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西红色文化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2021-03-31何子凤

西部皮革 2021年18期
关键词:皖西服饰图案

何子凤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的优良精神的集中体现。自党的十三届全会提出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口号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从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多发面对红色文化展开相关研究。在革命年代,地处鄂豫皖交汇处的皖西地区是革命的策源地,是人民革命军的发源地,也是革命力量的重要核心区[1],为民族的崛起、新中国的成立孕育了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皖西大地谋划了一件件助力革命成功的红色事迹,孕育了一代代为新中国崛起而前赴后继的革命人。他们与生养他们的土地,共同谱写了民族革命的巨幅篇章,为生生不息的华夏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优良的革命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将抽象的精神文化有机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外化最明显、最直接且必不可少的服饰中,显然是促进红色文化感染力和传播力的有效途径。

1 皖西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地域性分析

皖西地区亲历了中国红色政权的星火燎原之势,见证了新中国艰苦卓绝的成长历史,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饱含红色基因,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里在筚路蓝缕的革命年代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坚红色生命力,为新中国的崛起和壮大贡献了不菲的力量。

革命年代,率先接受新思想、认识到共产主义先进性和革命重要性的皖西革命人士,奔走于全国各地,热心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报刊,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引领和促进了皖西地区的革命发展;积极办学,举办读书会、出报刊、成立学习小组和研讨会,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引导学生参加抗战救亡活动,推动地方的革命发展[2]。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利用大别山山林崎岖,天然有益于开展游击战的优势——发动“西镇暴动”,引领民众反抗,建立苏维埃政权革命根据地,成立游击队……正是在这些英勇无畏的、怀揣着光荣革命抱负的先烈的宣传和引领下,一条无形的“红色革命之路”在皖西民众之间悄然“铺开”,革命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燃红了皖西大地。

如今,保存在皖西地区的多处珍贵的县级苏维埃政府机构以及各红色老区设立的革命历史纪念馆中所陈列的革命先辈的生活用品、战斗器械以及书信文件等是见证红色政权壮大、成长的直接物质资料,是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不惧牺牲、艰苦拼搏的坚定信念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这种无私无畏、顽强不息的抗争精神最直观的立体教材,也是当下新生代的重要精神给养站和价值引领。

2 皖西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皖西革命老区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以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力量,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无数革命先烈,谱写了厚重的红色文化篇章,锻造了永传不息的革命精神,其中所凝聚的丰厚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正是响应国家发展软实力、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力量。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文化软实力是新世纪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向。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结晶、民族自豪和民族自信心的精神源泉,也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基石,发展红色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凝聚国民力量以及增强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着深刻的意义,是当下提升综合国力的趋势所在。

随着社会主义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有增无已。服饰作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最直观地体现外在形象的物品,其变化尤为明显。人们不仅不再满足于耐磨耐脏的实用服饰,对单纯追求“耳目一新”的新款式、新潮流等外在直观审美的服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今,人们在基于质感的前提下,对服饰不仅要兼顾外在直观审美,对其设计文化、精神层次的内在审美也愈发的重视,希望通过服饰来体现自己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3]。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国家实力的增进,人民也越发认识到国家实力增强,民族自强和文化自信带来的自豪感,在生活中也迫切追求能体现民族自豪、文化自信的产品,而服饰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将其有机地融入具有明显民族特征、增强民族和文化自信的红色精神文化标识,结合时下的流行趋势,赋予服饰特殊的精神意义和内涵,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3 皖西红色文化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实现策略

将红色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行业中以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平面、包装等姊妹专业中都有良好的红色文化理论、实践应用案例。相比较而言,目前基于服饰专业理论来研究红色文化的相关数据相对薄弱,特别是针对皖西地区红色文化的研究,服装设计专业略显缺位。如何将具有皖西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与服饰设计联系起来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3.1 皖西红色文化元素的形象化应用

所谓红色文化元素的形象化即是针对皖西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提炼形成红色文化形象,即以图案的形式直接应用于服饰设计中。图案装饰是服饰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突出服饰设计亮点的标志之一,也是体现服饰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人们精神寄托的外在表现。因此图案装饰不仅增强了服饰的外在审美,同时还可以通过其本身的图案内容、元素向受众传达特定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即受众在视觉审美的驱动下,进而主动深入了解图案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信息,感知图案装饰所传递的内在精神美[4]。皖西地区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为服饰红色图案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之源,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优良的革命品质和精神是中国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集中体现。将革命形象、革命物品等皖西红色文化元素以平面的图案形式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如日常短袖衫、衬衣、卫衣等,形成红色文化衫,在装饰服饰、丰富服饰表现力之余,还可以服饰为传播载体,让红色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增强红色文化和精神的传播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红色文化的精神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服饰设计中具体实现途径可分为平面化和立体化两种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体现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是不同的。

3.1.1 红色文化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平面化展现

皖西红色文化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即是从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中提炼革命形象、活动事迹、场景、文物等元素,以图案装饰为主要表现形式应用于服饰设计中。图案装饰的具体形式可分为自由的单独图案、规律的适合纹样以及富有创造性的综合装饰纹样三种形式。图案装饰基于不同的实现手段上来说主要可分为印染、织绣、镂空、拼贴等形式。其中印染图案是现代服饰设计中最为常见、也最为方便的一种装饰形式,出品速度快、效率高,相对来说造价也更实惠,不失为推广红色文化的优选;且印染还可增强静态文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受众可通过简单的手工印染操作在体验“自制”的乐趣过程中,充分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织绣一般分为机器和手工两大类。选取皖西红色文化元素进行图案设计,并通过织绣的形式将设计的红色图案以平面化的形式装饰于服饰上。因织绣的图案以各色丝线与布料经纬线交织一起,所形成的图案装饰形态其肌理感比较丰富,其图案的可持续性相较于印染的服饰图案而言更占优势,但其做工相较于后者也更为耗时,造价更高,特别是手工织绣。

镂空图案装饰主要基于服饰面料再造的表现力,利用针织、钩挑、剪切等手法,在服饰上形成镂空、平面拼接的红色文化元素图案形态,使服饰图案装饰的层次富于变化、肌理效果丰富,且因镂空而形成的光影更具表现力,有利于突出服饰整体的视觉影响力及创意感,增强红色文化图案的艺术感染力。

拼贴图案即将基于皖西红色文化元素设计的图案以拼黏或缝纫的手法将平面图案附于服饰表面,形成图案装饰的效果,这种图案装饰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服饰图案装饰的层次美感,其拼贴的痕迹也能表现服饰的不同风貌,并且还可以利用拼贴图案的材质与服饰的材质的差异、色彩差异等形成对比美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皖西红色文化元素进行相应的图案设计,并应用于服饰设计中,展现红色文化图案的装饰魅力。

3.1.2 红色文化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立体化展现

所谓立体化,即是在平面表现的基础上增加了装饰的纵深感和空间感。作为服饰图案装饰,如果采用立体图案的装饰形式,与其所装饰的服饰的平面空间则形成对比而产生“特异”的审美,且能强化装饰内容的视觉冲击力,增强图案的表现力。红色图案立体化主要可以从服饰面料本身的二次设计和服饰外部配饰两方面实现。

服饰面料二次设计立体化即利用红色元素设计对服饰材料进行再造设计,形成立体装饰或浮雕般的肌理效果,可通过层叠、缩褶、编织等形式实现。其中层叠实际是在前文所提到的平面拼贴的基础上,将红色元素图案通过层次、疏密、大小以及色彩的变化,组合成一个立体的装饰图案,比如对皖西革命人物形象进行设计,利用层叠手法,结合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塑造浮雕感的图案形象装饰,既能表现红色文化的精神旨意,又吸收了具有现代感的设计元素,符合时尚潮流与精神文化双重审美诉求。

所谓缩褶即是抽褶,利用服饰本身的结构形态配合适当的褶裥、褶皱形成立体的红色元素装饰,使服饰面料形成具有凹凸感和层次变化的立体图案装饰形象——例如在服饰的腰部或袖肩等易形成褶皱的部分,将其褶裥夸张设计,结合红色元素中如“八角帽”“五角星”等元素设计立体图案,如此一来,不仅增强了服饰视觉上的立体层次感,而红色文化元素图案本身的立体化,也赋予了图案趣味性和变化性,增强了图案的表现力和红色元素的识别力与记忆性。

服饰外部配饰立体化则是通过服饰配饰的形式实现红色图案立体化,例如将皖西红色文化元素——革命烈士纪念馆中的生活用品、作战器具甚至革命服饰等设计成胸针、纽扣、偶饰等形态,再以缝纫、魔术贴等方式将单位的立体装饰图形基于图案构成美学原理形成点状装饰、线性装饰或块面装饰的形态,以达到红色元素图案装饰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丰富服饰设计的表现力以及红色文化元素使用的灵活性。

3.2 皖西红色文化元素的解构化应用

解构是服饰设计中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段,它主要通过对采集对象的形态(造型)、色彩、面料等元素的组织结构,然后进行分解,进而基于设计的美学原理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重新组合构成,形成既有原有物象的形态感,又有出离于原物象的新鲜感和多变性,形成既统一又矛盾,既联系又分离的自由、灵活的审美。

3.2.1 皖西红色文化元素色彩与服饰设计的解构融合

“红色”是红色文化元素中重要的色彩元素,同时也是红色精神重要的象征符号。当然,采集红色文化色彩并不能局限于色相属性的“红”色,而应深入挖掘分析一切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特点、代表红色文化理念的精神“红”色,因此需要基于皖西革命背景对红色文化元素中的“红”色进行扩展性挖掘。比如革命时期典型的行军服——灰蓝色;军旗、党旗与国旗的主要配色——黄色等,都是承载红色文化和精神品格的“红”色彩元素。因此,在基于色彩角度的红色文化元素服饰设计,可有机地利用红色、灰蓝色、黄色等红色文化色彩元素进行解构设计。此外,可以利用革命纪念馆藏中的典型的革命物品作为采集对象,利用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的原理,将红色文化的周边色彩充分采集,并利用色彩美学的规律和原则将其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以达到以色彩“形态”传革命“神韵”的目的。

3.2.2 皖西红色文化元素形态与服饰设计的解构融合

丰富的皖西红色资源可提取的形态元素也是丰富多样的。其中革命服饰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革命战士驱寒蔽体的衣裳,一线一棉中更凝聚了红色精神的血脉,见证了先烈的奋勇、革命的艰辛、民族的自强,革命服饰本身也是我们当代人特别是年青一代缅怀先烈的重要形式。而创造性地将革命服饰的廓形、衣物面料、麻线等元素进行解构,并基于现代设计美学的原理进行重组,运用在服饰设计中,并将现代时尚审美元素与红色革命服饰形态元素充分融合,将其朴素的服饰造型形态解析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中,既可以丰富服饰的创造性和表现力,又可以此体现革命先烈艰苦勤俭、扎根群众、脚踏实地干实事的朴素的共产主义精神。除革命服饰外,还可以扩展到更具皖西地域特征的革命形象、事物等,将其具象元素加以提炼创新成抽象形式——比如将遗存的“苏维埃”政府立体建筑进行平面化抽象提炼,并将其有机地与服饰廓形形态进行解构、融合设计,不仅可有效地增强服饰的表现力和创造性,还可借此警醒年轻一代要时刻牢记革命之路的坚苦卓绝,不忘先烈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面对困难应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5]。

4 结语

在提倡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当下,发展皖西红色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符合民族利益的需求,红色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精神之一,是中国从“落后挨打”发展到“屹立一方”的核心精神。皖西红色文化作为中华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将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狭义上来说将有益于皖西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宣扬;宏观来说,有益于中华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强。当然,在皖西红色文化应用于服饰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做到创新又要兼顾与市场的平衡——有市场才会有更强的传播力。而流行趋势、消费群体的审美等市场因素是决定服饰是否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将红色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以体现精神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要实时了解服饰市场的造型等流行趋势以及受众审美需求特点,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和目标消费群体需求的服饰品,才能达到红色文化精神传播、发扬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红色文化服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服饰的廓形、结构等的流行性,并结合当下的流行色、流行元素,将红色文化与之有机融合。在市场因素的影响下,打开红色文化服饰的市场,让新生一代的年轻人在日常服饰中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更深地感受革命文化的精神魅力,从而达到红色文化经久不息、代代传扬的目的。

猜你喜欢

皖西服饰图案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回马枪
回马枪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