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1-04-01董小玲唐缘缘

当代农村财经 2021年1期
关键词:发展能力对策建议农户

董小玲 唐缘缘

摘要:农户是农村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对农村发展而言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农户依然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互助意识薄弱、内生动力不足、谋生技能缺乏、创业意识不强以及部分农村发展潜力欠缺等阻碍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因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大农户教育力度、物质发展与精神提升并重、引入社会组织、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开展农户技能培训、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以及挖掘农村发展潜力等促进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农户 发展能力 对策建议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户脱贫、农村发展十分重视,通过各种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等方式帮助农户脱贫、支持农村建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1]农户发展能力是农户利用、改造自然,不断谋求自身发展,改善生产生活的能力。[2]由此可见,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帮助农户脱贫、改变农户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同时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意义来明确其重要性,并基于其阻碍因素的分析来探寻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意义

(一)提高生活质量,激发脱贫动力

农户的生活质量受多重因素影响,既包括外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政策制度等,也包括内在的思想观念、文化程度以及生活技能等。在诸多因素当中,最根本的便是自我因素。[3]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农户致富的关键,也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仅靠政府的资金或物质援助来解决贫困农户的生活问题治标不治本,并非长久之计,而且容易使受助者滋生懒惰心理。只有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提升,其生活质量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二)加快脱贫步伐,力求授人以渔

近年来,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贫困人口总数明显下降,但依然有一些农户处在贫困的边缘。导致贫困的因素有很多,如地理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农副产品无法到达人口密集地区的市场以及农户家庭个体难以对接大市场等。[4]闫坤、刘轶芳等也将贫困的原因总结为自然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疾病因素以及制度因素等四个方面。[5]贫困一直是制约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亟需加以解决,逐步实现农户生活富裕,推动整个社会最终走向小康。总的来说,一切外在的物质帮助仅能暂时改善农户的生活质量,只有提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由“输血”转为“造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三)实现农村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农村是农户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农村的繁荣最直接受益的也是农户。[6]农户是农村人口的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农村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说,农户与农村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推动农村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农户的生产生活富裕自然也会逐步实现。同理,帮助农户找到最优发展路径,也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农户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提高农户素质,培育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分析

陈琦等从对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的量化分析中得出: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总体偏低且差异大,受到自然环境、贫困文化、扶贫机制、发展观念以及发展权利等多种因素制约,雖然具有较强的发展愿望但发展资源缺乏,行动力偏弱。[7]基于此来考察目前我国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程度低下,分析能力欠缺

目前,大多数农户文化程度不高,对于自身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考虑,这是农村人口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知识获取能力有限,农户在农作物种植以及家禽家畜养殖方面,主要依靠的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或自己长期以来的生活感悟,缺乏综合性、科学的考虑。在农作物种植上,不同作物搭配种植的量难以把握,往往无法达到最优搭配。在家禽家畜养殖上,往往抓不住机遇,农户饲养某种家禽家畜赶不上或错过了价格高峰期的情况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当某种农作物在某一时期行情看涨时,农户大多都会囤积这种作物,持观望态度,以便等到价格更高的时候再出售。而造成的结果往往是错过了最佳出售期,价格下跌,有些农户不得已只能以下跌后的价格出售,有些农户也会选择将作物搁置,来年继续等待机遇。

(二)互助意识薄弱,集体思维不强

近年来,农村发展速度加快,部分农户有了农用车、私家车以及安装了互联网宽带等,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改善。然而,也有一部分农户由于年迈、身体条件以及资金不足等各种原因,目前生活水平还维持在温饱状态,日常生活面临极大的不便和困扰,请求他人帮助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在有物质条件的农户当中,部分人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或者虽然愿意但是无法及时给予帮助,导致农户的困难没法得到合理地解决,不利于农户之间相互协作与互助,对农村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三)内生动力不足,发展信念不高

农户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户内生动力不足。徐志明从较高的风险、较低的生产效率、系统能力不足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户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8]首先,部分农户对自己缺乏信心,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农户的预期之间存在差异。在机械化尚未普及的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消耗的是人力,农户一年的辛勤劳作所换来的收入并不是很高。不管农户多么努力,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收入总是不尽如人意,这便导致一些农户信心不足。其次,个别农户因为自身的惰性,对自己的生活水平追求不高,安于现状。再加上长期以来生活在农村,对外面世界的发展变化了解不到位,思维不够开阔,缺乏上进心,总是对自己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进行纵向对比,满足于小富即安。最后,农户内生动力不足也与其家庭成员结构有关。通常情况下,在以传统农耕方式为主的农村地区,生活比较充裕的农户家庭成员中具有劳动力的成员占总成员的比重大。对于家庭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来说,想要获得发展不具备这一条件,其动力自然也就不足。除此之外,与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子女上学人数等有关,家庭成员中有人身体状况不好或子女上学人数多的家庭,其生活质量一般不高。

(四)生活条件艰巨,谋生技能缺乏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农户生存主要依靠的是农业生产或者外出务工收入。在从事农业生产方面,大多数偏远山村地区的农户受地理条件、资金问题等因素的限制,采用的依然是比较原始的耕作方式,不仅劳动效率低下,而且需要大量消耗劳动者的体力,所获得的收入也十分有限。在外出务工者当中,仅有一小部分人是通过自己掌握的修理修配等方面的技能来谋生,并且获得了比较好的收入。大多数人从事的依然是建筑、采摘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缺乏谋生技能,只能通过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来换取微薄的报酬。

(五)融资风险较大,创业意识不强

农户的个体特征以及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户创业行为的重要因素。[9]目前,一些农村青年视野比较开阔,敢于创业,通过加盟、入股等方式参与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一些人持续时间不长,最后重新步入外出务工的行列。从整体来看,农村创业人群主要是新生代农民群体。新生代农民是指介于16至40周岁之间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包括职业或兼业农民、务农的大学生群体以及返乡的农民工。[10]创业者仅限于这一群体中的一少部分人,而且创业意识总体不够强烈,风险承受能力差。当然这与农户资金来源、充裕程度以及借款难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六)发展后劲不足,潜力未能发掘

受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有些农村不适宜种植一些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作物,特色产业缺乏,农户缺乏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只能通过外出务工或者在外地经营小规模店铺来谋求新的发展。留村人口中大多数是老人或儿童,导致部分农村开始空心化,农村劳动力流失,发展动力不足。

三、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加大对农户的教育力度,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农户的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致富之路,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农户的教育。首先,帮助农户树立全局意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粮食、蔬菜以及药材等各种作物的合理搭配种植,合理确定家禽家畜的养殖种类与养殖规模,将风险降至最低。其次,培育农户及时分析市场行情的能力。争取农户在农作物种植或者家禽家畜养殖方面能够有较为准确的判断力,尽量避免被眼前的信息所迷惑,以致作出错误的判断,或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凭感觉作出判断。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户学会分析市场行情,准确、果断地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决策,以此来减少农户因为观望或等待而错失良机的现象。再其次,帮助农户了解价值规律,树立长远规划。在种植或养殖之前,通过价值规律对将来农业收获时作物的价值予以估算,衡量对比,找出最适宜本期种植的农作物或养殖的家禽家畜,避免盲目的种植或养殖,最终实现农户的利益最大化。最后,推行相关政策来留住本地人才,引进外地人才,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本地人才熟悉本地环境,了解本地需求,可以有效促进本地发展;外地人才视野更加开阔,了解外地情况,可以为本地发展提供借鉴。地方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本土与外来的“内外融合”,关键是要有效控制本土和外部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11]

(二)物质发展与精神提升并重,两者互相支撐互为依托

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一些农户把握住了发展机遇,相对于其他农户而言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然而,其中的个别农户物质上的丰富使其滋生了傲慢心理,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同村其他农户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也有个别农户在与同村农户的日常交往中,总是以利己为目的。针对诸如此类的现象,可以通过弘扬传统美德的方式来唤醒人性的良知,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户进行宣传教育,促进农户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致富。

(三)大力发挥社会组织力量,积极为农户排忧解难

人不是万能的,农户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诸多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在请求其他农户帮助时,存在拉不下面子、害怕欠人情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通过引入社会组织的方式予以解决。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相关的有偿服务,帮助农户解决这些实际生活问题。比如对农忙时节需要农用车的农户,可以提供租赁服务,既可以只租车,也可以车、人一同出租;对于急需外出或其他帮助的农户,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不仅解决农户的生活困扰,还能使从事这一服务的相关人员获得相应的报酬,一举两得。

(四)助推基层干部能力提升,激发农户内生动力

农村发展,贫困农户脱贫,政府引导很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农户自身。首先,应使农户意识到自己贫困的原因所在。要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必须先找到其贫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来寻找破解之法。农户的家庭成员、年龄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各不相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针对具体的农户个人找到适合其发展的出路,不搞一刀切。其次,应将扶贫、扶智、扶志三者相结合,破除农户消极的“等靠要”思想。鼓励农户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清楚地意识到“等靠要”思想对其自身发展的危害性。鼓励农户自强、自信,积极进取,敢于探索致富的新方式,依靠自身努力来改变发展劣势,克服思想和行动上的懒惰。最后,应注重基层组织干部能力的提升。基层组织能够引导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基层组织干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推动扶贫工作及贫困农村脱贫致富至关重要。[12]因此,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使其带领农户脱贫致富。

(五)开展农户技能培训,传授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

农户要脱贫致富,决心固然重要,技能也同样不可缺少。要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农户掌握更为先进的耕作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的效率。也可以帮助外出务工群体掌握某方面的技能,使其依靠技术而不是单纯的依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来谋生。据有相关分析,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长期培训(短期和长期以一个月为划分标准),均能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工资水平。相对于短期培训而言,系统的长期培训作用更大,更能显著地提高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概率。[13]由此可以看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农户送钱送物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短期的,往往不如送技术、送经验来得更实惠、更有效。[14]

(六)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农户不敢创业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风险承受能力弱,不敢探索新的致富渠道,不敢从事有资金损失风险的工作,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目前大多数农户仍以传统的方式获取财富,收入不高,生活得不到大幅度的改善。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减轻农户的创业风险,使其没有后顾之忧,敢于探索。调查显示,农户对政府的信任度远远高于其他组织,政府加入风险共担机制的建设有利于相关政策的推行。要推行积极的创业政策,为农户创业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构建创业平台、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等消除农户的顾虑,鼓励其积极探索新的致富渠道。除此之外,政府可通过建立或完善教育体系的方式,来加强对农民的创业培训。就目前农户创业情况来看,大多是在非农业领域,要鼓励农户在农业领域创业,挖掘这一领域的商机。[15]

(七)挖掘农村发展潜力,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农村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农村的发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本村农户的生活水平。要依据不同村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进行深入挖掘,探寻其潜在的发展优势,并加以充分利用。首先,应推行因地制宜。鼓励农户遵循本地自然环境,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区域,大力发展旅游业,农户可以凭借自然优势开展农家乐或其他经营活动;在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区域,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培育适宜本地种植的农作物,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加大对农业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16]在适宜养殖的区域,合理规划养殖的种类与规模,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其次,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群众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鼓励农户在生产的同时注重销售,与市场需求对接,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帮助农户增收。最后,应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4G网络已经基本普及,部分农村家庭已经安装了互联网宽带。农村除了部分老年人之外,大多数人已经学会上网,进行网上交易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来销售农产品,为农产品打广告、做宣传。同时,电子商务能够很好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对接问题。[17]

参考文献:

[1]侯磊,许江.内生动力:贫困地区脱贫最强动能——湘赣两地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观察与思考[N].解放军报,2018-6-21(010).

[2]曾艳华.农民发展能力的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6(6):29-33.

[3]张永亮.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J].湖南社会科学,2018(01): 56-61.

[4]王家华.决战2020:实战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38.

[5]闫坤,刘轶芳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9-11.

[6]俞乐琴.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07(05):78-79.

[7]陈琦,宋雯.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52-153.

[8]徐志明.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与扶贫政策绩效——基于江苏省342个贫困农户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3(01):63-65.

[9]刘新智,刘雨松.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户创业行为决策的影响—基于518份农户创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5(06):4-14.

[10]王正宇.新生代农民创业增收的新路径[J].人民论坛,2018(05):60-61.

[11]方劲.内源性农村发展模式:实践探索、核心特征与反思拓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5(01):24-34.

[12]王福生.甘肃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重点[N].甘肃日报,2017-2-13(009).

[13]展进涛,黄宏伟.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其工资水平的决定:正规教育还是技能培训?——基于江苏金湖农户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6(02):55-67.

[14]宋振峰,薛砚.有了一技之长,脱贫更有底气——宁县努力提高村民自我發展能力[N].甘肃日报,2018-6-5(001).

[15]郭红东.中国农民创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35.

[16]张英丽,杨正勇.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8(2):9-11.

[17]王家华.决战2020:拒绝贫困[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 33.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Promoting Farmers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Dong XiaolingTang Yuanyuan

Abstract: Farmers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farmers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rural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ome factors that hinder it, such as a low level of education, weak sense of mutual help, endogenous power shortage, lack of livelihood skills, the sense of entrepreneurship is not strong, lacking of potential in some rural areas and so on. There are some measures, such as increasing the education of farmers,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al development and spiritual improvement, introdu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stimulating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farmers, developing skills training for farmers, establishing a risk-sharing mechanism, exploiting the potential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armers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China.

Key words: Farmers;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Poverty Eradication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古浪县支行)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发展能力对策建议农户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影响
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研究
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探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