患者32 例;其年龄为21 ~59 岁,平均年龄为(30.52±9.08)岁;其病程为3 个月~21 年,平均病程为(6.25±1.63)年。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患者患病的时间较久;其皮损边缘清晰,表面带有银白色鳞屑,并且有不同程度瘙痒的症状;其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患者皮损的面积较大;其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其患有严重的合并症;其精神异常,无法与人沟通;其病历资料不完整,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为其使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进行治疗。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生产企业:江苏知原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122)的用法是:每日早、晚各取适量的软膏涂抹在皮损处。在用药的前4 周,每日涂抹2 次。用药4 周后,每日涂抹1 次。在此基础上,用梅花针叩刺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充分暴露患者的皮损处,使用消毒棉球对其患处进行消毒。使针尖与皮损处垂直。借助手腕的力量使针尖叩刺在患者患处的皮肤上,借助反弹力使针尖弹起,如此往复,连续叩刺。叩刺时要遵循“稳、准、快”的原则,直至叩刺部位有点状出血或局部潮红为宜,每周治疗1 次。对两组患者均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本次研究对象的疗效评定标准是:痊愈:治疗后,患者的皮疹完全消退,其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皮疹明显减少,其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皮疹有所减少,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皮疹未减少,其临床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总例数- 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2)治疗后,采用简化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此表主要包括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的满分为100 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相应的生活质量越差。3)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红斑瘙痒、脱屑、疼痛、皮肤干燥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s)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SF-36 量表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F-36 量表的躯体功能评分、生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F-36 量表评分的比较(分,± s )

表2 两组患者SF-36 量表评分的比较(分,± s )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观察组 40 76.58±18.33 78.99±19.75 78.98±19.74 82.36±20.13对照组 40 54.23±13.20 60.13±19.02 62.33±19.12 65.56±20.06 t 值 6.258 4.350 3.832 3.739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在治疗期间,在对照组患者中,发生脱屑、红斑瘙痒、皮肤干燥的患者分别有2 例、1 例、3 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在观察组患者中,发生脱屑、红斑瘙痒、皮肤干燥、疼痛的患者分别有1 例、1 例、4 例、1 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P >0.05。

3 讨论

银屑病是一种由环境因素刺激、多基因遗传控制、免疫介导的皮肤疾病。此病患者的病情易反复发作,对其进行治疗的难度较大。患者发生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精神压力大、肥胖、吸烟、皮肤损伤、使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都是引发银屑病的常见原因。与健康人相比,艾滋病患者更易罹患银屑病。患者的精神压力过大可明显降低其免疫系统的功能,其皮肤一旦受到病原菌的侵袭,易发生银屑病。体重超标的人也易罹患银屑病。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的全身皮肤、关节均可受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是:1)皮肤出现红色斑块,斑块上覆盖有银白色的鳞屑。2)皮肤瘙痒,疼痛感较强。3)皮肤干燥、破裂甚至会发生出血。4)头皮带有较厚的鳞屑。5)关节肿胀、疼痛。临床上普遍认为,银屑病是一种由T 细胞功能异常引起的免疫性疾病。皮肤相关T 细胞的功能出现异常与皮损的发生、发展和持续存在密切相关。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是由丙酸氯倍他索和全反式维A 酸组成的一种复方制剂,属于抗皮肤角化异常药。此药具有抗炎、抗皮肤角化异常的作用,适用于治疗银屑病。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中的丙酸氯倍他索(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地抑制角质细胞的异常增殖,减轻局部皮肤的炎症反应[2]。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中的维A 酸能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表皮萎缩[3]。两种药物成分相互作用,可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传统医学将银屑病归为“白疕”的范畴,认为该病的发生是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引发银屑病的内因是患者的饮食不节、体热盛、内伤情志。引发此病的外因是热、湿、燥、寒、风、毒等侵袭患者的肌肤[4]。梅花针叩刺法是在古代九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研究、改进而形成的一种中医针刺法。使用梅花针叩刺法对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对其局部皮肤进行刺激,可促使其相应区域的经脉循行,使针感传达到脏腑、筋肉、关节等特定的部位,进而可起到调节经络气血、内脏功能的作用[5]。在治疗期间,医生应注意握针的力度。握针的力度太大,易使腕关节的肌肉紧张,降低针刺的灵活度;握针的力度太小,易使针体左右摇摆,导致针刺的部位出血。并且,叩刺的频率不宜过快或过慢,以每分钟叩刺70 ~90 次为宜。临床上应根据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的病情、皮损的具体位置而选择合适的力度进行叩刺。对于小儿、老年人及初诊者,应对其局部皮肤进行轻度叩刺;对于青壮年人、热性病患者,应对其局部皮肤进行重度叩刺[6]。对于合并有急腹痛、急性出血、外伤、诊断不明的急性传染病、心脏病等疾病的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应禁止采用梅花针叩刺法对其进行治疗。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联用梅花针叩刺法和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改善此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刺法梅花针丙酸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食品中丙酸钠、丙酸钙测定方法的改进
梅花针叩刺增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2-18F-氟丙酸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H3PW12O40/Y-β催化丙酸异戊酯的绿色合成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