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耕读文化推广模式初探

2021-03-31曹小宇刘敏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1年2期
关键词:推广模式乡村乡村振兴

曹小宇 刘敏

摘要:耕读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从耕读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推广的意义入手,对耕读文化的起源以及现有的推广方法进行探讨,认为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耕读文化的推广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共同递进传承和发展耕读文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耕读文化;乡村;推广模式

基金项目:2019年度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耕读文化推广模式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022);2019年度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研究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023)。

1 耕读文化的具体内涵

耕读文化的基础是农业文明。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因此以耕种为代表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其次,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后,“读”成为人们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耕读”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生存和发展两种状态的诠释和归纳,同时,在儒家文化中,对个人道德的要求,又进一步推动不同阶层的人将半耕半读的状态作为培养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

1.1 耕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如前所述,耕读文化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为例,在孔子的言谈之中,曾说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在孔子的这句话之中,对当时人们的行动和生活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即正确的生活状态应当是追求学业、学术上的发展,而不应当以谋求三餐为主。在耕读共存的生活中,饥饿是不可避免的;不断地进行道的追求,最终会促进个人理想的实现。由于中国古代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文化,因此孔子的这一思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各个阶层的人所奉行的道德标准,这也能够看作是耕读文化在中国古代的起源。

结合中国古代的实际情况来看,耕作和读书是古代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两件事情,但是纯粹地进行耕作,无法有效地帮助人们实现自身的抱负,而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决定了纯粹地读书无法维持基本的生存要求,因此古人不断地尝试利用儒家思想,来对两者进行有效的平衡,实现生存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以孟子的观点来看“仓廪实而知礼节”首先对耕读的关系进行了明确,认为保证人民的生存是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达到治理国家的最终目的。在孟子的观点之中,对耕作和读书的具体目标和方式进行了阐述,因此可以视为中国古代耕读文化的早期文本阐述。在此后,儒家文化发展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其中的耕读文化则不断地被人们赋予新的内涵。春秋战国之后,由于王朝的建立,国家形成了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对读书人地位的推崇,并认为在众多职业之中,只有读书才是最高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以孔孟的思想为核心,通过将耕读结合,让二者互相促进,才是遵循封建礼法的选择。实际上,农业一直以来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根本和基础,因此读书是不可能脱离于农业生产而存在的,清朝《训子语》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耕读的辩证关系是比较清晰的,另一方面,也证实了耕读文化在当时的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比较主流的思想。

于统治阶层而言,农耕的重要性一直是被强调的。农耕作为农业社会的生产核心,相应的农业教育,以此来促进农业生产成为古代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以《齐民要術》、《农政全书》两书的作者贾思勰和徐光启为例,贾思勰和徐光启不仅仅是北魏和明代读书人的代表,而且也是有影响力的农学家。他们通过对自身耕种经验的整理和总结,形成系统的农业生产方法,并受到统治阶层的认可,因此耕读文化在中国古代不单是文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陶冶道德情操的渠道,更是成为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行为。

1.2 耕读文化的具体特征

耕读文化是古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理念,延伸出了如“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等具体阐述。但就耕读文化家庭教育的特征来说,各个家族在系统的教育过程中,耕读文化是具有一定差异的。以清朝《训子语》为例,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其主要内容是让子女认识到耕作读书是需要进行良好平衡的,而在白居易《朱村五言》中“徒学见是非,祗自取辛勤”。由此可见,耕读文化对于不同的家庭而言,其侧重点并不相同。但从总体上而言,耕读文化是农业社会乃至社会各个阶层家庭的精神依托。其次,耕读文化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都具有深刻的影响[1]。耕读文化由于其家庭的差异,在传承中代入了明显的个人理想和民族社会理想相融合的现象,从而体现出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在这一教育理念的传承下,古人一边兼顾耕种,一边刻苦学习,形成了坚定的意志以及担当国家民族大义的情怀。这一特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尤为突出,“耕以致富,读以荣身”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变革,演变成为“胸怀天下,振兴中华”。在当前对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应当着力于对耕读文化这两方面的特征进行挖掘,并结合时代精神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拓宽,实现以中华传统的耕读文化,对当前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推动和促进作用。

2 当前社会环境下耕读文化的现实意义

耕读文化是我国古代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由于其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和各个阶层的实际情况具有密切的关联,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成为各阶层普遍认同的共同道德标准。尽管时代不断发生变化,但耕读文化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从古代的仁人志士到近现代的革命先烈等不同群体,因此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我国的社会建设之中,是极为必要的。

2.1 培养人民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建设

从中国古代来看,耕读文化的主要内涵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核心将中国古代不同人和其人生不同的阶段进行了囊括,并将人的行动和思想道德进行了融合,以此来指导人们实现自身的理想和国家民族的理想。湖南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和文化中心,耕读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名臣屈原在《离骚》中表达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方面是古人家国情怀的朴素表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耕读文化在湖南地区的悠久历史。从当今的角度而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让人民在面对家国概念的过程中无所适从,在这个时候,应当通过正确的价值观输送,对人民展开深刻的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我国社会在这一阶段中的进一步跨越。以乡村为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经济建设浪潮的冲击下,乡村文化势必面临瓦解的危机,但同时也是进行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契机,在这一背景之下,有效地利用耕读文化进行乡村改造,不仅能够实现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显现,也能够保障乡村文化的丰富多样,树立起人民进行乡村建设的文化自信。

2.2 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来看,忠信守义、以身许国、精忠报国和为民造福的思想始终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不竭的动力,同时也体现了耕读文化在我国思想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以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进行了贯彻,对爱国主义进行了生动的演绎,从而谱写出无数激昂的篇章。以湖南为例,曾国藩、雷锋、谭嗣同、毛泽东,这些人物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争取民族的独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的事迹之中,体现出了以国家民族为先的大义和精神,这种精神内涵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是及其重要的,因此耕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当代国家的建设是一致的。在实际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相关各方应当首先认识到其中的关联与一致性,其次才能有效地通过耕读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实现对人民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乡村无论是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文化教育都相对滞后,同时我国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来自国内和国外的挑战,因此弘扬耕读文化精神,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民族的凝聚力,对当前这个时代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乡村背景下湖南耕读文化的推广模式探讨

如前所述,湖南的耕读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同时在湖南部分地区相应的耕读文化具有较好的留存,如湖南怀化高椅村,湖南茶陵的私塾、书院等,这些留存一方面体现出了湖南耕读文化的深厚根基,同时也为当前湖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因此在进行耕读文化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对旅游业和旅游市场进行多维度的结合,实现对于耕读文化的广泛推广,促进当前湖南经济社会好而快速的发展。

3.1 结合旅游开发的形式进行耕读文化的推广

“耕读文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的具体表现,因此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当代人在对其进行实际的理解过程中,由于时代和相应的环境的制约,难以对其形成的过程产生较为深刻的了解。为了促进这一过程,在展开耕读文化的推广时,应当借助文学、艺术和实物等方式,将古人的精神境界进行阐释及展示,让当代人能够理解其中的抽象内容。同时,在开发和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对旅游者的需求进行深入把控。由于旅游者在时间和接收能力上的不同,因此在进行推广的时候,应当尽量地对具有深刻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展示,从而增强旅游者在进行耕读文化认知过程中的感性认识,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并正确理解相应的耕读文化。就湖南地区而言,应当结合当前本省的优势作为耕读文化旅游资源,如私塾、书院、非物质遗产和具有特色的古村落等,通过进行农具、“文房四宝”等的展示,引导旅游者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认知;同时在引导旅游者进行游览的过程中,针对相应器物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等内容进行详细说明,从而能更深入地了解其耕读文化。

其次,结合当前体验式旅游的方法,让旅游者参与到“耕读”之中。在多数古村落之中,仍然存在着古人耕种和读书的遗迹,为了达到让旅游者对相关内容深入理解的目的。在进行旅游项目设置中,可以加入一定的农事活动、当地的私塾和书院读书活动等体验。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地促进旅游者对湖南耕读文化理解程度的加深。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对其文化思想进行传承和发扬。此外,耕读文化修学旅游模式的开发也可成为耕读文化宣传的重要渠道,湖南当地具有丰富的修学旅游素材。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耕读文化研究的深入程度不够、系统性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相关单位可组织有关专家对湖南耕读文化展开系统的研究,形成以民间艺术、爱国主义教育、农业体验等为基础的修学旅游基地,让家长和学生能够深入参与到相关的基地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体验,让当代青少年对耕读文化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并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3.2 进行耕读文化“博物馆”建设

湖南乡村地区的耕读文化具有丰富的实物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若能对其进行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耕读文化宣传的关键一环。因此通过建设相应的耕读文化博物馆的方式,对相关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让其稳定地发挥耕读文化的宣传推广作用[2]。因此进行耕读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是实现耕读文化广泛推广宣传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运作中,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在对耕读文化的具体形态有准确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内容进行周密地调研和规划,整合不同区域的耕读文化,制定出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和服务,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可将湖南的历代历史文化名人和其所创作的作品进行归类和整理,如对曾国藩、屈原、雷锋、毛泽东等人物,从而形成集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为一体的文化产品。在进行耕读文化“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相关各方需要明确,这一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对不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从而解决单一内容在传播推广过程中作用不明显的问题。

其次,在进行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等手段,对耕读文化进行立体化呈现;借助当前的VR技术,为参观者和研究者提供多方位的视角,对湖南耕读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同时在进行整合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充分地进行相关图片、文字内容的搜集工作,将原本零散分布在社会中的农耕文化精髓进行汇集,从而达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以博物馆为基础,面向社会进行一系列的开放活动也是推广的手段之一。针对耕读文化的特征,定期举办相应的征文活动和摄影比赛等,有利于将耕读文化与当前社会的主流认识相结合,提升耕读文化在普通群众中间的认知程度和影响力,加大推广效果。

3.3 完善乡村文化教育,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乡村地区是我国古代耕读文化的核心区域,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起,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已远远地落后于城镇地区。经济基础的薄弱导致群众的生活重心从读书和耕种的平衡追求转移到了对经济条件的追求,这是我国乡村地区耕读文化逐渐消亡的重要原因。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难题,相关政府领导部门应当完善相关政策,一方面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读书学习的优良环境;另一方面应当着力解决乡村文化教育落后的问题,为耕读文化的推广传承打造充足的空间[2]。

在当前,乡村文化教育的完善主要应从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入手。我国乡村基础教育长期滞后的主要原因体现在硬件配置不足和软件师资不到位上。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加大乡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扩大道路交通、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单位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调动可利用的一切资源,保障农村文化教育设施的逐步完善。其次,农业生产是耕读文化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相关的软硬件建设过程中,也应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实现乡村和城镇地区的均衡发展,达到促进耕读文化在乡村地区广泛传播的目的。在文化建设方面,也需要对当前的农家书屋进行改善。现今农家书屋、村委会阅览室的不断涌现,为当前乡村地区形成读书和文化教育热潮提供了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农家书屋的作用仅仅只能作为读书阅览用,缺乏专业性操作,因此尚未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应当建立统一的农家书屋管理系统,从体制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出发,地区图书馆与其村委会进行对接,互助交流,及时对书目进行补充,在满足农民需求的前提下,开展有特色的阅读共享活动、学术交流等活动。借由这种方式,为当前乡村的耕读文化传承与推广,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在传承和推广耕读文化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应明晰耕读文化的渊源和具体的内涵,只有充分地掌握了耕读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耕读文化进行有效的推广。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注意将耕读文化与当前社会的整体需求和发展方向相结合,并不断地进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让耕读文化在当前的环境下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国珍.耕读文化与人居环境的互动关系——以楠溪江流域古村落为例[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6-14.

[2] 肖胜和,方躬勇,李健.“耕读文化”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以浙江楠溪江流域古村落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4):366-368.

猜你喜欢

推广模式乡村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阅读推广模式研究
媒介融合下新闻客户端推广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