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情况及术后疗效对比研究

2021-03-30吴治林

河北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二聚体股骨颈股骨头

庾 明,王 进,吴治林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骨科,四川 达州 635000)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受年龄和解剖因素影响,患者骨折部位不易愈合,且术后并发症较多[1]。根据患者病情为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其治疗方式主要有全髋关节置换术,它能有效的恢复髋关节功能。全髋关节置换术由于创伤较大,可能会增加血液循环系统中血栓形成几率[2,3]。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其容易引起肺栓塞,且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短时间内无法下床活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进一步加大[4]。本研究探讨股骨颈骨折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股骨颈骨折的患者92例,时间范围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采用简单随机分组,两组患者见表1,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X线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②患者均符合《骨折(第三版)》中股骨颈骨折相关诊断标准[5];③患者受伤前髋关节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髋关节置换术史;②患者合并有其他腰部疾病;③患者由代谢性疾病或肿瘤引起。

1.3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外侧入路切开,于患侧股骨大粗隆中心点处,切开,弧形切口12cm,将股骨外旋和内收,当关节囊暴露,取出股骨头,彻底清除软组织,置入人工股骨头,实施复位。观察组采取的治疗方式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于患者髋关节中央位置,切开15cm,切至髋关节囊,进行截骨,清除其中的软组织,脂肪组织、赘物等,将生物型假体置入其中,并留置引流管导流液体。术后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因人制宜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如出现感染情况,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

1.4观察指标

1.4.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并发症,Harris评分在90~100分之间;有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50%以上,Harris评分在70~89分之间;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患者Harris评分小于70分。总有效=显效+有效。

1.4.2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和引流量,同时进行比较。

1.4.3观察并测定血液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HCT)及全血黏度水平。

1.4.4同时术后严密观察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感染等不良反应。

2 结 果

2.1一般资料: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5% VS 73.91%)(χ2=8.425,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n(%)

2.3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86.21±7.03)min,较对照组手术耗时更长(P<0.05);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增多(P<0.05);术中引流量也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4两组患者血液D-二聚体、FIB、HCT及全血黏度水平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液D-二聚体、FIB、HCT及全血黏度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两组治疗前后差值进行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液D-二聚体、FIB、HCT及全血黏度水平变化幅度更大(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液D-二聚体FIB HCT及全血黏度水平比较

2.5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3 讨 论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假体置换术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股骨颈由于其特殊解剖结构,容易发生骨折部位不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与长期卧床血液流速缓滞、静脉壁损伤等因素有关[7]。

全髋关节置换是一项大型外科手术,会对患者造成比较大的创伤,并且手术之后DVT出现的概率往往比较高,会对后续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通常需要利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否则的话,如果出现肺栓塞,患者将会出现比较高的死亡概率。经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之后,一个月内需卧床静养,因此活动量比较少,此外,接受该项治疗的患者年龄都比较大,因此身体功能退化,从而导致血液出现高凝状态[8]。相关的研究报道指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常出现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1~15d内,其中1~5d是高发时间段[9]。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小、恢复快。相关研究[10]指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存在远期股骨磨损问题,容易造成患者后期骨关节活动出现限制,并容易疼痛复发,远期并发症较多。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5% VS 73.91%)(Z=2.936,P<0.05),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和引流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更多,手术时间较长,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操作复杂,对施术者要求更高的手术操作技术。血液D-二聚体、FIB、HCT及全血黏度都是凝血相关的重要指标,有资料显示,血液D-二聚体、FIB检测对于下肢DVT具有预测作用。观察组患者血液D-二聚体、FIB、HCT及全血黏度水平较对照组低,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出血和手术时间较多,但疗效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二聚体股骨颈股骨头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