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课下注释用字研究

2021-04-03

散文百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字通假本字

向 颖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研究背景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育中备受关注的一块,近几年关于文言文课下注释规范使用通假字术语等也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的课下注释不管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古今字都采用“通”来表达,例“××,通××”;现行部编版一律采用“同”来表达这些意义,例“××,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根本不知道这些差异,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些古代汉语知识却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现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课下注释,不论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等一律采用“同”来释义。当学生问老师为什么用“同”时,教师却避而不答。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古今字、假借字、通假字等实质上的区别并没有弄明白。教师理解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等字的区别,对教师把握文言文实词教学有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不规范的教材注释术语不仅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可见教材用语的规范性十分重要。

基于文言文课下注释术语和教师教学现状,本文从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概念入手,界定概念,以初中文言文课下注释为例,提出文言文课下注释的用字建议,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二、概念解释

(一)异体字。

异体字是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一组字。也称体字、重文、俗字。它们同音同义异形,比如因造字法不同而形成的泪和涙;由音符不同而形成的咏和詠;由声符不同而形成的綫和缐等。

(二)通假字。

“通假”是本有其字,临时代替。是本来有这个字,但是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被借用的字即通假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比如:惠,本义是“仁慈”、“恩惠”,借作“慧”;辩,本义是“巧言”,借作“辨”。

(三)假借字。

假借字是指后来没有造今字的一类。“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或音近字来寄托所写字的意义。

(四)假借。

“假借”是一种用字法。它突破了表意造字的局限性,利用词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舍其意义,记录音词,表达语言中难以造字的词。

(五)古今字。

古今字既分化字,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叫古字,把分化后的字叫今字。古今字的形成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词义的分化(引申)而形成的古今字。另一类是因为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三、概念辨析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的辨析。

根据借用时本字是否存在:通假字是“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借用时,被借用的通假字能够找到被替代的本字。而假借字在被借用时是找不到被替代的本字的,也就也就是说,语言中已有某一个词,但在文字中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文字中找一个与它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来兼记它,而不再为它另造专字。

根据是否长期借用:在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同时存在,同时,通假字具有不确定性,人们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本字,当语境被更换时,此通假字则不一定仍存在,即通假是有借有还的。假借字较为稳定,且是借而不还的,本义只能另造新字或消亡,或者与借义并行。

(二)古今字和假借字的辨析。

古今字是就两个字的关系说,涉及两个字;假借字是就一个字的性质说,是给一个字定性。

1.古今字的形成。

(1)因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情况一:本义另造新字。在本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假借,久借不还,本义另造新字,假借字和新造字之间形成古今字。“腰”:甲骨文是“要”,本义是人的腰部。“要”被假借做其他含义,比如“需要”“重要”等,人们便在“要”字,左边添加了“月”字,专指人的腰部。

情况二:假借义另造新字。在假借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本字与假借义的新造字之间形成古今字。如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辟”,借为“避”,躲避义。除此之外,根据“辟”的假借义,后来还形成:闢、僻、嬖、譬、襞(折叠)、躄(脚病)、壁、璧、擗(捶胸)等字。“辟”与上述十个字,分别构成古今字。

(2)因通假关系而形成的古今字。情况一:本义变被借义,本义消失。比如“艸”与“草”,汉朝以前“艸”是现在花草之“草”的本字,而现在通用的“草”字,当时却表示另外的意义(《说文》:“草斗,栎实也。”)。后来“艸”与“草”产生了通假关系,人们常用“草”来代替“艸”,久而久之,借字“草”的“栎实”之义消失,并且不再充任临时职务,而变成了“艸”的今字。用图表示为:

情况二:本义变被借义,被借义还在。左右的“左”,其原始的体形是“ ”,而辅佐的“佐”,其原始的形体是“左”。后来由于辅佐之义的“左”被通假为左右之义的“左”,产生了区别这两个字的客观需要,于是分别产生出了“佐”和“左”这两个今字。用图表示为:

(3)在词义的分化、引申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词义的引申,使得表义更明确,也减轻了原字表义过多的负担,由引申义或本义造出新字。原字与新本字就形成了古今字。

比如在“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反”本表示攀岩、攀崖,当本义消失后,另外再加“手”造“扳”字代替。“反”字假借为“相反”、“反叛”等意思。又引申为“返回”,这种意义又写做“返”。所以“返”是根据“反”的引申义再造而来的今字。

2.假借字形成

(1)本义和假借义并行的假借字。比如“闻”,“闻”在甲骨文中像是一个人举起一只手在耳边,表示竖起耳朵,认真的听,是个会意字。但是后来被借用来表示用鼻子嗅物,现在“闻”字的本义和假借义并行,既可以表示用耳朵对声音信号的捕捉,也可以表示用鼻子极力地捕捉嗅觉信号。“闻”则假借字。

(2)本义另造新字形成的假借字。比如“莫”,本义是太阳下山,阳光隐没在丛林草野之中,后本义消失。假借为“不要”等义,于是隶书再加“日”另造“暮”字代替本义。“莫”则是假借字。

(3)本义消失,只留假借义的假借字。比如“我”字,本义是手持战具,呐喊示威。后本义消失,演变成为代词,表达第一人称“我”。

四、总结

由古今字的形成条件和假借字的形成条件之间的对比,我们会发现古今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重合的部分又有相互区别的部分。首先,在引申义基础上形成的以及在通假关系上形成的古今字与假借字是没有关系的。其次,因假借造成的本义另造新字、假借义另造新字可形成古今字,因假借造成的本义另造新字、本义假借义并行、本义消失只留假借义可形成假借字。它们之间共同的便是“本义另造新字”,本义另造新字既可以形成假借字,假借字和新造字之间也能形成古今字关系。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便是“假借义另造新字”,假借义另造新字不可能形成假借字,但是本字与假借义的新造字之间能够形成古今字。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课下通假字注释汇总。

(一)文言文课下注释(仅供参考)。

(二)部分注释解释。

1.帖与贴:“帖”和“贴”是古今字。“帖”本意是用棉做的书签,假借为粘合意,后将本意为典当的“贴”字,假借为粘合意,“贴”字代替了“帖”之前的假借意,所以“贴”字成为“帖”字的今字。

2.尔与耳:“尔”是通假字,“尔”通“耳”,相当于“罢了”的意思。

3.阙与缺:“阙”和“缺”是古今字,当“阙”读“quē”时,它部分义由新造字“缺”字代替。

4.转与啭:“转”和“啭”是古今字,当“转”读四声时,有鸟婉转地叫之义,后造“啭”字单独表示此义。

5.被与披:“被”和“披”是古今字,“被”本义是指被子,引申为覆盖。后引申义由“披”替代,构成古今字。

6.祗与只:异体字,“只”的本义是鸟一只。祗、隻、只本是不同的三个字,今简化归并为“只”。

7.食与饲:古今字,“食”的本义是食物,常用作动词,意思是“吃”,作“把食物给人吃时”义时,读“sì”,后写作“饲”。

8.见与现:古今字。“见”意思是看见,引申为“见解”、“见识”“出现”等,还用作助动词,表被动。后由“现”表示玉的光泽夺目,易被人看见,引申为显露。

9.辟与避:古今字。“辟”本义是“法”,甲骨文的字形是用刑刀对犯法者施刑的情景。由罪犯逃跑以躲避刑法之义而造“避”,表示回避、躲避之意。

10.孰与熟:古今字。孰是假借字。“孰”是“熟”的本字,后来“孰”多用作代词,于是加“火”另造“熟”字来表达本义。

11.支与肢:古今字。“支”是“枝”的本字。后引申为“分支”“支出”“支持”“干支”和“四支”等义。后来“四支”写作“四肢”。

(三)反思和建议。

1.反思。

(1)通过对初中文言文刻下注释用字的汇总,发现所有的用字都用为“××,同××”。从文字训释的原则上来说,只有异体字用“同”。这种注释既不利于学生理解,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

(2)从假借字和古今字的辨析来看,古今字是就两个字的关系说,涉及两个字;假借字是就一个字的性质说,是给一个字定性。真正的意义上的假借字是很少的,很多都是通过“假借”这样一个中介,先让本义和假借义集中在被借字上,然后通过词义的分化,为本义另造新字、为假借义另造新字使假借字和新造字之间形成古今字、本字与假借义的新造字之间形成古今字。因通假关系形成的古今字比较少,但是无论因通假形成的古今字,还是因假借形成的古今字,它们都只是把通假和假借当成中介,最终的落脚点在古今字上。

2.建议。

(1)建立文言文规范术语。文言文术语的规范一直没有定论,可能与“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等的概念有争议有关,但是这项工作完成是急需的,因为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用到这些知识。通过笔者对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异体字”用“××,同××”;“通假字”用“××,通××”;“古今字”用“××,今写作××”;“假借字”用“××本义另造字为××”或者“××本义消失”。

(2)研究重点放在古今字上。现在对于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很多研究者都把目光放在研究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区别上。然而,书本上的注释都是两个字,应该关注的是两个字的关系。通假字有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关系。古今字有古字和今字的关系,都是两两对应的。然而假借字是就一个字的性质来说的,是给一个字定性,用了“假借”用字法,对于用“假借”用字法之时,到产生新字之前都是假借字,但是产生新字之后便不是假借字了,所以真正的假借字是比较少,对于现今来讲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能体现两字关系且真正复杂的是古今字,所以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者、教师共同努力完成。

猜你喜欢

新字通假本字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衛伯考(下)
加一笔,变新字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