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宁河刺绣的传承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1-03-31孙玉玉刘月雯陈卓立

西部皮革 2021年18期
关键词:巫溪县云端刺绣

孙玉玉,刘月雯,陈卓立

(重庆大学,重庆 400044)

随着中国普通民众公民意识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巫溪县是重庆市9 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通城镇地处巫溪县东部,大巴山东段南麓。地理位置偏远、地势复杂、产业薄弱等因素严重阻碍着巫溪县通城镇的特色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1]。传统的手工艺品通常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工艺品的高雅时尚特点各有不同。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相对滞后,法律体系相对不够健全,加上我国现有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体系中的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而在保护“非遗”的同时,这其中又潜伏着巨大的商机,非遗手工艺品如果拿到市场上卖仍然能卖到很高的价格,这就表示目前非遗产品在市场上较为紧缺。那么,如果我们能将这个产业拉回大众视野,一方面不仅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因为投资商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又强力地拉动了“非遗”当地的经济发展,有效地促进当地的产业振兴,同时以产业发展促进当地教育振兴。

本文以“旅以巫溪,绣以山河”为口号,以“心旅巫溪,绣以动人,产业重构,振兴家园”为目标,以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为起点,促进大宁河刺绣文化即巫绣文化的活态传承。针对巫绣身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鲜为人知、当代青年人缺乏文化自信的痛点,运用“互联网+非遗”的技术手法,打造孃孃绣、娃娃绣、青年绣、云端绣四位一体特色非遗文化传承策略,致力于成为新时代非遗文化活态传承青年领航人。

1 大宁河刺绣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巫绣流传于巫溪县境内大宁河畔中岗乡、尖山镇、文峰镇、古路镇、上磺镇,以及大宁河中上游白鹿镇、通城镇、宁厂镇等30 个乡镇。一直流传着女孩从12 岁时就开始学习刺绣,所绣的作品作为自己的陪嫁的习俗,所以巫绣的俗名又叫“嫁花”[2]。巫绣以其细腻逼真、正反如一、美观耐用等特点,传承至今,仍显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其纹饰图案,充分体现出了巫溪地域文化风貌,极具地方特色,且图案优美,通俗中包含典雅,有灵动祥和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群的消费观念、审美习惯、消费阶段、生活习惯等发生了变化,使大宁河刺绣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冲击。巫绣传承人极为有限,缺乏青年力量,面临传承断层问题。多数传承人都是六七十岁老人,年富力强者不多,且生活比较困难的不少,项目面临“人死艺亡”的困境。目前主要出现了人才缺失、题材单一、市场盲目跟风等问题,它们阻碍了这一技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3]。

2 大宁河刺绣创新性发展模式探讨

2.1 需要将传统文化用于互联网视角下的当中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凝聚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代每一个人的责任,也应是每个人的义务。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成为今天我们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共创未来的精神力量源泉。

2.2 需要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科技当中

利用AR 技术与H5 技术,开发《孃孃绣》微信小程序游戏,以巫溪县历史文化作为背景,绣娘为游戏角色,角色模拟经营为游戏类型,玩家在游戏途中通过拼图、绘画、连连看、贪吃蛇、消消乐、诗词飞花令、农业中草药知识问答等形式收集布料、针线、颜料等材料,并进行巫绣图案的设计与上色,最终制作自己的巫绣产品,玩家间还可以交互售卖,欣赏他人的优秀作品,并在一定等级后解锁嫁花等高级工艺。

2.3 需要将教育和巫绣文化互通

教育具有自给自足和可持续性原则,自给自足在于乡村公益方面,由于其公益的特殊性,前期发展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各方捐赠,而后期发展当地的产业,通过互联网店铺方式进行绣品销售,其中赚取的资金大部分返还当地农户,少部分投入教育及产业两个方面,从而保证巫绣长期造血功能;可持续性主要体现两层意思。第一,教育方面不同于传统支教团队存在“一次性”的问题,互联网视角下的教育可以通过相应教育软件以及线上“云支教”的方式长期延续下去。

3 大宁河刺绣链接“互联网+”的设计策略

3.1 孃孃绣

由于山区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制约,通城镇难以发展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受知识水平与身体素质影响,当地大量贫困户妇女长期在家待业,残疾人群体更是难以找到得心应手的工作,但这两类群体都是防止脱贫易返贫,同时又存在着潜在力量。大宁河刺绣(巫绣)文化传承人唐丽娟女士[4],自2018 年来创立绣娘就业扶贫车间以来,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待业妇女、残疾人就业,以当地特色克服当地脱贫再返贫,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推动产业改革。扶贫车间是一个可复制、可传播、可培训的线下扶贫计划,设立通城镇试点绣娘就业扶贫车间,借助互联网背景,通过服饰、香包、化妆盒等创新型大宁河刺绣产品的制作及售卖,将非遗文化注入到日常生活中来,让日常用品也浸润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

3.2 娃娃绣

巫溪县通城镇教育资源匮乏,硬件设施落后,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通城镇共设立三所小学,年轻教师仅8 人,教师大专以下学历占比60%,学校50%学生从未走出过大山,90%学生从未听说过或从未了解过巫溪县大宁河刺绣文化,85%教师从未听说过或从未了解过巫溪县大宁河刺绣文化。非遗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传承发展应不再拘泥于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体系,着眼于动手实践与文化传承,倾力打造因地制宜的特色支教课程。打造“绿野仙踪”“山涧有灵”“笔走龙蛇”“飞针走线”“话说乡情”“心灵轻舟”“指路明灯”特色课程,致力于让孩子放开眼界,走进大自然,走进非遗文化,开拓儿童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促进当地儿童的综合性发展。如开设“绿野仙踪”课程,通过室内室外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体悟家乡之美,体验自然之趣,培养孩子们的乡土观念,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力、洞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不忘根、不忘本,不论身在何方,都时刻心系家乡的归属感与使命感。带领孩子走进巫溪县的大好河山,通过野营、踏青等方式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了解家乡的地势地貌,领略家乡的自然美景,并细心观察一路上的动植物,组织大家进行写生、摄影等活动,为巫绣图案设计积累灵感与素材。

3.3 青年绣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当代青年亟须建立文化自信以防止外来文化的软侵蚀,并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让五千年来的文化血脉得以良好地传承。同时,95%重庆高校学生从未听说过或了解过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巫绣,缺乏对于重庆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地区归属感。以当地高校作为试点,打造巫绣文化五维推广模式[5]。通过巫绣作品展览、巫绣文化及人物专访、巫绣体验课与扶贫定点超市以及晨曦计划合作,致力于让重庆巫绣文化走进重庆高校校园,让重庆高校学生了解当地优秀非遗文化。例如开展巫绣体验课,让巫绣真正走进高校学生的视野中来,学生在了解巫绣及图案设计之后,自己上手制作简易的香包与玩偶挂件。开展服装设计课,将巫绣图案应用于服装上,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并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新的素材与灵感。与相应扶贫定点超市合作,售卖巫绣相关产品,将绣娘就业扶贫车间、孩子们的动手实践产品进行义卖,包括但不限于服饰、香包、化妆盒、明信片、玩偶挂件,义卖所得反哺当地支教。

3.4 云端绣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为保证科学防控的人际社交距离以及减少外出聚集的号召,不少景点打造云端产品,让用户足不出户便可畅游景点。武汉曾经打造的“全国云赏樱”活动让全国人民通过手机和网络欣赏早春时节武汉樱花的美丽,“云监工”将火神山医院的建造全过程交给大众审阅,为抗击疫情带来春风与活力。故宫博物院等文物馆藏地接连打造云端博物馆,将藏品的基本信息、多角度图片、相关历史文化故事布置在云端上,游客在指尖上便可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例如《江南百景图》[6]作为一款简单的益智模拟运营游戏,将历史人物与文化融入其中,玩家在游戏途中能了解到历史人物的趣事,了解到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巫溪县是全国绿化模范县,气候宜人,空气质量高,文化底蕴丰富,其境内巫文化历史悠久,并且自然资源丰富,极具文化旅游与云端旅游的潜力。

结语

大宁河刺绣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曾与苗绣共同亮相于上海世博会,但由于缺少民族特色及产品故事等,文化影响力较低,因此存在知名度较低、后继无人的情况。面对巫溪县通城镇“乏人”“待兴”的痛点问题,通过“互联网+非遗”设计出一套针对巫绣产业以及当地小学传承巫绣文化、云端支教计划,切实有效地解决当地问题。以振兴巫绣产业为主体,由孃孃绣、娃娃绣、青年绣、云端绣多方面构成,线上线下结合,致力于成为“巫绣文化活态传承者”。

猜你喜欢

巫溪县云端刺绣
巫溪县开展技术培训推动独活种植基地标准化发展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云端之城
山区流水生态养殖产业扶贫对策——以重庆市巫溪县中岗乡为例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行走在云端
云端创意
刺绣新生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