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实的手艺与造物的温度
——以苗绣为例探究传统工艺的伦理道德价值

2021-03-31蒋园媛刘育伶

西部皮革 2021年18期
关键词:苗绣手艺人伦理道德

蒋园媛,刘育伶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传统手工艺是人的本真、原生生活的存在,保持着生活的忠实与温情,手艺人的直接目的就是做好每一件工艺品。显在个体与隐性集体的真善美追求得以体现,与传统工艺的伦理道德价值也往往是相互融合,彼此难分。因此,欧洲启蒙运动著名思想家卢梭在其论教育的名著《爱弥儿》中强调,“工艺的功用最大,以视觉、触觉、听觉与语言四者合力从事自我活动,由此可以得到‘自然’的发展,获得事物的直观感受,确定知识和陶冶道德的基础。”[1]日本工艺美学家柳宗悦和美帆成的尤其强调传统工艺(民艺)的生活伦理道德领域的特性,称传统手工技艺为“诚实的手艺”。诚实的手艺由人手制作创造出来具有灵性和温度魅力,诚实的手艺人要给的不只是艺术良品,更是真诚的善品。

1 传统手工艺的伦理道德问题

传统工艺的伦理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以手工艺技艺熟练或精湛的程度来衡量人的伦理好与否,道德品质高与低。这是在农耕社会时代的一个传统伦理观念。出现在很多民族族群社区中,尤其是出现在对妇女们传统手工造物的诸多评价中。比如苗族谚语“人比人,花比花”,以绣花(刺绣)绣得好与否,来衡量族群社区一个女人是不是心地善良、聪明能干。一般而言,优秀的手艺人具有心灵手巧的特点,那么就形成了由手巧、绣花绣得好自然而然地推出心灵或心好的民间日常生活伦理道德逻辑。因此,我们看到的传统工艺过程其实内蕴着族群内部的整体性的伦理道德“规训”,或者说是善良、能干、品质的软性的、强有力的标准。这个传统工艺中蕴含的逻辑伦理道德,已经在过去长时间内融入了每个家庭的家风、村寨里的寨规、族群的族训,对整个族群的基本生活和历史发展都曾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人与万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生态伦理观念。《考工记》中强调“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2]中华传统工艺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一个十分值得深挖的资源库。在手艺的过程中总是首先考虑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具有亲和亲缘、情感温和、谙熟万物的品性与规律。在物与人类的视觉、肤觉经验接触和互动造物中,物的物性得到尊重,人的身体与物关系是舒展、理解和宽容的。即在“天时”“地气”“材美”的基础上才发挥人的“工巧”,认知外界事物,优秀的手艺人完全能够凭借经验,如中医的望闻问切,拿到一种原料,根据肤觉经验,就能够预计可以做出何种程度的“良品”。总之,都是遵天循地、顺应自然,从不以人为中心、投机取巧、蛮干。日本著名苗绣研究学者鸟丸知子曾指出,苗绣是苗族社区集体和个体评价妇女能力和品德的重要标准,直接关系到择偶和婚姻生活之外,还强调苗族妇女应该用图案传承民族历史与信仰,整个绣花、制衣过程就是一个苗族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过程。她们知道怎样灵活地从大自然取材并尊重一切生物,她们祈祷风调雨顺,懂得心存感恩。第三是传统工艺实用之美与生活之用[3]。柳宗悦曾经指出生活中的用是工艺的最大德行,也是最美的工艺。其本质其实是实用的善与功用的美的统一。经常使用的工艺品也是最能够适应广大使用者的审美倾向的,因此是美善统一的。

2 传统手工艺中的经验、知识与教养

民间的传统工艺都以手、脚、腰等身体和视觉的经验为主,但显而易见地,无文字的民族在混沌或诗意的思维中并分不清楚哪些是经验、哪些是知识。如苗绣的手作技艺技术是以身体的经验来完成的,苗绣的纹样图案往往是族群一代人一代人传递下来的视觉经验。在族群社区最为传统的“家庭内部式”的“母传女、婆传媳”或“父传子”的手工艺传承方式中,蕴含着丰富而不显在的关系。除了显在的母女、婆媳或父子家庭伦理基本关系外,手艺传递中还有师徒关系、朋友关系、邻居关系和利益关系。这些关系也成为经验、知识与教养的重要来源。

在这个过程中,经验、知识与教养有两个显而易见的来源:一是从单独的工艺技术操作过程中获取。中国传统工艺无论是技术,还是艺术,都没有量化、科学化、步骤分析的习惯。对于很多民族民间的优秀工艺来说,没有文字记载的更是只能以活态口头、口传身教传承下来,那么学习民间工艺本身是一个学习民族历史文化和故事传说的知识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生活技艺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二是从教授与传承的伦理道德关系中获取。可以说没有一种传统手工艺只是学习或传承纯粹的技艺。艺术中有“字如其人”“画如其人”的说法,工艺技术伦理道德往往体现为“技(艺)如其人”[4]。学习传统技艺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建构,在这个场域当中包括了生活的、生产的、祭祀怀古的等等场域的建构,在这个场域中体现了优秀工匠对祖先、神灵、万物的尊敬——伦理道德的方面,同时也蕴含着手艺人对万物的认知——知识规律方面,也展现出手艺人和族群独特的审美价值——情感的方面。但是这三个方面都会统一于族群的伦理道德规训,因此民族民间的工匠们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形成诚实的手艺。比如苗绣基本纹样图案千年稳定而形成惯性,尤其是在盛大节日、祭祀场合中的盛装服饰纹样与款式,稳定醒目的纹样符号,体现出标识族群、尊重历史、维护生存的道德价值追求;另外,苗绣手作技艺有自己仪式过程,如年轻绣娘不能够剪绣老人寿衣的花纹,每个部位的花纹都有固定的位置、尺寸、涵义等等,甚至还包括了天地人神、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念。

3 大休闲消费景观时代的良工善品

在当下全球化时代,现代科技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空间,传统工艺也受到巨大冲击。技术是人的延伸,技术伦理道德问题也是一个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5]。振兴传统工艺既要坚持物质文化上的不断继承,也要坚持精神文化上的发展,即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但是大休闲时代的消费景观是一把双刃剑,质朴、精细和诚实的传统工艺在纷纷扰扰的现代消费景观世界中丧失本真的品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极为现实的原因就是诚实的手工艺人首先面临着解决温饱问题,他们本身掌握着工艺的关键技术,能够创作精品,但是精品的时间消耗长、效率低,这个时间过程中的温饱问题需要解决。当制作良工善品的时候,温饱就成为了问题。

对文化生态发展规律、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规律而言,虽然产业化、文创开发是全社会的潮流,但不应当是传承人的“时髦”举动。传承人在大休闲旅游消费景观时代以创客、设计师、艺术家、经理(或老板)等角色自居,必然会改变传统工艺的形式与内容,甚至在毫无底线的制作、销售中消解了内在的中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基因。技艺高超、诚实正直的手艺传承人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做好创作与传承。优秀传统工艺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千年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是继承与弘扬的文化之根。手艺人,也是守艺人,使用手中的技艺精益求精地进行“指尖的技艺”,像苗绣手艺人一样绣出更多的“指尖花朵”,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就是最好的继承、最好的创新。如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掌握娴熟的手艺,以传承人的身份做好传承的本分工作,制作精益求精的良工善品,做个民族的守艺人,这就是最好的传统工艺工匠精神,这也是最能够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滋原味的措施,保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性。传统工艺的现代发展依然需要遵循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制作出休闲旅游消费景观时代的良工善品。

猜你喜欢

苗绣手艺人伦理道德
凯里学院美术作品选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A new beginning
苗绣
维吾尔族手艺人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上海大学仲星明教授个人苗绣收藏于喜马拉雅美术馆展出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