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传承现状分析
——以凯里学院为例

2021-03-31蔡萍王展光

重庆建筑 2021年3期
关键词:木构吊脚楼苗族

蔡萍,王展光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0 引言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属于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在适应西南地区环境过程中的技艺积累,对文明进程和建筑科学的研究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随着世界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多元一体化,“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作为一种传统技艺传承日渐式微,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建筑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视角,对苗族建筑文化和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进行研究。 陈波[1]将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的营造主要划分为选屋基、备料、发墨、立房、立大门和立神龛六步工序,并指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与文化空间、社会习俗、生产方式等紧密相连。 张欣[2]从苗族吊脚楼的历史与环境、苗寨的聚落空间、吊脚楼的营造过程等方面对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进行研究。 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以数字化手段来保护与传承传统民族建筑营造技艺,是新时代民族建筑研究的现实课题。 何萌[3]利用3D 建模和虚拟仿真技术,创建了吊脚楼的三维建筑结构模型和人机交互漫游场景。

高校是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阵地, 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地,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学界对高校在传统民族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方面的系统研究还较缺乏。 本文以凯里学院为例,对民族高校开展“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数字化传承现状进行跟踪,分析了民族高校对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传承的必要性,探讨了民族高校对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的步骤,以达到促进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之目的。

1 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传承的必要性

十九大以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民族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任,其在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具有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地缘关系等方面的优势,是非遗传承的主力军。 民族地区高校对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传承,既是营造技艺发展的需求,也是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需要。

1.1 抢救濒危的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苗族建筑文化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源于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苗家掌墨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使用斧、锯、刨、墨斗、墨线等传统营造工具,在斜坡陡坎上搭建穿斗式木构架吊脚楼。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人们居住理念的改变,特别是砖房在防山体滑坡、防火、隔音、牢固性等性能方面优于木构吊脚楼,使得现在苗族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砖混式楼房,而木质吊脚楼则越来越少。 随着主流砖混建筑的普及和民族本土文化的快速弱化,苗族木构建筑越来越少。 又因农村木匠生计的多样化和传统学徒的匮乏,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生存面临危机。

2010 年10 月,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4]。 2011 年 6 月 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其中第十三条指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第三十四条明确要求学校应当“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随即,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国家层面的非遗数字化采集标准就进入试点阶段,完成了山东高密扑灰年画、陕西秦腔、安徽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江南吴歌等一期项目。2012 年6 月,由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等十二家单位联合发布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指出,应针对非遗等文化遗产资源加强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 2018 年5 月,教育部发布文件鼓励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非遗全方位融入高校,开展传承基地建设。 诸多的政策与研究表明,数字化必然成为高校传承非遗的重要方法。 针对苗族吊脚楼渐失生活场域和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统传承后继乏人所造成的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处于濒危的困境,高校可通过对苗族木构营造技艺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之得到抢救性的保护, 实现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静态与活态传承,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中国具有6000 多年深厚的木构建筑文化传统, 苗族木构建筑结合自然环境,适应地方气候和人文环境,以木材为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榫卯技术。 以苗族吊脚楼为代表的木构建筑是苗族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方式,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包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是苗族人安身立命、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 在信息社会,数字化技术可以真实地记录和再现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将其技术细节进行完整保存,具有可视性好、易理解等特点,因此数字化技术的介入对于苗族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民族高校的数字化有利于传承苗族民族木结构建筑文化,提升苗族建筑文化自信。

1.2 培养苗族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生力军,促进特色发展

自1999 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呈加速发展态势。 至2019 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 所, 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5],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 民族地区高校土建类学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中如何脱颖而出?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种类的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 ”[6]民族地区土建类学院应利用自身优势,将本地区特色建筑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之中,形成自身特色,这是民族地区高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开展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传承,可以提升民族高校数字化技术,掌握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推动民族高校土建类学院的特色发展。

非遗作为一个以活态传承为主的文化形式,培养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生力军对传承与发展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工作至关重要。 当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统家庭或家族师徒制在现代信息社会遭到冲击时,高校数字化传承就成为弘扬民族建筑技艺与文化的有效方式。 民族地区高校拥有非遗保有地的区位优势,在开展土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纳入现代高校建筑工程教育体系中,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专业人才培养,通过现代学徒制,缓解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断层危机,培养营造技艺传承生力军,不断发展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和苗族民族建筑文化。

随着贵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需要结合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在景点新建或外包民族木结构建筑时,将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应用于民族建筑产业中。 通过建筑产业的发展,民族工匠与工程师就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这就有力地促进了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现实有效地对营造技艺进行传承、发展与创新,进而增强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生命力。 民族地区的土建类院校已意识到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价值,并主动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以培养民族工程人才,向社会输送民族建筑生力军。

2 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高校数字化传承步骤

由于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主要集中在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分布于这些省份的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中坚力量,它们应充分利用自身在地方文化传承和开发方面的先天性优势,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教育传承的主阵地。 数字化传承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系统工程。 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高校数字化传承步骤主要包括采集和存储、复原和再现、展示与传播。 基于OBE 成果导向教育的“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核心理念,高校对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传承应持续不断改进,在传承过程中不但促进营造技艺的保护、发展与创新,而且有助于学生在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实现。

2.1 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采集和存储

传统村落是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原生环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传统村落共计409 个,在贵州占比56.4%,在全国占比6.01%[7], 位居全国地州市级第一, 其中苗族村寨216 个。2011 年,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与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合作开展雷山民族村寨调研活动。 2013 年,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与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开展黔东南州苗族民居建筑调研。 近年来,建筑工程学院师生利用假期深入苗寨开展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采集,采集内容主要包括:苗寨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环境;传承人资料的数字化采集;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流程;苗族木构建筑营造仪式规程等[8]。 调研人参与、发现、挖掘和记录苗族非物质化形式与活动,通过录音、录像、全息拍摄、图文扫描、多媒体等现代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最大限度地现场记录,以留存最真实、最生动的非遗记忆,使营造技艺不是孤立的行为记录,而是一种人与自然互动共生的文化生态记录。 对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采用U 盘、磁盘、移动硬盘、电脑等进行及时存储,建立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原始数据库,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存储与管理,使其更加完整而有序,便于迅速检索查看。 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是高校对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传承的基础。

2.2 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复原和再现

数字化复原和再现可将苗族木构传统营造技艺实施数字化操作后转化为数字成品,使濒危的营造技艺得到抢救。 高校土建类课堂通过三维动画技术、BIM 建筑信息模型、AR、VR 等虚拟仿真技术,使学生将计算机资源中的文字、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等信息通过动脑、动手的实践操作,达到系统掌握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目标,这是高校培养民族数字化土建人才的关键环节。

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开设BIM 建筑信息模型课程,将采集的营造技艺数据和计算机参数化相结合,利用软件建模将传统技艺数据化,动态建立苗族木构建筑的数据信息库,形象直观地复原和再现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具体步骤,为苗族木构建筑的营造与修复工作提供最佳数据分析方案。

2.3 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展示和传播

如何让更多的民众了解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并挖掘其价值服务社会,有赖于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校会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在线数字博物馆等“电子橱窗”,向大众传播苗族木构营造技艺和民族建筑文化,有效克服现场营造施工场地大、耗时、耗力、互动性差等困难。

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开设的微信公众号(黔东南传统村落和民族建筑),借助网络数字化平台建立一个开放共享、开放存取的结构系统,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进行,适时补充,适时修正,力图实现苗族建筑文化信息的最大化聚合。 现代信息社会教育理念提倡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高校对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 拓展到网络所及之处,创建了开放式的学习场域,借助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促进学习的有效发生,扩大非遗的影响面与受教面,多层次地服务社会,满足多群体的需要。 这种新型的数字化教育将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文化资源数据库进行再开发,采用开放、多元、互动、远程的形式面向社会所有对苗族建筑文化感兴趣的人群进行分享式教育,最大化实现苗族建筑文化基因的播种。

3 结语

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体现了少数民族营造技术的水平和工艺,蕴含了苗族传统思想观念和独特的审美意象,成为增进文化认同、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符号和象征。在新时代背景之下,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应加强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数字化建设,不断探索数字化传承方式,勇于开拓,积极创新, 以数字化技术推进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发展苗族建筑文化、服务地方建筑产业、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民族工程师。

猜你喜欢

木构吊脚楼苗族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木构的味道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