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分析

2021-03-30任丽颖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氢氯噻嗪缬沙坦

任丽颖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老年人群最易患病,有报道[1]指出,在我国已患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当中,老年人群患病占比达到了85%。当患高血压疾病后,许多患者会合并有靶器官损害,比如肾、脑、心等,从而进展为脑卒中、冠心病等,所以,对血压进行有效控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价值。在当前临床中,多采用药物来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目的主要是提高心排血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以及保护肾功能等,始终秉持小剂量持续用药、个体化用药以及联合用药原则,以此来最大程度降低血压水平[2]。缬沙坦是一种比较常用且典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而氢氯噻嗪则为一种利尿剂,有研究[3]指出,二者复合用药能够形成协同效应,降血压效果更佳。为证实此论据,本文围绕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采用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并与单纯缬沙坦作对比,评定其效果与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90 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年龄45~79 岁,平均年龄(62.71±5.91)岁;男27 例,女18 例;高血压分级:Ⅰ级13 例,Ⅱ级16 例,Ⅲ级16 例;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6.04±1.71)年。观察组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62.37±5.79)岁;男26 例,女19 例;高血压分级:Ⅰ级12 例,Ⅱ级15 例,Ⅲ级18 例;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6.12±1.8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此病诊断标准相符[4];②合并左心室肥厚;③近期(1 个月内)没有钙离子拮抗剂或者他汀类药物使用史。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恶性肿瘤;②继发性高血压;③严重脏器功能障碍;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两组均低脂、低盐饮食,宜适当锻炼。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海南澳美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53,规格:80 mg)治疗,晨服,80 mg/次,1 次/d。观察组采用缬沙坦氢氯噻嗪(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429,规格:80 mg)治疗,晨服,1 片/次,1 次/d。两组均连用3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左心室肥厚程度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血压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测定两组坐位肱动脉血压:DBP、SBP;测前静息5 min,每5 分钟测1 次,连续测3 次,取均值。②临床疗效。参照《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由卫生部(现卫健卫)药政局于1999 年制定][5]制定疗效判定标准:若DBP 下降≥10 mm Hg,且已处于正常状态,或者是DBP没有下降到正常状态,但下降≥20 mm Hg,即显效;若DBP 下降<10 mm Hg,但是已经降到正常或者是下降10~19 mm Hg,或SBP 下降≥30 mm Hg,即有效;若上述标准均没有达到,即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昏、头痛、乏力等。④心室肥厚程度。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时,用心脏彩色超声对两组LVMI、LVM 进行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SBP、DBP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SBP、DBP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对比(,mm Hg)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对比(,mm Hg)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3 个月后对比,bP<0.05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头晕1 例,头昏2 例,头痛1 例,乏力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发生乏力、头昏、头晕各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1,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心室肥厚程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LVMI、LVM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LVMI、LVM 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LVMI、LVM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室肥厚程度对比()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室肥厚程度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3 个月后对比,bP<0.05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实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数患者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脏器损害(如肾、心、脑等),有着比较高的致残、致死率。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或有比较大的生理性波动情况发生,再或者是机体功能衰退,那么会使患者的血管系统维持在一种高水平的血压负荷状态,这除了会造成靶器官损害程度的增加之外,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还会引发许多并发症,例如慢性肾衰竭、高血压心脏病等,危及生命安全[6]。当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来治疗此病,选择合理且有效的降压药,是实现患者血压降低的重要保障,所以,为了能够获得良好的降压效果,临床多采用联合用药方法来治疗,以此来减少药物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并稳定血压。

当前,临床中比较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两种,即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7]。针对ARB 而言,其能够有选择性的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进行拮抗,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予以阻断,以此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此外,此药对脏器还有保护作用,如心、脑、肾等。氢氯噻嗪是一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噻嗪类利尿剂,通过强化排钠利尿作用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实为一种比较典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8]。缬沙坦拥有高度选择性,基于受体水平下,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并且还能将其心血管效应阻断,借此来降低血压。此药除了能够维持长时间的降压效果(通常可达24 h)之外,还能对左心室肥厚进行逆转[9]。还需要指出的是,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产生不会造成抑制,因而不会有引起头晕等不良反应物质的产生,如P 物质、缓激肽等,因而可抑制不良反应的发生。

将氢氯噻嗪与缬沙坦相联合,即使用其复合药来治疗,能够发挥协同作用,促进降压效果的提升。氢氯噻嗪经利尿作用,可实现血容量的减少,可更好地降低血压;而缬沙坦能够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以此将醛固酮所具有的保钠排钾作用阻断,抑制头痛、乏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10]。因此,二者联合,可发挥协同降压效能,彼此互补,抵消或抑制各自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将缬沙坦氢氯噻嗪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不仅能有效降压,而且还能改善左心室肥厚程度,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氢氯噻嗪缬沙坦
从缬沙坦结晶母液中回收缬沙坦
氢氯噻嗪联合替米沙坦用于高血压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状况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叶酸对H型高血压伴舒张性心衰疗效观察研究
黄龙红蛭汤联合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