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哥音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渗透

2021-03-30蒋雪

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视唱练耳渗透策略

蒋雪

摘 要:雷歌作为广东粤西地区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立了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随着地方院校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的不断改革,应该重视雷歌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音乐基础课程视唱练耳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心底构建对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心理,强化爱国民族意识感。

关键词:雷歌 视唱练耳 渗透策略

在音乐教育这个大的范畴内,视唱练耳教学是属于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在晚清时期从西方引进。自学堂乐歌开启了学习西方音乐的先河之时,视唱练耳教学中一直沿用西方音感训练的模式,培养学生对西方音乐调式的熟悉感,而忽略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视唱练耳教学作为音乐基本学科的启蒙教育,应将单一的教学方式走向多元化,有意识地倡导民间音乐文化的转变渗透于视唱练耳教学中,以适应本土音乐文化市场的需要。

一、雷歌音乐文化的溯源

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属于广东省的西南部。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构建了诸多以雷州方言为载体的民间音乐文化。其中最具代表的民歌—雷州民歌,简称“雷歌”。是指粤西雷州方言为歌词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雷州半岛历史积累的“活化石”民俗文化。2008年1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成《乐记》中提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这段话出自《乐论篇》,记载着音乐可以在人际关系中起到协调作用,协调使人际关系变得更亲密,区别得到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要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融洽却又相互敬重,那就要注意礼乐适当配合了。

《汉书》中有记载:“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由此证明了早在远古时期,已有音地关系的研究。由于雷州本是处于荒蛮之地,极其落后的历史文化,使人们只能通过当地民谣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两宋时期,雷州半岛的居民经历了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此时闽人大量人口流入,形成汉族、黎族、苗族、瑶族、壮族等多民族的杂居之地,经日积月累的变迁与当地语言的融合,形成的雷话是闽语的派生方言。雷歌是用雷话(俗称黎话)演唱的,也是雷州半岛居民日常生活交流的语言。本土居民将自己的劳动生产及生活经验,融于自己喜闻乐见的思想感情,经历反复的加工提炼,以歌唱的形式来表达自我情感的输出,雷歌从念到唱,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了独特的雷歌音乐文化。传承雷州半岛的民间音乐文化,用音乐对话,提高社会和谐度是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

2.雷歌音乐文化的形成

雷歌从古雷州歌谣发展而来,起源于宋代,公元1205年李仲光在《重修御书楼上梁文》中提到“听取欢谣,敢陈善颂。”其中“欢谣”应该指的是民谣。经过岁月积淀、精神凝结的雷谣从“念”演变成“唱”的形式,在清代先后形成了男女即兴表演对歌的“姑娘歌”,以及根据真人真事为叙事体的“劝世歌”和具有戏曲特征的“班本歌”。

雷州半岛的人民经历上百年的再创造,最后形成了适应现代雷州人民的雷歌音乐文化。据史料记载,雷歌产生与演变可分为:“谚谣—歌谣—雷歌”三个阶段。其中,谚遥以颂为主,吟为辅,是当地人民之间交流和抒发情感的精神粮食。歌谣阶段相对有较大的改变,歌词内容更加广泛,字句划分和格律上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特别是加入了韵脚的要求。这样形成了雷州歌腔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民间最流行的唱法。朴实的音乐旋律,歌词以八分音符为单位的节奏一字一音的朗诵,较自由的延长音,用吟唱的形式来表达个人情感。最后定型的雷歌阶段,歌词有了严格的韵脚要求,一般第一、二、四句末字雷话押韵,演唱形式变得多样化,例如:对唱歌、即兴歌、情义歌、班本歌、榜歌等,丰富的歌体形式极大地满足了雷州半岛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

雷州半岛的偏远地理位置造就了其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与封闭性,当然,由此同时也保护了地方音乐文化传承的原本性和完整性。经过百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它融合了中原文化、汉闽文化、古越文化、土著文化等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因素,最终孕育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且形式多样的雷州“雷文化”。由于地方地域性的语言、语音及语调的诸多限制,特别雷州半岛的地方民间音乐是靠口传心授行为进行传承的方式即将慢慢的消灭,有些民间音乐种类将濒临灭忙,大量的珍贵曲谱与艺术资料也随之消亡。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学校的课程开设为重要传播媒介,依托于音乐教育基础学科——视唱练耳教学,应肩负起这个历史使命,保护与传承地方民间音乐文化。

二、雷歌音乐引入视唱练耳教学的必要性

1.弘扬民族文化是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国音乐理论家廖乃雄先生指出:“一切音乐教育理应按照整体性的原則去分析、认识、计划、塑造、安排;所以,认识并实施整体性的原则是一切音乐、音乐诠释、音乐演绎和音乐教育共通的普遍要则。”作为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有义务传承当地音乐文化并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调查研究发现师范院校音乐学毕业生的流向多数致力于雷州半岛的中小学教师,然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师资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音乐素质水平的提升。所以,秉承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结合本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传承雷州半岛民间音乐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家庭和社会是对地方音乐文化的初期熏陶,除此之外,学校音乐教育是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地方音乐文化的主战场。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保护传统的音乐文化也是发展湛江这个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内容。雷州半岛民间音乐文化中的艺术价值不仅对本土经济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正能量影响,也推动着粤西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传承本土优秀音乐文化,使其文化艺术连绵不绝、永世流传,对于湛江高校音乐学专业培养出地方应用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同时也是地方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学习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不能只当教学素材来引导,应提倡学生从心底构建对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心理,把学习音乐的基础建立在地方音乐理论知识研究上,从歌唱雷州半岛的特色民间音乐——雷歌、雷剧等入手,因雷歌音乐创作大多是采用民族调式,用熟悉的雷州方言歌唱淳朴的雷歌音乐,增强了对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强化了爱国民族意识感。

2.将本土音乐文化融于视唱练耳教学的必要性

对一个民族的深入了解,音乐文化占据了极其关键的角色;要理解一个本土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必须具备能够听懂和欣赏这个民间音乐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的耳朵。视唱练耳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基本音感、音乐节奏及音乐审美观的形成等基本音乐素养综合能力。它作为一种特殊音乐学习活动,承载着一定的民间文化意识形态,体现着一定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地方高师院校中的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并没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视唱教程的谱例大都以西方音乐旋律和我国民歌素材为主,各院校的视唱教程也大同小异,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旋律片段。因此,作为本土地方院校培养的以后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大多数是以本地学生居多,熟练的雷州方言和文化因而打下牢固的民间音乐语言根基。本科音乐教育学习阶段是推动地方民间音乐教育最重要的黄金阶段,教师应在这个打下人一生的音乐学习根基的时期,大力推广民间音乐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不仅让学生倍感亲切、有趣味、容易接受并理解,还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地音乐文化的实际现状,建立起以后为地方音乐教育服务的思想。

从视唱练耳教学出发,将本土音乐引入该实践课程对于推动雷州半岛民间音乐文化传承起到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丰富了音乐与戏曲学科领域中对音乐教育教学现状研究的艺术成果。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孕育地方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的生命摇篮,学习地方民间音乐历史文化并传承与发展,为中小学校提供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教育教学现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雷歌音乐引入视唱练耳教学的渗透策略

1.将雷歌音乐旋律引入视唱教学策略

早在2011年《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地方和学校应结合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雷州半岛,雷歌音乐是本土居民的精神支柱,也是当地劳动者的智慧结晶。从古至今,雷州人民通过雷歌音乐表达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视唱教学是通过对音乐作品旋律中的音符记号准确无误的音响再现,从而建立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能力。总而言之,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读谱即唱技能训练,它既是建立和积累音乐语汇的最基础的方式,也是整体音乐表现能力的最直接的形式。将雷歌音乐旋律引入视唱教学中,能培养学生获得良好的民族调式调性感。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可以从旋律的调式分析入手。研究发现,现代创作的雷歌音乐记谱中,大都以民族调式中的羽调式为主。例如《带你回雷州》这首民歌,从调式的结构分析,调号标记为两个降号的降B为宫音,属于g羽调式;再从旋律发展的规律分析,此旋律片段可以分为两个规整型的乐句,采用了两句旋律音开始相同,结束不同的变化重复的旋律发展手法;最后从音程关系分析,以la为主音的二度音程模进手法,旋律大都采用音程级进关系的上行走向,音程最大跨度是纯四度。

所以在视唱教学中,参照以上谱例,提倡用首调听觉思维来视唱雷歌音乐,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民族調式中的羽调式为主音的调式色彩感,也能感受到4小节规整型乐句的音乐结构感,理解什么是变化重复的旋律发展手法;均分的二八节奏型,迂回型的旋律音型,从音乐旋律中再次感受到民族调式中羽调式的鲜明特性。

2.将雷歌音乐节奏引入练耳教学策略

练耳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能力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两项内容:听写和听觉分析。其中,听觉分析尤为重要,是提升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记忆力和敏捷的音乐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人们常比喻旋律是节奏化的音程关系,形象地说明节奏是音乐旋律的基础和骨架。因此,在练耳教学中,节奏节拍感的训练是尤为重要的环节。

众所周知,传统民族音乐中的节奏大都是以常规比例的节奏时值来有机组合的。而雷歌音乐中的节奏有着时代性和民族性,它是以雷州人民生理和心理运动方式的抽象表现,尽管有着不计量的节拍强弱周期运动,但这种不均匀的周期运动会因情绪的波动而发生变化。由于雷州半岛的人民保留了农业时代的散漫特性,雷歌音乐的节奏节拍是非常复杂,旋律多以变换拍子为主。如何将雷歌旋律的节奏节拍引入练耳教学中,应从实际音乐作品中节奏节拍的听辩入手,例如荣获2016年全国村歌十大金曲奖的《人龙魂》,该作品歌颂雷州半岛的东山圩村人龙舞所表演的艺术风采。

练耳教学中对以上谱例的听觉分析,首先从理论知识上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变换拍子,从听辩实际作品中发现,《人龙魂》采用的是3/4拍和4/4拍的交替进行,旋律中的节奏以一拍附点节奏型为主,最后,要多次提示学生注意前附点的节奏感是前长后短的时值,而后附点的节奏感是前短后长的时值。从而加深学生在听辩过程中对附点节奏型的理解和把握。

3.将雷歌音乐引入视唱练耳教材编写的策略

视唱练耳教材的编写一般来说,会选择鲜明的音乐形象、朗朗上口的旋律曲调、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等的音乐作品。从西方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传入国内开始,经历了从单一的“视唱”内容的教材到丰富的“练耳”内容的同步教材;教育部对师范院校课题体系的基础课程改革,将“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基础课程的整合,再涉及到“和声”“复调”“曲式分析”等技术理论课程的相互渗透,这一综合的发展过程,说明视唱练耳随着音乐基础学科的不断完善,从以训练单纯的识谱能力为目的教学向音乐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转变,并逐步完成了视唱练耳基础技能课程向音乐综合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转型。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以后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大多数是以本地学生居多,熟练的雷州方言和文化因而打下牢固的民间音乐语言根基。由于雷歌音乐创作的环境比较生活化,以即兴吟唱、口传心授为主,因数量颇多,广泛的流传于民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编写具有地域特色风格的雷歌视唱教材,大力推广民间音乐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不仅让本地学生倍感亲切、有趣味、容易接受并理解,还使学生深入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实际现状,建立起以后为地方音乐教育服务的思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音乐引入视唱练耳课堂,走入民间采风,编写含雷歌音乐的视唱旋律,增强民族自信心,让更多学生了解雷州半岛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民族音乐文化。

结语

雷歌音乐文化是当地人民在历史社会环境不断变迁中传承下来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具有深刻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教育价值。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堡垒,而中国是个多民族多元一体的“礼乐之邦”,这些具有历史代表的地方传统民间音乐都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源泉。作为音乐基础课程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更多更广地了解祖先遗留下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民间音乐文化历史,推动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切实增强民族民间文化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是当代音乐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重视雷歌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民俗信仰和宗教信仰文化对雷州半岛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当地居民生活诉求的真实写照。从这些音乐作品中的歌词隐射出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崇拜与敬仰,也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刘福瑞等.雷州半岛音乐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保护[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13.

[3]蔡觉民.雷州歌腔的类型与结构[J].艺术研究,2013(3).

[4]蔡觉民.雷州歌腔的调性与腔韵[J].艺术研究,2014(1).

猜你喜欢

视唱练耳渗透策略
浅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在教学中融合应用策略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探讨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浅析视唱练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