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天水市新发展阶段淤地坝建设管理思路

2021-04-04贺俊斌潘振宇李小静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11期
关键词:淤地坝天水市水土保持

贺俊斌 ,潘振宇 ,李小静,刘 刚

(1.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甘肃 天水 741000;2.焦作市黄河河务局,河南 焦作 454000;3.西安黄河环境信息工程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阶段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管理思路要积极转变,为筑牢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屏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促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发挥更大作用。

甘肃省天水市地处黄土高原东中部,属于黄土丘陵沟壑第三副区(简称丘三区)。天水市境内沟壑纵横、山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土高原沟道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长期以来,受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以淤地坝工程为主的沟道治理一直是丘三区水土流失治理的薄弱环节。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试验淤地坝工程建设以来,天水市共建成淤地坝98座,仅占甘肃省淤地坝总数的6%。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水利部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淤地坝建设工程,给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天水市也迎来了沟道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天水市立足新发展阶段,紧紧围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等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淤地坝155座,其中大型淤地坝27座、中型淤地坝45座、小型淤地坝83座。为实施好“十四五”规划中的淤地坝工程建设,加强丘三区沟道治理短板,从现状着手,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对天水市今后的淤地坝建设管理提出了建议,希望能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1 淤地坝工程基本情况

1.1 淤地坝工程现状

天水市已建淤地坝98座,其中大型淤地坝20座、中型淤地坝19座、小型淤地坝59座,分别占淤地坝总数的20.4%、19.4%、60.2%。根据2021年甘肃省淤地坝风险隐患排查初步成果,天水市现有的39座大、中型淤地坝有11座已淤满,全部为中型坝;有13座大、中型淤地坝下游有村庄、学校、公路、铁路等设施。按照老旧淤地坝判定标准,有17座坝属老旧淤地坝。2016年以来,按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有序推进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实施,目前已除险加固13座。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自发建设的淤地坝,受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建设管理不规范、运行管护资金和人员短缺等因素影响,90%的淤地坝出现了老化、损坏等现象,基本丧失拦泥、缓洪、滞洪的功能。

1.2 取得的效益

天水市淤地坝工程在拦泥淤地、减少入黄泥沙、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生态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天水市淤地坝工程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60 km2,淤成坝地60 hm2,年减少入黄泥沙48万t,年拦蓄径流150万m3。同时,利用运行期蓄水,有效缓解了农业灌溉、人畜饮水等突出问题,解决了27个行政村的人畜饮水困难,实现农业灌溉面积1 200 hm2;以坝代路在改善山区交通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 存在问题和不足

2.1 资金投入不足

天水市79.6%的淤地坝为中、小型淤地坝,受国家对中、小型淤地坝投资少和市县两级财政困难影响,淤地坝建设管理方面资金投入有限,淤地坝建设缓慢。2016年以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中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投入水土保持的中央资金仅439万元。

2.2 安全运用亟待加强

仅20座淤地坝落实了巡查责任人报酬1.94万元,6座大型淤地坝还未设置泄洪建筑物,3座淤地坝蓄水利用不佳,13座淤地坝下游有群众居住,影响人数多达4 645人。

2.3 科技支撑不力

淤地坝工程远程监控监测能力有待提高,全市39座大、中型淤地坝,其中13座下游有群众居住,目前仅在其中影响人数较多的1座大型坝安装了监控设施。面对群众对生产生活蓄水利用、以坝代路、发展乡村旅游的需求,在淤地坝筑坝新技术、新工艺、防渗新材料试验应用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 新阶段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对策

为推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更加具有系统性、长效性和针对性的淤地坝工程,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指导各地做好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印发了《高标准淤地坝建设管理指南的通知》(黄水保〔2021〕79号),明确要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可靠、配套设施齐全、整体环境美观、运行管护到位、综合效益显著的高标准淤地坝。基于此,结合天水市实际,我们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遵循规范、精心设计,科学谋划淤地坝前期工作

一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大型淤地坝为控制节点,合理布设中、小型淤地坝,科学、系统、全面谋划淤地坝布局,妥善协调干支沟、上下游、左右岸水土资源关系。二是遵循规范,扎实开展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地形图测绘和地质勘察等工作,优选筑坝材料充足、坝轴线短、沟道比降较小、下游无居民点及其他设施的沟道,避开较大弯道、跌水、泉眼、断层、滑坡体、洞穴等。三是精心组织设计。大型淤地坝应设置坝体、放水建筑物和泄洪建筑物,大型淤地坝控制区域内的中、小型淤地坝,应根据水文、泥沙测算成果,合理布置泄洪建筑物或放水建筑物;大型淤地坝控制区域外的中型淤地坝应配置泄洪建筑物。

3.2 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建管程序,提升淤地坝工程建设质量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从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全局高度重视淤地坝工程建设,成立淤地坝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把加强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作为当前水利水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积极协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认真组织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完善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二是规范建设管理程序。切实履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及时组建项目法人单位,使其对项目建设的安全质量负全面责任;规范招标投标,优选能够胜任工程建设需要的参建单位;加强工程建设监理制,对进度、质量、安全、投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理,特别要加强对关键工序、重要部位和隐蔽工程的旁站监理工作。三是严格工程质量监管。项目实施后,建设单位应不定期开展项目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安全责任。加强源头管控,狠抓建筑原材料质量,对混凝土、钢筋等原材料严格执行进场核验、见证取样、送检、复检等制度,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严格工程项目验收管理,坚持法人验收和竣工验收并重、资料检查和实体质量检验并举,确保工程质量和功能满足要求。

3.3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管护机制,提升淤地坝工程安全性

淤地坝工程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黄河长治久安。针对淤地坝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明显短板,一方面要全面压实责任主体的责任,切实提高“三个责任人”的履职能力,并积极协调筹措资金,确保工程不带病运行;另一方面要敢于改革破题,制定符合实际的工程管护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管理与受益权属,探索巩固发展治理成效的长效机制。

3.4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科技创新,增强水土流失治理的系统性

要开展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统筹安排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沟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将淤地坝工程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建设相结合,形成梁峁、沟坡、沟谷兼治的防护体系。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加强对大、中型淤地坝的监控监测能力建设,及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增强工程安全运用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猜你喜欢

淤地坝天水市水土保持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坝系工程除险加固防洪标准与洪水组合探讨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精彩童年“玩”味无穷——天水市新华门小学社团活动走笔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水土保持
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思考——以天水市为例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水土保持
走进天水市秦安县王窑初级中学——大山上最美是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