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园林艺术中对“意境”之美的营造

2021-03-30王惠

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画意诗意意境

王惠

摘 要:本文以中国山水文化中的“意境”之美为核心,阐述了园林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文人的介入而具有了注重意境营造的文化背景,探索园林艺术中通过对“诗情”的追求与“画意”的把握来体现山水园林的“意境”之美和“境生象外”之审美内涵的造境特点。

关键词:意境 诗意 画意

一、“意境”之美与园林艺术

“意境美”是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和山水诗文、山水园林共有的手法。正如文学的“言外之意”与绘画的“象外之境”,园林艺术也非常注重意境之美的表达。对意境的表达,不仅是山水诗文和山水画所追求的高境界,也是造园的经营要旨。明朝园林家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意即造园活动要有以小见大的特点,要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之内表现出意境的无穷。

自魏晋时起,山水文化就开始了对意境之美的探索和追求,此后历代,随着山水文化的日渐繁荣,诗文、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创作当中,对意境之美的研究和表达也更为深入,意境美逐渐成为中国山水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品性和不可或缺的美学概念。唐代王昌龄中提出诗之“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也与山水文化的发展不无关系。唐宋以后,山水诗文、山水画和园林艺术的创作与意境理论相辅相成,历代艺术家们在具体的作品当中探索和呈现意境的生成方法,使意境的表达在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渐成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山水诗文、绘画与园林佳作。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在此之前,建筑以其实用功能为主,审美功能一直在功能的背后半隐半显。在士人山水审美意识逐渐勃兴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吟咏山水、写照山水、营造山水园林成为其时的风雅之尚,当时士人就已经对山水文化形式中的“象”“意”与“境”的概念表示了关注,并在一系列文献当中表达了重意境、重意蕴的美学意象;其时“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理论的提出,成为中国山水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谢赫“取之象外”的理论,亦激发了后世美学中关于“象”“意”“境”等命题的阐释、探讨与争论。自从文人参与其间,他们日渐苏醒的山水审美能力与其文化修养相融,让这种以实用为主的建筑业充满了文艺感,并使造园活动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渐渐与它们相互影响、渗透、融合,终于与山水诗文、山水画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山水文化中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的园林建造一经与文人结缘,即注重园林的情感色彩和意境塑造。

“小中见大”是山水诗文、山水园林和山水画在表达“意境之美”方面共同的形式特点,它们都是以有限的篇幅来表现自然的无限之美。一首山水诗,寥寥数句说遍山川之奇;一幅山水画,尺幅之间尽显山水之妙;而山水园林要以有限的实物来构建无限的审美空间,园中诸景既要体现自然之美,又要彰显人文之致;既要注重景物的状貌,又要考虑“动观”之际因时序转换所带来的空间形态的连贯和变化;这就对意境之美的把握和营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山水詩文和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表达皆是由形入意,因形造境,在园林艺术中更是如此。意境正是由实的形象与虚的联想两大部分构成。在真景与意境的处理上,像山水诗文、山水画一样,园林的创作既要建造实景,让观者体验真实可游的自然风物,又须得放怀物外,尽力展现自然中所含蕴的活泼生动的宇宙精神。

中国古代的造园者是怎样通过对实景的运用来体现山水园林的“意境之美”和“境生象外”的审美追求的?简而言之,便是对“诗情”的追求与“画意”的把握,做到这两点,对“意境之美”的体现即做到了十之八九。

二、园林艺术中的诗意表达

我们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既是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也是意境营造过程中经常运用的艺术手段。园林艺术向来习惯在山水诗文中撷取造境之法,而山水诗文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在于对其艺术思想的渗透与“意境”之美的塑造方面。

正如山水诗文并不以表现景观为终极目的,园林的最高审美理想亦不是对景物的罗列和呈现,而是要有诗意的演绎,在其间表达出文人的高致与境界;山水诗文的妙处是让读者可以透过抽象的文字,能欣赏那些引发观者美感的视觉景象,并由此而触发相关的精神享受和审美认知;园林中那些能够被视觉所直接感知的具体景象,像是诗文中的字词一样,乃是作为整体作品的零件和工具,而将它们按照怎样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何种的审美形态,才是造园家真正所着力之处。诗文中的景致,园林中的景物,能够引发吾人的慧思妙悟,从而达到怡情、畅神的目的,亦实现了人与物化、思与境偕的精神追求,才是它们共同的终极目的。在此过程中,由于双方艺术载体和形式特点的区别,文学的因虚向实和园林的由实致虚都是极妙的中国式造境手段手法,此间实而虚之、虚而实之的奇妙感受,亦唯文人所能偶得。诗文所讲究的“意境”说,对园林艺术影响极大,可以说园林的意境构成就是依照诗文所要求的方向去构建的。由此,“诗意”的表达,即是园林艺术体现“意境”之美的捷径。

园林艺术中对于诗意的表达有多种方式。最直接的是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在园林中对“诗意”作直接呈现。此间因为书法的介入,让诗文以墨迹的形式与园林结合。以书法形式呈现的诗文佳句,以园中景观的题景、楹联、匾额、碑记、题刻等方式悬挂、铭刻或张布于园内,与景观互为注脚。悬置于门振之上的题字牌是为匾额,门两侧柱上的竖牌是为楹联,山石上的题诗刻字是为刻石……这些墨迹不仅能装点园内景致使其更为丰富,还能增加园林氛围的文雅气息,更可直接提点、引导观者感受诗意,从而为园中景点增色,拓宽意境,把以山水、建筑、花木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甚至于园内的匾额、对联等文化形式直接可以构成景观,对自然物象和空间环境起到衬托和深化的作用。这种造境方式一直受到文人的喜爱,后来成为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点缀。

园林艺术中对“诗意”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把前人诗文当中描绘的的某些场景或情境在在园内以具体的形象再现出来,以期达到诗文中表达的文学境界,这种方法比前一种在难度上更大,但是更有利于园林文化品位的展示和提升。在苏州的怡园中,以白粉墙衬托竹影与梅枝,以月洞门与漏窗分割大段的景色,以曲折的小路连接景物,都是这种方法的成功运用。

另有一种表达方式就是直接以著名诗句为园林或其中的景观命名。后世有名的拙政园见山楼就出自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不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舜水的“沧浪亭”、苏州网师园的“濯缨水阁”都出于同一个典故“沧浪歌”。“沧浪歌”出于司马迁《史记》中的《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曾经提到它。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后世有园名曰“沧浪”,即是取其意也。

山水诗文形式多样,既有结构繁复、文笔浩荡的长诗大赋,亦有信笔而出的散文游记,还有清新精炼的短歌小诗;园林的形式亦有大有小,有讲究对称、结构严谨的小园,亦有占地广阔、气势恢宏的大园,其手法亦宛如诗文中各种修辞一样,令作品虚实相映,参差有致,成功的园林建筑之所以令人赏之不倦,便是成功地渗透了诗意,借鉴了山水诗文中对“意境”之美的表达。

三、园林艺术中的画意呈现

园林艺术的意境营造,不仅重诗意,亦重画意。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和鲜明,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对景物的形态表达上,也体现在园林艺术的意境营造方式上。“画意”是绘画性在园林建筑中的体现,比起诗意的表达更为直观。园林和绘画同为视觉艺术,是依赖视觉产生美感的艺术形式。在园林建筑中,对大自然的山、水、花木等形象加以再现,它不仅要营造一个立体的空间,更要构建一幅幅画面。

园林艺术要求景观要宜于“静观”和“动观”两个方面的审美要求,并有“远观”“近观”“仰观”“俯瞰”等观赏角度的变化,对景物设置的画面感要求很高。“静观”讲究的是固定视角下的空间形态及景物呈现,这一点与山水画的构图和置景方式相通。比如景观的层次和景深的设置,观者视野中的景物往往分为远、中、近等几个层次,并且与绘画一样,中景往往是作为主景需要大加表现的部分。造园者会用恰当的配景,让主景在前景与背景的映衬之下更为美观,也使整个视觉景象更加丰富。还有“远”“近”“俯”“仰”等不同观赏视角下的静观方式,无不是对园林的景观设置的更高要求。对这些不同的视点而言,园林的景觀呈现依然是参照了绘画的处理方式。譬如对远景的概括处理突出其整体形态的完整性,对近景的着力描绘应突出主景与副景的相互衬托,仰观以显其高峻,俯瞰宜取其广阔……这都是山水画中的状景方式。

“动观”是对园林之美的另一种观赏方式,因为赏者的“游”园过程,因其行走而发生的视点移动,要求园林空间形态的相通和景观之间审美意蕴的联结贯通。在“游”的过程中,因为视点的转换而不断地呈现出新的景致,并因为空间的连续性而形成气韵连贯的山水图画,极似山水画中的长卷形式,随着画卷的徐徐打开,一组组自然景象在你眼前渐次呈现出来,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了富有变化又风格统一的空间形态与审美意象。

此间,绘画作品的陈列和建筑部件的彩绘亦是园林景观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绘画在园林艺术中的直接呈现。绘画作品的图像便与园林景色相映成趣,使园林的氛围更加典雅,也增添了园林景观的艺术品味和文化气息。雕梁画栋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无处不在,用于点景和观景的亭台楼榭等建筑,其屋顶、墙壁、门窗、梁柱,以及其间的每个部分,都采用与园林整体相映成趣的造型与色彩,对于装点园林色彩、丰富园林景观起到了非常独特的作用;何况这些建筑在园林中,用于远观和俯瞰景物的楼台,用于游憩的亭榭,用于分隔与连接景物的回廊等,即是画意的呈现,也是生发诗意的道具。

结语

山水诗文、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皆是以景为用,以境为体,它们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描绘,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山水形态和审美空间。一座园林,其本身也就如同一篇隽永优美的山水诗文、一幅不断打开的山水画卷,使人在视觉的引导下去感受、接纳其间丰富的审美信息,产生奇妙的审美感受。园林的优处又在于景物的真实可感和立体可触,对它的游赏不仅通过视觉来感受形象之美,游人还可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来辅助欣赏,花木的香味,流水的吟唱,在可观可游的景物之中,都为园林之美增添了特殊的趣味;游人即可通过这些具体可感之物去获得其间所寄的“诗情”与“画意”,并由此去体悟园林艺术中多元而立体的审美情调与“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诗苑英华·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卷[M].湖北教育出版社.

[3]李亮.诗画同源与山水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

[4]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猜你喜欢

画意诗意意境
诗意地栖居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冬日浪漫
那些诗情,那些画意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被耽搁的诗意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衣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