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淋巴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2021-04-06彭艳妮鲁桂华陈娇娇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6期
关键词:植入式置管淋巴瘤

彭艳妮, 鲁桂华,陈娇娇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上海 200000)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淋巴瘤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美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6 位。在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11 位~第13 位[1]。目前,临床上对淋巴瘤患者主要是进行化疗。但化疗药物会对患者的输液静脉造成较大的伤害,易导致其发生静脉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静脉输液方法。经中心静脉导管为接受化疗的患者输液能避免化疗药物对其外周静脉造成刺激,进而可降低其静脉炎的发生率。与普通的中心静脉导管相比,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具有能监测中心静脉压、可多通道同时给药及耐高压注射等优点[2]。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于体内的输液装置。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为患者输液能将药物直接输注至中心静脉内,可避免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对其外周静脉造成刺激[3]。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完全植入皮下,患者体外不暴露任何部件,因此不需要经常为其换药及进行导管维护。另外,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携带方便,患者置管期间的日常活动不受限制,因此可提高其生活质量[4-5]。本文主要是比较采用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为接受化疗的淋巴瘤患者输液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2018 年2 月至8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化疗的81 例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淋巴瘤的诊断标准;首次接受化疗;知晓本研究的内容,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存在过敏体质;合并有精神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近期内使用过抗凝药物;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沟通障碍;预计的生存期<6 个月;病历资料缺失或中途退出本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39)。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4 例,女15 例;其年龄为21 ~58 岁,平均年龄为(42.5±4.6)岁;其中,文化水平为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和大专及大专以上的患者分别有8 例、20 例和11 例。家庭年收入<5 万、为5 ~15 万及>15 万的患者分别有3例、25 例和11 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6 例,女16 例;其年龄为23 ~59 岁,平均年龄为(42.9±4.8)岁;其中,文化水平为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和大专及大专以上的患者分别有4 例、23 例和15 例。家庭年收入<5 万、为5 ~15 万及>15 万的患者分别有1 例、18 例和2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除家庭年收入外)相比,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的比较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化疗,所用的化疗方案一致。在化疗期间,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为观察组患者输液,对对照组患者进行PICC,采用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为其输液。对对照组患者进行PICC 的方法是:由具有PICC 执业证书的专职护士对患者进行PICC,选择其肘正中静脉(本研究中有9 例患者经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或贵要静脉(本研究中有30 例患者经贵要静脉进行穿刺置管)进行穿刺,沿着静脉的方向向头端置入导丝,并在导丝的引导下将中心静脉导管的末端送入上腔静脉下1/3 处。经超声检查确认导管的位置正确后,退出导丝,用无菌透明膜对穿刺部位进行覆盖,外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为观察组患者留置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方法是:对其进行局部麻醉,在超声的引导下对其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使导管的末端到达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交界处。在其锁骨下窝或胸肌下埋入输液座,将导管与输液座用连接器相连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的成功率、导管留置的时间、每个月维护导管所用的时间、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置管的费用、导管维护的费用及总费用。置管前、置管后3 个月及置管后6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临床观察、访谈,制定“中国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初稿,之后针对初稿进行2 轮专家咨询(咨询的专家包括在血液内科工作十年以上且具备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疗专家5 人、在血液内科工作八年以上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专家3 人),对初稿中的内容进行逐一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反复修改并设计该量表,确保该量表能准确地反映所要调查的内容。待专家针对该量表的内容给出较为一致的意见后形成终稿。最终形成的“中国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包含躯体症状、心理状态、家庭状况、社会功能四个维度共39 个条目,每个条目的最高分为5 分,最低分为1 分,总分为195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9,Cronbach 系数为0.87。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8.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的成功率及导管留置的时间

两组患者中1 次置管成功、2 次置管成功及3 次置管成功患者的占比相比,P >0.05。置管后3 个月,两组患者中导管正常留置患者的占比相比,P >0.05。置管后6 个月,观察组患者中导管正常留置患者的占比高于对照组患者中此类患者的占比,P <0.05。详见表2。在对照组患者中,有1 例患者因穿刺点渗血、渗液于置管后的第10 天拔管,有4 例患者因穿脱衣服导致导管异位分别于置管后的第60天、第68 天、第84 天、第89 天拔管,有2 例患者因发生三度静脉炎分别于置管后的第94 天和第164 天拔管,有3例患者因导管堵塞分别于置管后的第170 天、第179 天和第180 天拔管。在观察组患者中,有1 例患者因导管异位于置管后的第32 天调整导管的位置,但未拔管。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的成功率及导管留置的时间

2.2 对比两组患者每个月维护导管所用的时间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每个月维护导管所用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4.1±2.1)min 与(62.4±7.5)min,二者相比,P <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每个月维护导管所用的时间(min,± s )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每个月维护导管所用的时间(min,± s )

组别 例数 每个月维护导管所用的时间对照组 39 62.4±7.5观察组 42 24.1±2.1 t 值 30.792 P 值 <0.001

2.3 对比置管前及置管后两组患者中国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评分

置管前,两组患者中国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评分相比,P >0.05。置管后3 个月及6 个月,观察组患者中国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4。

2.4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置管期间,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率相比,P >0.05 ;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及渗液、导管堵塞和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5。

表4 对比置管前及置管后两组患者中国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评分(分,± s )

表4 对比置管前及置管后两组患者中国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评分(分,± s )

组别 例数 中国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评分置管前 置管后3 个月 置管后6 个月对照组 39 148.8±16.0 132.6±7.2 154.4±10.4观察组 42 150.1±16.4 152.1±7.5 167.5±8.6 t 值 -0.360 -11.873 -10.408 P 值 0.720 <0.001 <0.001

2.5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的费用、导管维护的费用及总费用

对照组患者置管的费用、置管后3 个月内的维护费用、置管后6 个月内的维护费用和总费用均低于观察组患者,P <0.05。详见表6。

表5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n)]

表6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的费用、导管维护的费用及总费用(元,± s )

表6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的费用、导管维护的费用及总费用(元,± s )

组别 例数 置管的费用 置管后3 个月内的维护费用置管后6 个月内的维护费用 总费用对照组 39 3154.6±174.9 334.6±43.7 722.0±53.2 3876.7±387.9观察组 42 5648.7±261.4 393.4±50.6 838.4±56.8 6486.4±504.1 t 值 -63.959 -12.022 -17.979 -103.134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或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为接受化疗的淋巴瘤患者输液。笔者认为,在对淋巴瘤患者进行化疗时,与采用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为其输液相比,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为其输液具有以下优点:1)能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多留置于患者的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其头端需暴露在患者的体外,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导管出现汗液污染、机械牵拉及贴膜松脱等问题,进而可增加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需要埋置于患者的皮下,在不输液的情况下其体外不会暴露任何输液港的部件,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进而可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中有10 例患者在置管后的6 个月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而观察组患者中无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这说明,与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相比,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患者体内留置的时间更长。2)能降低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的管径较粗,材质较硬,在静脉内走行的距离较长,且其末端直接与外界相通,因此患者在置管后发生导管移位、导管末端污染及穿刺点感染的风险较高[6]。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可植入皮下且长期留置的静脉输液装置。该输液装置在静脉内走行的距离较短,导管的管径较细,其末端不与外界相通,且输液座可埋入锁骨下窝或胸肌下,不易移动及拔出,因此可显著降低患者导管移位、导管末端污染、穿刺点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率[7]。3)能缩短患者导管维护的时间。在不输液的情况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不会在体外暴露出任何部件,不需要经常换药及进行维护,每个月只需冲管1 次即可,不会占用患者及其家属过多的时间,对患者正常生活的影响较小。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则需每周进行一次维护(如生理盐水冲管、肝素正压封管、皮肤消毒、更换贴膜等),可增加护理工作的负担及导管维护的费用,且对患者正常生活的影响较大[8]。4)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需留置于患者的上肢血管内,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肢体的正常活动,且其每周需要到医院进行一次导管维护,因此可影响其生活质量。另外,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的输液端位于体外,可影响患者的形象及洗澡、穿衣等日常活动[9]。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导管可埋于患者的锁骨下静脉内,输液座可埋于患者的锁骨下窝或胸肌下,体外不可见,不影响其肢体的正常活动,其可正常参与社交活动,生活质量不会受到影响[10]。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在对淋巴瘤患者进行化疗时,与采用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为其输液相比,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为其输液能降低其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其导管留置的时间,缩短其导管维护的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但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置管费用和维护费用较高,且相关费用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长期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考虑采用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为其输注化疗药物,以减轻其经济负担。这两种静脉输液方式各有利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输液方式。

猜你喜欢

植入式置管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与PICC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体内植入式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
试论植入式广告在春晚中的应用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导管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效果比较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