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04-02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中医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4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5期
关键词:本院一致性螺旋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辽宁 大连 116400)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疑似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均行螺旋CT诊断,观察诊断结果。结果:本组患者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后33例(82.50%)被确诊为周围型小肺癌,多排螺旋CT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1.43%、93.94%和90.00%,经一致性检验,显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33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CT影像学表现特点明显。结论:对周围型小肺癌采用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较高。

周围型小肺癌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属于肺部肿瘤中的一种,在周围型小肺癌早期,由于肿瘤体积较小,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如采用X射线等进行检查,只能发现比较小的高密度影,诊断准确率较低[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排螺旋CT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诊断中,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本次选取40例疑似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多排螺旋CT诊断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40例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疑似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纳入标准:(1)经病理组织学诊断被确诊;(2)无多排螺旋CT诊断禁忌症;(3)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2)临床资料不完整。本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6~67岁,平均(51.4±6.2)岁。本次研究在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进行。

1.2 方法

对其均行螺旋CT诊断和病理组织检查。CT诊断:采用本院多排螺旋CT先对患者肺部进行平扫,诊断人员指导患者平稳的呼吸,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臂举起,在扫描时,头部先进,吸气后屏气,扫描人员要注意在患者第一次屏气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完成第一次对全肺野的扫描检查。扫描的范围需从肺尖到膈肌,在扫描的过程中将扫描仪的层距和层厚均调整为1mm,之后针对病变区域进行薄层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取70~80mL碘海醇给患者静脉注射,将注射速度调整为3.5~4.5mL/s,从注射完成开始计算,第15s、30s、60s、120s、300s时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增强扫描,取病灶最大层面测量此处CT值,在病变中央直径70%的区域,增强之后的最大CT值与平扫值之差也就是强化值,对于不均匀周围型强化患者,对其周围强化部分的CT值进行测量。将病变患者的强化形态分为:(1)完全性强化,包括中央及外围区域的强化;(2)周围性强化,只有外围区域的强化;(3)包膜样强化,包括病灶结节外周区域薄层细条状的强化改变;(4)当强化值低于20Hu时表示病灶无全强化将本次得到的数据上传至后台工作站,对其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效能,统计并计算多排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一致性,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特点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多排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效能

本组患者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后33例(82.50%)被确诊为周围型小肺癌,其余7例为阴性,多排螺旋CT诊断阳性33例,阴性7例,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3.94%(31/33)、71.43%(5/7)和90.00%(36/40)。经一致性检验后发现,多排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一致性较好(Kappa>0.7)。

2.2 多排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结果

本组中被确诊的33例(82.50%)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其平扫CT值为(40±9)Hu,增强扫描强化值在25~60 Hu,且患者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性强化。

本组经病理学诊断被确诊的33例周围型小肺癌,经多排螺旋CT诊断后发现,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比较明显,本组患者病变组织直径4~20mm,平均(12.6±2.3)mm,肿瘤形态主要以椭圆形为主,病灶影像学特征主要以毛刺状、分叶征以及胸膜凹陷征为主,肿瘤病灶内部影像学特征主要以空泡征(25例)、小钙化(7例)、细支气管充气征(1例)为主。空泡征患者病灶内部结构壁厚不均匀,部分患者壁厚较厚,且病灶内壁呈现出了明显的结节状,高低不平,但是病灶组织外壁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叶状和波浪状。小钙化患者病灶出现了逐渐变性坏死,导致病灶出现了钙盐的沉积,改变了病灶局部组织的酸碱度,部分患者钙化发生于肉芽肿或者瘢痕上,并且钙化大都位于肉芽肿内部。

3.讨论

由于周围型小肺癌早期缺乏明显的临床特征,导致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被忽视后病情会出现快速的进展,尽早确诊对临床治疗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3]。目前,临床上诊断周围型小肺癌患者时,主要有超声、CT、X射线片、镜检等几种,超声检查局限性较强,且影响因素较多,镜检创伤性较强,实用性较低,X射线片不能发现体积较小的病变,漏诊率较高。由于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在早期时,大多患者的病灶直径不到20mm,采用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能够从多个方面对病灶部位进行扫描,所获得的图像更加清晰、准确[4]。

多排螺旋CT检查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呼吸及心跳等造成的伪影,尤其对微小病灶的检出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本院所采用的多排螺旋CT,对间距、层厚及矩阵等参数均没有较高的要求,且图像的重建层数还不会受到限制,能够更加清楚的观察到病灶的内部情况。此外,多排螺旋CT诊断仪还具有薄层扫描功能,能够发现细小病灶,还能够清楚的观察到病灶内部组织密度情况及有无空洞等情况,为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5]。另外,多排螺旋CT诊断能够对全胸容积进行多平面重建扫描,将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的征象全面的显示出来,利用图像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功能对病灶处的CT值进行重建,图像的对比度及分辨率均较高,更加有利于对肺内组织进行观察,将病灶组织的情况精确地反映出来[6]。在平扫结束后,进行了多期动态扫描,进一步对重点区域进行了薄层扫描,一方面更加清楚的显示出了病灶的内部情况,另一方面还进一步明确了病灶内部及外周血管的情况,将病灶所在区域的信息更加清楚的显示了出来,进而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3例(82.50%)被确诊为周围型小肺癌,多排螺旋CT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均较高,且多排螺旋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且经多排螺旋CT诊断后发现,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比较明显。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多排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

猜你喜欢

本院一致性螺旋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旋风“螺旋丸”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