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魔芋“双行条栽”抗病栽培同田对比试验

2021-04-04马文彬熊德彪杨淑艳张军云卢芯彤飞兴文吴绍良王春贵张春帆刘华国许艳斌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行魔芋底肥

马文彬熊德彪杨淑艳张军云卢芯彤飞兴文吴绍良王春贵张春帆刘华国许艳斌

(1.玉溪市农业科学院 云南玉溪653100;2.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经济作物工作站 云南新平653499;3.玉溪市林业和草原科技推广站 云南玉溪653100;4.玉溪市江川区农业科学技术服务站 云南玉溪652600;5.易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云南易门651100;6.华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云南华宁652899;7.通海县秀山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通海652799)

魔芋(Amorphophallus)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所富含的可溶性半纤维素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为人体第七营养纤维素中的优品,其加工产品魔芋精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环保及航天等众多领域[1]。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全球对魔芋初级加工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魔芋精粉贸易总体需求呈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由于魔芋高感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Jones)Bersey etal.],即魔芋软腐病,目前没有特效药剂可以防治,病害的规模化暴发,造成魔芋产量下降甚至绝收[2]。魔芋现有的栽培方法为开深沟播种或打深窝播种[3-6],排水性能、通风效果差从而增加了软腐病的发病风险;施肥方法均以底肥施在魔芋种子下方,但魔芋根系生长在土表下5~15 cm处,导致肥料利用率较低且易出现烧苗现象[3]。而且现有的栽培方法操作繁琐,费时费工,采挖时容易损伤魔芋球茎,更不利于机械化采收。鉴于魔芋现有栽培方法的不足,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玉溪市农业科学院总结出一套操作简便、病害发生轻且肥料利用率高的“双行条栽2次培土栽培技术”(简称“双行条栽”)的栽培方法,本试验对该栽培方法与传统栽培方法进行同田对比试验,为规范本地魔芋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试验品种选用当地2年生二龄种芋,种芋平均单重84 g。

1.2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共安排9组进行多点试验,于2019年3月25日至4月5日分别播种,11月中上旬分别采收。试验地点见表1。

1.3 试验设计

采用魔芋“双行条栽”与魔芋“传统种植”同田对比。

1.4 试验方法

1.4.1 双行条栽 ①种芋消毒、土壤消毒、病虫草害防治等与常规方法相同。②划播种线:过磷酸钙30~40 kg/亩+辛硫磷2~3 kg/亩,充分混匀后按1.2 m间

表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距撒线划出播种线(图1)。③摆种:沿播种线两侧交叉摆放种子,种子距播种线15 cm(即行距30 cm),株距35 cm,芽眼呈45度角向内倾斜摆放(图1)。④覆土:摆种后取外侧土壤覆盖种子,覆土厚度5~10 cm,两侧留出浅排水沟,且播种线处留出施肥槽(图2)。⑤施肥:魔芋出芽前(2019年5月20日前)施肥,具体方法:有机肥300 kg/亩+复合肥(N、P2O5、K2O为15∶5∶25)40 kg/亩充分混匀后撒于施肥槽内,深挖两侧排水沟,取排水沟内的土壤盖实肥料,做成垄高30~50 cm、沟宽50~60 cm的尖垄形墒。

1.4.2 传统种植 ①起垄按1.5 m做墒,墒面净宽1.1~1.2 m,沟深30 cm。②施底肥有机肥500 kg/亩,开30 cm深沟,将有机肥放入沟底,并在有机肥上盖一层土,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③播种:盖好肥土后将种子倾斜45度角摆放,每墒摆放3行,株距30 cm。播种后在种子上盖土,直到墒面为止。施用复合肥20 kg/亩撒在平整的墒面。④追肥:5月下旬魔芋出芽时第1次追肥,施复合肥15 kg/亩,施肥时魔芋与肥料保持一定距离,不能接触,施肥后用土盖肥。8月中旬第2次追肥,施复合肥15 kg/亩,方法同前。

图1 播种线及播种位置

图2 播种方式

1.5 统计与分析

每组试验田块每处理随机确定100株对其出苗期、出苗数、发病数、产量、劳动力投入等进行调查和统计,与玉米间作的均按实际净种面积计算。采用浙大DP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方法对魔芋出苗期和出苗率的影响

从表2可看出,“双行条栽”出苗时间比“传统种植”早2~3 d,倒苗期时间差异不大。由于“双行条栽”采用2次培土方式,第1次培土覆盖种子厚度为5~10 cm,较有利于种子的出苗。从表2也可看出,2种栽培方法的倒苗期差异不大或者没有差异,这说明魔芋的倒苗与栽培方法无关,而与栽培区域的气候等有关。另外,“双行条栽”出苗率为97.74%,比“传统栽培”的93.41%高出4.33个百分点,这可能是“传统栽培”覆土过深,影响了种子的出芽,甚至出现烂种等情况。

表2 2种栽培方法的出苗时间、倒苗时间调查

2.2 不同种植方法对魔芋发病率及收获率的影响

从表3可看出,“传统种植”发病率远高于“双行条栽”,特别是8月后,“传统种植”发病率上升幅度较大,至9月30日“传统种植”发病率高达16.56%,而同期“双行条栽”发病率仅为4.56%,比“传统种植”低12个百分点(图1)。说明“双行条栽”采用高垄种植,不容易积水,且通风条件较好,发病率下降。

从表3也可看出,2种栽培方法收获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双行条栽”收获率达91.44%,“传统种植”仅为67.22%,相差24.22个百分点。说明“传统种植”的平墒栽培方法,不利于排水,导致后期球茎腐烂数较多。

表3 发病率及收获率对比

2.3 不同种植方法对魔芋产量的影响

从表4可看出,“双行条栽”与“传统种植”相比在大芋产量、小芋产量、综合产量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双行条栽”大芋产量为1 912.9 kg/亩,比“传统种植”的1 371.4 kg/亩增产542.4 kg/亩,增39.55%;“双行条栽”小芋产量为194.8 kg/亩,比“传统种植”的138.0 kg/亩增产56.9 kg/亩,增41.22%;“双行条栽”综合产量为2 107.8 kg/亩,比传统技术的1 509.3 kg/亩增产598.5 kg/亩,增39.65%。且收获倍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双行条栽”收获倍率为8.97,远高于“传统种植”收获倍率的5.03,高3.94。从表4还可看出,“双行条栽”与“传统种植”相比,在大芋单重、小芋单重、大芋膨大率上略高,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 产量对比

图3 不同时期发病率

3 结论

3.1 魔芋“双行条栽”对魔芋软腐病有控制作用

魔芋软腐病极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特别是在温度25~30℃,湿度70%~90%时发病率最高[1]。魔芋换头及球茎膨大期,也是魔芋最容易感病的时期,此期又遇云南的雨季,降雨量较为集中,因此极易暴发魔芋软腐病[7-9]。云南省传统的栽培技术以平墒种植为主,该方法不利用田间排水,加重了软腐病的发生率。因此改用双行高垄种植,可改善田间排水、利于通风降湿,有效地减少了暴发魔芋软腐病的风险。其次,传统种植方法是先施底肥再把种子种植于肥料上方,虽然底肥上盖土与种子隔离,但操作不当极易 出 现 烧 苗 的 现 象[4,8]。

3.2 魔芋“双行条栽”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由于魔芋根系生长集中于土壤表层下5~10 cm的位置,传统栽培方法将底肥施于魔芋种的下方位置,根系很难到达底层,肥料的利用率较低。而魔芋双行条栽2次培土法将底肥施于魔芋根系的平行层,更有利于魔芋根系的吸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另外,魔芋从播种至发芽出土时间为30~60 d,底肥施用过早,易导致氮、磷、钾等速效肥料的流失[10]。因此,将肥料于魔芋生根后出芽前施入,减少了速效肥料的流失,同时也兼顾魔芋中后期对肥料的吸收利用,减少了施肥次数,降低因中后期施肥操作对魔芋造成伤口的风险。

3.3 魔芋“双行条栽”增产效果明显

对比试验结果显示,魔芋在采用“双行条栽”技术后,产量明显提高,这主要得利于病害的降低,减少了产量的损失。同时,双行高垄增大了边行效应,魔芋球茎的膨大率也增加明显。

3.4 魔芋“双行条栽”减少了劳动力和有利于机械采收

传统栽培方法一般是先开墒,再挖深沟或深窝种植,操作程序繁琐,用工量较大,特别是采挖时,需要深翻墒面才能挖出魔芋,极易损伤魔芋球茎。而魔芋双行条栽2次培土栽培法采用双行高垄栽培,魔芋种植于高垄中上层,采挖极为方便,也有利于机械化的采收[11]。

猜你喜欢

双行魔芋底肥
番茄“2+x”试验总结
揭开魔芋的健康秘密
浅谈玉米种植中底肥施用技术
校企合作背景下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双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魔芋不可盲目食用
魔芋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双行起垄施肥一体机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种蒜达人:亩产轻松超过2000千克
如何防治黄瓜长势不一
底肥高效施用把握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