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佛教建筑声景及其评价方法综述

2021-03-31易慧慧

居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声景寺院佛教

易慧慧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佛教文化重要载体的寺庙建筑得以修缮、保护和扩建。旅游人数的增加和都市寺庙的改建对寺庙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以提高城市声环境舒适度为目的,基于声环境对人主观感受的影响,开展声景观设计研究。”作为建筑学的研究分支,建筑声景学致力于从声音、声场和人类认知等角度研究建筑的不同设计带来的声学效果以及由此给人产生的主观感知和影响。

1 中国佛教建筑声景的研究现状

声景(Soundscape)最先由芬兰地理学家Granoe提出,指以听者为中心的声环境,但未考虑听者的感受。加拿大作曲家 Schafer提出的声景考虑了人的感受,认为声音是景观的生态特征之一,而声景观是指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值得人们从审美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和记忆的声音。随着声景研究的推广,国内开始有学者对声景展开研究,如,李国棋、秦佑国等最先开始对声景进行研究,从“人、声音、环境”出发对声景进行界定,并在不同领域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承载和记录了历史的发展痕迹,也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众多的古建筑研究都是从寺庙建筑开始,而其中佛教建筑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据的比重较大。佛教建筑的声景从古至今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关注,留下了对建筑的声感的许多宝贵的笔墨描述。例如,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静”、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都对声音进行了记载,通过虚与实、有形与无形的结合将听到的声音转换为一种感受,与建筑的空间布局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古代典籍中对佛寺声音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对佛教音乐的描述,虽只是从音乐学的角度描述,但对寺院建筑声景的研究起到了一定参考作用。

现代声景学将各种不同主体发出的声音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一副完整的都市佛寺声景画面可能包括佛寺里树木摇曳的声音、虫鸣鸟叫的声音、僧侣诵经的声音、参观和敬香者发出的交谈声、佛寺环境中水流的声音以及施工工人发出的嘈杂声等共同组成。声景的系统性从侧面凸显了各个孤立声音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效果的差异性,如同一个人用同样的响度在寺庙和闹市街头分别讲同样的内容给人带来的印象和效果可能完全不同。此外,声景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如同样的佛寺建筑,在唐朝和清朝的声景有显著差异。

虽然国内学者对建筑声景学有了较多研究,但佛教建筑的声景研究则起步较晚。张东旭[1]对普陀山的普济寺、法雨寺和悦岭庵等汉传佛教寺院的声音参数的调研和主观问卷调查,研究了传统寺院空间要素对庭院和佛殿内声场的影响,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进行了概述。后续不断有学者从历史声音、寺庙园林、寺庙建筑等方面对声景的舒适度进行论述。于锐以大慈寺街区为研究对象,从声音的历史记录中统计所存在的历史声景,结合仪器测量和问卷调查所搜集到的声景现状,以期对历史声景的重现,为后期寺院建筑声景的营建起到较好的借鉴性。李颜伶总结了传统寺观园林中典型的声景元素,并对峨眉山四座传统寺观园林声景元素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单一声景元素量化评价及综合情境声景元素量化比较评价,得到声景环境塑造的最佳元素及最佳声级。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人们对低声压级佛教标志音好感度最佳的结论,并提出将现代手法运用于古典园林声景及现代宗教园林声景塑造中的建议。王芳等对泉州开元寺声景进行现场测试并分析其声级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探究访客对单个声音元素、主要节点声景观、整体声景观的感知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炼出三种影响声景观感知的主要因子——放松感、形象性、静谧感,并归纳总结出寺庙园林声景观的优化对策。刘晶和闫增峰利用声景学对青城山的舒适度进行了相关评价研究。李胜男等对寒山寺声景元素的喜好度和声级进行了主客观关联性分析。

根据不同学者对佛寺声景的研究,从三个方面对寺院建筑声景进行如下概述:(1)传统文化对寺院建筑声景的影响。文化的差异,认知的不同,在对建筑声景的主观统计调查中所得到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建筑空间布局对寺院声景的影响。建筑空间布局形式的不同,对建筑空间声景的物理测量上存在客观的差异性,如建筑层高和空间大小的不同,室内产生的声音效果也不同,层高较高的人会感觉到回声较明显。(3)地理位置对寺院建筑声景的影响。因寺院建筑选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人对处于山林中的寺院比处于城市中的寺院建筑主观感觉上会觉得较为幽静,不同的地理选择对寺院建筑声景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2 声景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

多年来,由于人类对空间中声音的感知很难测量,声景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影响听者认知的因素很多,如,听者当时的状态、目的、以往的经验,获得的语义以及声音的大小、响度和声场等。此外,在一年、一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人们对声音的感受也可能不同。虽然目前还不能很好地识别人类对声景的认知,但是,许多声景技术已经开发出来帮助人们识别给定声环境的完整理解和感知,而不再仅停留在对噪声水平的理解。人们有时会在嘈杂的地方感觉良好,比如,繁忙的佛寺、拥挤的交易市场或书声琅琅的学校等。声景研究致力于探索声音如何影响个体的主观偏好,声音如何与特定空间或建筑物的外观和功能相匹配,以及如何改变声音以满足理想的环境。

一般来说,有三种方法来揭示声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第一种是采用物理方法直接评估声环境的客观指标,如声级。这种方法构成了声景研究的主要部分,尤其是在声景研究的早期。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奠定了关于噪声控制的国际法规和准则的基础[2]。然而,这种方法并没有充分重视人类对声音的感知。第二种方法是心理物理学方法,该类方法致力于揭示声音的物理量与人类感知之间的关系。例如, Rey Gozalo等[2]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城市声景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之间的关系,其中客观声学指标(如响度和清晰度)的数据通过双耳记录和再现技术获得,而主观指标主要采集的是25名居民对愉快或不愉快的主观描述。他们的研究发现,不愉快知觉与客观指标有显著相关,而愉快知觉与客观指标无显著相关。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声音的来源、频谱、时间结构、知觉语境和个人或社会人口特征被认为是声音的特征。根据直觉,同一声级的不同声音对不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说,声级与“烦恼、不愉快、干扰”等主观感受有关。第三种声景方法是感性方法[3],该方法致力于揭示人类评价声音的潜在心理过程。在这方面,声景被认为是人类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Schafer[3]介绍了知觉方法,Rychtarikova等[4]将这种方法与心理物理方法相结合。

容易看出,上述三种方法是从客观逐步变得主观。许多关于声景的研究都考虑客观变量,但对个体主观反应的关注不够。然而,在实践中,在评估声景时,许多主观准则都不应该被忽略。在工作环境评价中,通常使用诸如响度等心理声学来判断机器产生的声音是否能被消费者接受。更准确地说,人类对声音的主观感知包括响度、噪音,烦恼、愉悦或不愉快。除了声学舒适性之外,声景感知还依赖于视觉图像。

国内学者对声景的评价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主观评价法。即结合不同语言术语的语义来主观评价不同声景对人的主观感知的影响。(2)定量分析法。即尝试在有无背景声叠加的情况下通过实验室研究对特定声音进行与主观评价相匹配的量化研究。(3)主客观综合评价法。通过客观数据测定对各声要素进行评价,主要对等效A声级以及不同频率下声压级的值进行测量,结合客观数值及主观调查,对声景观做出评价。不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方法,一般来说,声景观的评价与视觉环境、声源种类、声音特性、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均有关联。廉英奇等[5]结合物理参数测量和主观问卷调查,对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三个典型景观空间的声环境、声景构成、元素喜好度等进行了评价,研究显示人们对不同类型景观的心理感知存在差异。

3 总 结

本文对中国佛教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然后,从中国古代典籍和近期研究成果的角度对中国佛教建筑声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此外,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建筑声景评价的方法,为未来建筑声景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猜你喜欢

声景寺院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佛教艺术
Fantasy and reality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园林中“声景元素”的基本特质及互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