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学角度的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2021-04-01贾慧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语言学成因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互为依赖的关系,了解语言就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本文基于语言学的角度,从词句结构、语言表达、习语和体态语言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并从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语言学;语言文化;差异;成因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3-097-03

【本文著录格式】贾慧.基于语言学角度的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3):97-99.

中西方的交流愈来愈多,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和以汉语为主的东方语言之间的碰撞也日益激烈。从语言学上看,汉语和英语是中西方文化的载体,要对英语和汉语的发展进行研究,离不开对其蕴含的文化进行研究,如此才能有更为深入的理解,避免语言交流中产生错误。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渠道,而文化同时也对语言的发达程度有着制约作用。二十世纪的语言學家萨皮尔表示语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语言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语言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长期进化而衍生出的成果,它具有对其国家和民族相对应的特性。不同的民族、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特征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而语言可以将这些文化的不同之处表现出来,人们通过了解语言,就能了解一定的文化特征。语言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变化,而文化又依靠语言进一步发展,所以,语言和文化实际上是相互辅助、相互影响的[1]。

二、从词句结构的角度对比中西语言文化

(一)词汇结构

1.词形的构成与变化

汉语的词汇结构对于西方主流语言——英语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国内的语言学界将汉语词汇分为三类:分别是单纯词、合成词和缩略词。单纯词大类里面包含了三种词汇,一是叠音词(津津、潺潺),二是音译词(爱尔兰、幽默),三是联绵词(琵琶、鹦鹉)。合成词大类里面包括重叠式词汇(姐姐、形形色色)、附加式(老五、花儿);缩略词包括紧缩式(篮联、足联)、数字缩略式(三个代表)。英语词汇构成相对简单,其主要构词法有派生法(happy-unhappy)、转类法(round具有五个词性)、合成法(newspaper)。

2.词汇的语义表达对比

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其词汇量都相当丰富,不过,很多词语都有着空缺和词义差别。汉语里面的单个词汇,英语词汇里面有相同词义的却有更多,比如“车”在汉语中就一个词,而英语中表示车的却有vehicle, car, truck, lorry,cart;有些汉语词汇有精准的词义和与词义对应的词汇数量,与之对应的英语词汇却是单个,比如穿、戴、披在汉语里面表示不同动作的穿衣方式,而英语中表示“穿”通用wear。这种词汇表达上的不对称性实际上就是中西词汇的最主要区别。

(二)单句结构

1.汉语单句:话题说明结构

国内著名语言学者赵元任先生指出,把汉语里面的主语当作一个话题,把谓语当作对这个话题的说明,这样看就比较简单和合适了[2]。比如“看起来要下雨了”“不可能”。在不计其数的汉语单句中,具有完整主谓宾的句子数量非常少,绝大部分都是主谓宾结构不全的单句,比如“我目前单身”(没有谓语)、“去过英国么?”(没有主语)。

2.英语单句:主语谓语结构

英语强调的是语法,要求主谓齐全,即便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者谓语无实际意义,也必须加上这个词来满足语法的形式。比如,上述的例子“看起来要下雨了”,在英语中为“It looks like rain”;“不可能”在英语中为“Thats not possible”。

3.思维的顺序性

中西方语言的单句结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区别,其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的顺序性[3]。汉语的单句结构是“话题+说明”,就是根据日常说话的思维顺序将相关的语法单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句子,语义跟思维顺序符合就行,比如“我今天家里有事”,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英语不同,它不具备思维的顺序性,必须要以一个硬性结构来支撑,否则语义将会非常模糊。

(三)从句结构

1.“板块式结构”和“多枝共干结构”

将汉语的长句剖开之后,从外观上分辨不出主句和从句,因为这些呈现出一个并列式的分部特征,很难看出主从之分,只有在行文逻辑上可以分辨出句子内部的从属关系,国内语言学者们将这种句子称为“板块式结构”[4]。比如“他们撬开房门,偷走钱包,必须逮到他们”。英语的从句和主句之间可以看出有明显的从属关系,从句们就像一条条分叉出来的树枝,附在主句上。因此,这种句子被称为“”“多枝共干结构”。以上述例子“他们撬开房门,偷走钱包,必须逮到他们”来分析,其在英语中为“They pried open the door,stole the wallet and must be arrested”,原本汉语中小句的并列到英语中变为了具有主从关系的长句。

2.“先从后主”和“先主后从”

汉语的长句子是先从后主的。中国人在考虑一件事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事物的外部因素比如背景、条件等,然后将其代入到中心事件,这个思维模式表现在汉语的句子中,就是汉语的定语总在句子的主体(主谓)之前,也就是先从句后主句。英语与汉语相反,英语的定语成分一般都放在中心句的后面,形成先主句后从句的特点。比如,“派出所的警察来了,被骗的村民们也来了。”这句话的中心是“来了”,“派出所的警察”和“被骗的村民”都是“来了”的从句。该句的英文为:“The police from the police station came, and so did the deceived villagers.”从中可见二者的区别。

三、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比中西语言文化

(一)称谓

1.对长辈

中国人对不同辈分的长辈有着不同的称呼,这是中国自古以来“长幼有序”的思想所影响的。汉语中对长于自己一辈的称谓有婶、姑姑、阿姨、叔叔、伯伯、舅舅等等;长于自己两辈分的称谓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舅爷等等。在西方英语中,姑姑、姨妈等称谓都喊做“aunt”,奶奶、姥姥都是“grandma”;而叔叔、伯伯都是“uncle”,爺爷、姥爷都是“grandpa”。

2.对陌生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在这个思想下,中国人习惯于亲近他人,即便是陌生人也习惯用亲属间的称谓去称呼。比如,中国人想要问路,如果陌生人的辈分看起来比自己大,通常称“叔叔、阿姨、大哥、大姐”。总之,称呼都是非常具有家庭感情的。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称呼陌生人不会采用亲属之间的称谓,而是称呼“先生”“女士”“小姐”。

3.对自己

中国人向来谦虚含蓄,对自己的称呼除了最常见的“我”之外,还有许多谦辞称谓,比如年轻人表达自己辈分小的“晚辈”,老人自谦地称呼自己为“老朽”“老某”;西方人自信直率,表达“我”一般都为“I”“me”。

(二)叙述方式

1.议论方式

汉语中议论手段丰富精妙,以荀子的名篇《劝学》为例,《劝学》的议论方式有例证、喻证、比较。其中荀子用众多比喻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来比喻经验和能力的积累。除了喻证,荀子还采用了比较的议论方式,比如将没有爪牙却能挖土的蚯蚓和有六腿两个钳子的螃蟹却只能住在蛇鳝洞做对比。西方的议论方式不讲究丰富的论证方式,而在于逻辑,以培根的《Of Study》(论求知)为例,他采用平铺直叙的语言一步步完成逻辑架构,层次分明地阐述出自己的观点,很少采用论证的相关手法。

2.行文布局

在汉语的语言表达过程中,表达一件事情一般都是有始有终的,整个叙述结构非常具有完整性,而不是意识流般的片段跳动。比如《兰亭集序》的开头一句,时间是永和年、癸丑年、开春的时节;地点是会稽山阴面的一个叫兰亭的地方;事件是文人们的聚会。这篇文章开头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而西方语言表达整体结构较为分散,片段跳跃、倒叙随处可见,如“No word did he say before he left.”(他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

(三)遣词造句

汉语在词句的斟酌上已臻化境,为了在行为中将要表达的事物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来,汉语往往会用各种形象来比喻、修饰。例如某个城市举办牡丹展览,其展览会开幕词为:“四月的牡丹,国色天香,冠绝天下!它虽然没有菊花的隐逸,也没有梅花的傲霜凌寒,但是它展现出了文雅从容和自信。”汉语的优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对于遣词造句,英语行文中并不注重语言的华丽与否,如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或道理,英语中往往会采用一个抽象的名词去表达,而不是像汉语那样用各种比喻、各种对比让读者基于已经有的事物去感知。

四、从习语和体态语言方面对比中西语言文化

(一)习语内涵

1.有关食物的习语和文化内涵

中西关于食物的习语区别源自不同的主食习惯。中国对于“食物”最深刻的理解是“饭”,也就是米饭,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米食”为主。中国习语中“吃白饭”表示只拿好处不办事;“家常饭”表示平常见惯了的事。到后来,“饭”还引申到了“煲粥”,如“电话粥”“煲网剧”等等。西方的“饭”与中国不同,西方人以面包为主食,所以西方很多习语都跟“bread”(面包)或者“cake”(小蛋糕)有关,最为知名的是“Man shall not live on bread alone .”(人活着只靠事物是不行的);“To have ones cake and eat it.”(鱼和熊掌不能同时获得)。

2.有关工作态度的习语和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因此中国人向来习惯于自谦,并且秉承中庸之道,强调人们虚心求教,不要过于自大和急于表现自己,相关的习语有“满招损、谦受益”“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等等;在工作上,如果遇到了失败,中国人习惯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西方人与中国的中庸思想不同,他们习惯于个性的独立和表现自己,而不是谦虚,他们追求成功,渴望一直向前[5],比如“Its squeaky wheel that gets the oil.”(能够表达自己的人才能获得青睐)。此外,虽然西方同样认为“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或者“No cross, no crown”(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是他们并没有强调从失败中获取经验。

(二)体态语言

1.鞠躬

当中国人要表达自己的感谢时,除了说“谢谢”,还会“鞠躬”,感谢程度越高,鞠躬越深。深鞠躬在西方国家很少会用到,比如说一场演出谢幕的时候,中国的演员通常会以鞠躬的形式致谢;西方的演员一般以高举双臂并且给观众飞吻的方式致谢。领奖的时候,中国的领奖人同样是以鞠躬的形式表达对颁奖人的谢意,而西方国家的领奖人通常会用拥抱的方式表达谢意。

2.点头摇头

点头对于中国来说是最为常见的体态语言之一[6]。例如,当中国人和同事、认识的人见面时,通常用点头来表示打招呼;点头还表示对某种观点的肯定,表示“对”“是”,摇头与之相反,表达否定。而在西方的一些国家,点头和摇头表达的意义与中国相反,比如欧洲的保加利亚、希腊部分地区,在这些地方,人们点头表示的是否定意义,摇头才是肯定。

3.握手

中国的握手动作表示的是友好,例如两个久别重逢的老友,见面时会紧紧握住彼此的双手,如果感情深厚、情绪激动,肯定会长时间不松开。中国领导人接待访华人员也是采用握手的方式,这种动作表达了我方的友好思想。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握手是不被正确看待的,如果同性之间手握手,反而会被其他人看待成同性恋人,有些情况下,就算会握手也不会距离过近,因为距离太近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五、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的成因分析

(一)生存环境的不同

中西方人们的生存环境,导致了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这也是导致其差异的根本原因。因为人类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中西方的生存环境差异表现在生活环境和经济方式两个方面。西方受海洋地影响很深,历史上的西方始终处于征服海洋的最前线。在这个背景下,西方人有着强烈的个人奋斗精神,长时间的海洋贸易也给予了他们开放的经济环境,因此,西方的语言文化有着强烈的开放意识和个人意识,同时还带有许多对大海的深厚感情[7]。比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a sea of faces”(人山人海)。虽然中国长期濒临太平洋,但实际上中国的沿海地区因为战乱等原因,生活环境并不好,所以中国人民长久以来一直以内陆地区为主要生活地。此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大陆型的农业国,其经济方式主要以农业为主。在此背景下,中国人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就是可以种植粮食的土地。于是,在语言文化地表现上,汉语总有着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感,比如“沧海桑田”“安居乐业”“解甲归田”等等。而且与西方的浓厚的个人情结不同的是,中国人更看重集体,所以很少有突出个人能力的语句。

(二)精神生活的不同

人类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语言文化,所以精神生活的不同,也会导致语言文化的不同。从语言环境历史上分析,西方历史上的科学家数量颇多,他们的科学思想与西方语言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关系。严谨的科学思想使得他们的语言非常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而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中国与之不同,中国的语言文化更多的是受到艺术方面地影响,比如文学,纵观历史,中国语言文化与其时代文学体征密不可分,二者互相推动。从宗教环境上看,西方国家的人们大部分信奉的是基督教,所以基督教的教义《圣经》对西方人来说,具有多方面地影响,其中在语言文化上地表现也尤为突出,比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机会总会青睐于有能力的人);而在中国,汉语语言文化则主要是受“儒释道”地影响,比如“借花献佛”“人是衣装,佛是金装”等等。从思想文化上看,西方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人人平等的思想,而中国强调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礼”,不同地区的代表精神和思想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的使用环境,从而也造就了不同的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魏慧娟.语言与文化的多维关系研究——评《语言与文化》[J].新聞爱好者,2020(5):109-110.

[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3-154.

[3]郑小艳.中西思维方式与语言差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3):147-148.

[4]周頔.英汉句式结构差异及翻译研究[J].科教导刊,2015(2):24-26.

[5]郭丽.如何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J].科教文汇,2020(9):176-177.

[6]李春伟.文化差异下的中西体态语言对比[J].林区教学,2015(1):34-35.

[7]刘志成.论中西文化差异的语言学理据[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2):59-65.

作者简介:贾慧(1984-),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硕士,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语言学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