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城市背景下大尺度生态廊道的新发展理念 景观设计探索

2021-04-02邱裕凯宋智超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3期
关键词:绿道廊道公园

邱裕凯,宋智超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 公园城市理念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探索

2020年1月,习总书记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作出部署,强调了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给成都市公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导向。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是筑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坚持“人城产”逻辑,从“产城人”向“筑境-聚人-营城-兴业”转变,树立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新高度,打造承载理想生活的新型城市。立足于现状,放眼于未来,融入青山绿道篮网的发展理念,形成与之相呼应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以青山为底,划定生长边界,区隔城市组群,布局望山廊道,再现草树青山、千秋瑞雪的旷世盛景。以江河为“脉搏”,以水源为“血液”,构筑富有灵动性的高品质滨水空间,绘制出一幅蓝绿交融的奇美画卷。放眼未来发展需求,成都将塑造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综合型公园城市发展空间,从单纯物质空间建造向以人为中心的场景营造转变[1]。

2 青山绿道篮网相呼应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

公园是城市发展进程中所衍生出的高级形态,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其以人民需求为中心,以生态环境为载体,以生态文明发展诉求为引导,兼容城市空间与公园形态,夯实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基石,构成集自然、经济、人文于一体的复合系统,彰显出人、城、境、业四大发展要素的协调性特征。

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转变,将全域整体建为一座大公园,在公园化的生态基底中营造城市空间。以人、城、境、业高度和谐为目标,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通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形态,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2]。以高水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公园,在构筑城市生态安全网络的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生活休闲空间。大大小小的公园与绿化网络、生态廊道相连接,并围绕公园绿地、绿道网络布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综合体,形成“公园+”的布局模式,引导健康生活[3]。

公园城市理念与空间规划一脉相承,以生态文明新时代为背景的空间规划,描绘了蓝绿交织、城绿共生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公园城市不仅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空间规划模式创新,也是在生态文明背景下为世界城市规划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公园城市的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要素包含三大要点:

①全域绿色的基底生态,严格落实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要求,构建三级公园绿化体系,保护区域生态基底。

②格局均衡的空间格局,打造三级组团、三级廊道的公园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形成城绿共生、网络组群式空间结构;同时统筹布局高质量产业生态圈,构建全域古今文化展示体系。

③全域分级的空间管控,从国土空间规划、单元详细规划、地块控制细则三个层次落实全域空间管控要求,并加强设计引导。

3 公园城市大尺度生态廊道景观实践路径探索

天府新区北部组团生态隔离带项目是习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提出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后,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在天府新区的首个景观实践项目。北部生态隔离带组团项目位于天府新区门户区域,是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和全新城市景观形态的开端。作为天府新区核心区生态结构中“三带”之一,总规划面积约为280万㎡,构成两横一纵的“工”字格局,充分展现隔离带的生态功能,运用生态学构建森林本底,统筹自然的山水田林湖,建设生长于自然、融入于自然并与自然共同生长的城市。

在生态隔离带绿地规划设计中,强调林带及生态属性的突显,弱化建筑对城市的压迫感。如何体现新区门户、展现新区特色并实现新老城区的生态隔离,是本项目的重难点,因此需以正确的方式应用场地资源,达到资源效用最大化的效果,紧扣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构建城市生态廊道,呈现生态建设新理念成果成为了场地设计的最大挑战。在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现代观念的引导下,构建嵌套式、组群化布局的城绿交融空间布局模式,以大尺度生态廊道优化片区格局,以大型绿色斑块组织空间布局,以绿道串联片区功能板块,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建设源于自然、融于自然并与自然共同生长的公园城市。贯彻以水定人、以能定业的层次化发展体系,项目设计将“园”视为核心载体,释放人与城市生态景观的互动活力。从生态净投入向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转变,创新推动生态价值的转化。图1为北部组团生态隔离带项目区位图。

3.1 以保护红线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紧守生态保护红线,考虑环境容量底线,突出“绿水青山”减少建设干扰。以现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为立足点,采取相适配的改造措施,以浅丘地形为例,根据其起伏多变的特性,借势造景。保护现状长势良好的植被及场地原生品种。通过科学的分析,在生态敏感区域利用现状池塘建设雨水花园等缓冲区,尽可能减少对场地原有生态平衡的破坏。

3.2 以绿道串联片区功能板块

发挥公园城市韧性高效的生态价值,通过长达6.8km长的绿道,作为无障碍交通连接,贯穿沈阳路绿地并与天府新区绿道相接,形成内外联通的绿道网络系统。同时,利用场地现状条件形成丰富的绿道空间,包括1.3km山地绿道、0.84km架空绿道、1.6km花海绿道、1.2km湿地绿道等。

图1 北部组团生态隔离带项目区位图

3.3 以生态学原理构建森林花海林盘

场地覆绿比例达95%,超过300种植物品种,乔木常绿落叶比为6:4。保留现状原生树种香樟、黄葛树、朴树、桂花、小叶榕、紫薇,并加以一定程度的补植,形成大疏大密的森林感空间形态,构建林缘天际线。节点植入“花重锦官城”文化理念,选用成都本土特有的花乔:木芙蓉、海棠、紫薇、泡桐、栾树、蓝花楹等植物,丰富季相色彩,营造多彩的景观空间。总体呈现带状森林之感,在保证绿量的同时形成四季花林的季相风采。

3.4 以历史文脉传承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

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延续本土文化、提升文化魅力。提取“竹”“茶”“熊猫”等文化元素和继承“竹编”“蜀绣”“登高”“赏游”“喝茶”等文化技艺和活动。竹影桥长211m、桥梁横断面宽6m,是目前全球采用原竹装饰最长的景观桥梁,建成后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从川西林盘居住群落特征中解读“林盘布局”及“林盘建筑构造”。设计风雨馆,沿袭传统川西民居空间布局方式;烟波坊,学仿传统林盘建筑造四方天井;竹里轩,采天然竹材造房屋,重现林盘盛景;一桥一景有“红石连天堑”的红石桥、“锦绣匹晚霞”的毓锦桥、“竹影竟阑珊”的竹影桥;登高之望山云起台、凌云台;竹乡之竹方亭、竹圆亭。在空间营造中传承川西林盘特征,体现传统文化技艺,由宏观至细微处处渗透着川西 文脉。

3.5 以山水为本底嵌入公服建筑

以“隐谧于山水间”为原则,多采用覆土建筑形式,如红崖云栖、红石驿站、红石坊。覆土建筑形式使建筑与环境和谐相融,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建设方式从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转变。或以植物搭配相呼应,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高度和谐,如竹里轩周边遍植竹林,建筑消隐于竹林间,是传统天人合一造园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集中体现。

3.6 以自然调蓄为基础构建海绵城市

项目范围内汇水面积包括场地铺装、绿地等,根据地形地貌形成多处雨水花园,充分遵循“渗、滞、蓄、净、排、用”原则进行海绵城市系统设计,通过自然坡度排放、植草沟、雨水花园的溢流管最后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或水体,经计算,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措施已满足场地的雨水调蓄需求,无需另建调蓄设施,充分实现了生态隔离廊道自然调蓄的功能。

4 结语

成都正致力于发展具有美丽宜居特性的现代化公园城市,在拥有优质生态本底和山水林田的背景下,以现状为工作出发点,推动公园城市景观的建设进程。而公园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景观生态要素与价值、景观空间与形态、景观场景体验与文化感知等有待持续研究,不断探索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景观的发展 路径。

猜你喜欢

绿道廊道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在公园里玩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