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振纲老中医学术思想探析*

2021-03-27

光明中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脏腑病机疾病

乔 俭

家父乔振纲,出身于祖传六代的中医世家,秉承祖传绝技,又经本科深造,熟读、深研经典,涉猎百家之著,医理功底深厚,文理、哲理兼通,以善治各种疑难杂症而闻名于中州地域及大江南北。其学术思想既继承前贤,又不断发扬,深邃、缜密,又紧贴临床,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加以深入探析。

1 立足整体调理 务求阴平阳秘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最本质、最核心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有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最具特色的学术理念。 整体观念认为[1],人体是由脏、腑、体、窍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在生理活动过程中,每一脏、腑、体、窍都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同时,脏、腑、体、窍之间,即系统内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系统和系统之间又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并以心为主宰,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整个生命活动。这种整体调节下的分工合作,体现了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另外,人生活在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中,自然界和人文社会的外部环境随时对人体产生影响,显然,人与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整体观念要求诊治疾病时[2],不仅要考虑人体,还要联系人体所处的外在自然、社会环境,不仅要重视局部病变,更要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种思维方法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顾局部、忽视整体的机械唯心论医疗观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家父不仅从理论上对整体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善于指导临床实践:分析疾病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理变化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更重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从五脏一体观出发,各系统内部可以互相影响,以肾为例,肾虚可以影响膀胱,出现遗尿、小便失禁;可以影响耳,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聋;影响骨,小儿可见骨软无力、变形,老人出现骨软易折。系统和系统之间也可以互相影响,如肝火传及心,可见急躁易怒,心烦失眠诸症;传及肺,可见肝火犯肺,胁痛咯血;传及胃,形成肝火犯胃,可见脘痛泛酸,甚至呕血。据此,举一反三,不再赘述。

在诊治疑难病时,善于从脏腑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中去分析病机,既注重脏、腑、形、窍之间的联系,也注重五脏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并着眼于整体调理。以病人的各种症状和体征为依据,运用脏腑、卫气营血学说、八纲及标本等辨证理论,通过整体的有机的缜密分析,准确地把握病机,针对病机,确定治疗原则,或上病治下、下病治上,或气病治血、血病治气,或肺病治脾、肝病治肾、胃病治肝、心病治胃……对整体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辨证施治之功更是精细入微,至巧至妙。例如,家父对癌症的治疗,除注重扶正固本外,尤其强调整体调理[3]。癌瘤虽为局部病变,但视其生长部位不同,都与一定的脏腑密切相关。而脏腑经络相连,气血相通。故局部病变可累及他脏,导致整体的气血阴阳失调。因此,治疗中不能局限于局部癌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忘记或忽视整体观念,不能拘泥一方, 更不能不顾体质虚实, 一味堆砌解毒抗癌药物。而应立足全局,进行整体调理。以肺癌治疗而言,由于肺主一身之气,故肺癌患者常有气虚、气郁、气滞,气滞日久导致血瘀,从而出现气短、乏力、胸闷、胸痛等症,气郁化热,热伤络脉可见咯血;肺主布津,肺津不布,加之气郁化热,热邪内蕴,炼津为痰,可见痰多,痰邪阻肺,宣肃失常而引起咳嗽;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癌日久,肃降失常,影响大肠腑气的通降,可致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畅;由于腑气不降,浊气不排,清气不升,加之脾土与肺气的母子相生关系,肺金患病日久必累及其母(子盗母气),导致脾虚,出现腹胀,纳呆症状;肺与肾水又为母子相生关系,肺病日久,母病及子,进一步导致肾虚,出现一系列肾虚症状。因此,对肺癌的治疗决不能把思路仅仅局限于肺,更不能两眼只盯着癌灶,而应着眼整体,把握全局,在补气固本,化痰除湿,宣利肺气,软坚散结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或清热解毒,或养阴润燥,或凉血止血,益气摄血,或健脾和胃,培土生金,或补肾填精,固本复元。要区分癌瘤不同部位和病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状况,辨证用药,整体调理,才能获得可靠疗效。又如,家父治疗脾胃病时,强调“连及五行,疏肝肃肺”[4]。认为脾胃病的发生,除本身原因外,与其他脏腑肝、肺、肾的关系尤为密切。从肝而言,肝属木,主情志,疏泄气机。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调达,“木郁克土”,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则可出现腹胀、纳呆、呃逆等症;或气逆犯胃,化热化腐,可泛酸、嘈杂;或气滞日久,影响脾胃本身的血液循环,形成胃腑的局部瘀血,使脉络不通,不通则胃脘疼痛。从肺而言,肺属金,“为气之枢”,“主宣发”,性“肃降”。肺与消化道的末端——大肠,互为表里。只有肺气宣达,正常肃降,消化道的气机,从上到下,才能正常排空,纳、泻通畅。若肺气不宣,肃降失常,必然影响肠道的排空和通畅,进而影响整个消化功能,出现大便秘结、排便不畅,纳呆、腹胀,呃逆、呕恶等症。从肾而言,肾藏真阳,名曰“命火”,若真阳亏虚,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可致脾阳虚嫩,运化不及,从而出现纳呆、腹胀,畏寒、肢冷,大便稀溏等症。一般来讲,脾胃病之属虚寒者,其体内原因,大都与肾阳虚有关。如上所述,对任何疾病的治疗,都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病灶或某个脏器,而要统观全局,进行整体辨证分析。只有从总体上把握病情,进行整体调理,不仅是中医学术特色的直接体现和要求,而且是中医临床疗效的根本保障。

2 精于辨证施治 贵在以证为凭

如果说整体观念是中医学术的基本理念,“辨证施治”则是中医学术的灵魂。是中医临床得以战胜病魔的法宝。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施治”2个过程。“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2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辨证施治过程中,“证”是辨证的依据,即以“证”为凭。只有坚持“以证为凭”,摒弃主观、臆断,才能为“辨证施治”提供客观的可靠前提,只有坚持“有斯证便用斯药”才能保证辨证施治的正确方向。能否正确地辨证施治,首要的关键环节,取决于对“证”的了解是否全面、周详,是否客观真实,欲达此目的,必须四诊合参,而四诊之中尤以问诊最为重要。通过仔细详尽的问诊,了解发病的原因,发病时的症状及其复发、加重的各种诱因,求诊的经过(包括曾经做过哪些检查,做过何种诊断,用过哪些药物等),了解就诊时的各种自觉症状及体征,然后结合舌诊、脉诊、望诊及必要的触诊,经过去伪存真的认真分析和思索,达到正确地认证、识证。在此基础上,运用辨证施治的有关理论进行有机系统的、整体联动的缜密分析,进而判定病的寒热、虚实及阴阳属性,判定病位在表、在里,在脏、在腑,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探究病情过程中涉及到何脏、何腑,这些有关联的脏腑之间,又是如何从病理上互相影响,分析其症状中哪个是主证(主要矛盾)、哪些是兼证(次要矛盾),哪些为“标”、哪些为“本”……如此,以“证”为凭,胸有成竹,剥茧抽丝,环环相扣,既有高深中医理论作指导,又有丰富临床经验作支撑,其临床效果,必卓然不凡[2]。

3 重视标本辨证 旨在治病求本

“标、本”是中医学中一个具有相对性的概念, 运用广泛而又灵活。 就邪正关系而言,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疾病而论, 人体为本,疾病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病机为本,症候群为标。视病变部位不同, 病在内者为本, 病在外者为标, 在脏者为本, 在腑者为标。从病之先后, 症之新旧来分, 则旧病为本, 新病为标, 原发病证为本,继发病证为标;就医患关系而言,则患者为本,医者为标……不一而足。任何疾病, 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 都有一定的标本关系,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夫标本之道, 要而博, 小而大, 可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张介宾进一步解释说:“要而博, 小而大者, 谓天气之运气, 人身之疾病无不有标本也。家父非常重视和强调标本辨证,视其为辨证论治的首要环节和必要过程,通过辨析“标本”,辨明其发病的原因、发病本体的虚实状况及内在机理,进而针对根本进行治疗,此为获效的关键,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者是也[5]。

3.1 治病必求其本

3.1.1 求体质之本人身是疾病的本体。人作为动物之最高等者,对各种病邪都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对病态下的内环境有强大的再调节和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是人的本能所决定的。中医在面对疾病时,首先想到的是患病者的“肌体”,正视和珍惜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功能,用药的目的首先在于调动、激活、增强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功能,而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惟病症而治,更不是只盯着炎症、癌灶,惟抗菌、灭毒、杀癌细胞用药。治疗疾病必须首先重视对人体的保护(或养护),起码做到在治疗过程中所用的手段或药物不对人体造成伤害,所谓“上工治人,不治病”即此意也。“扶正固本”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医治疗学的鲜明特点。扶正固本,主要体现在保元气、护阳气、调胃气、固肾气等几个方面。

3.1.2 求元气之本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指秉受于先天“基因”的本原之气,发自于父母,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其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的盛衰决定人与生俱来的体质强健与否,关乎着生命力的长久与强弱。禀赋虚弱者,元气必然不足,体质较差,抗力低下,易受外邪侵袭,常年病怏怏;或因病程日久,慢性耗损,伤及元气者,导致病情更加冗长难愈,成为长期慢性病患者;或顷刻罹患急危重病,来势凶猛,摧枯拉朽,直接重创元气,危及生命。对于屡治难愈的长期慢性病患者,扶正固本是长远之计,稳妥之策。治疗中若不分标本,操之过急,只图一时之快,峻药猛投,往往徒伤正气,欲速则不达,而只能久病缓图,养元固本,随着脏腑功能的逐步改善,随着抵抗力、生命力的逐步增强,最终驱逐病邪,获得痊愈。对于急性发作的危重病患者,当命悬一线之际,此时用药的首要任务和目的,是养护元气,在某种意义上讲,养得一分元气便保得一分生机,留得一分元气,便留得一分生命。

3.1.3 求阳气之本中医的“阳气”,有多种涵义。一指各脏器、组织的功能;二指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所需要或产生、散发的能量;又指生殖发育的原动力。阳气不但有卫外、温煦、气化的功能,更是抵抗力、生命力和强壮的标志。长期慢性病患者,气、阴两虚日久,必损及阳,导致阳气不足或虚衰,出现精神萎靡,腰酸、纳呆,溲频、便溏,畏寒肢冷,痰涎壅盛等症状,其诸多症状皆为“标”,阳气虚弱乃为其“本”。治疗,当以补阳、温阳为治本之策。肾阳虚为主者,可以炮附片为君,肉桂、生姜为佐;表阳不足者,可以桂枝为君,炮附片、制麻黄、辽细辛等酌选为佐;中阳虚馁者,可用干姜为君,炮附片、桂枝、吴茱萸等酌选为佐。由于肾为阳气之根,补阳除酌情选用上述补阳药物外,还当注重补肾。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大厦将倾,危在旦夕之时,在补元固本的同时,必须注意养护阳气,只有阳气充盛,才能增强气化功能,维持各脏腑及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转,才能激活细胞活力,强化生命力,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延长生存之目的。此时最好的方药莫过于“参附汤”,称其为急用救命汤不为过也。

3.1.4 求胃气之本胃者,“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饮食物的受纳腐熟。这里所谓“胃气”,实则也包括了“脾气”,包括了对水谷精微的吸收、运化、输布等整个消化功能。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关系到人体对营养需求的供应,故称其为“后天之本”。若胃气虚弱,纳化失常,气血化源不足,人体营养亏乏,要么出现乏力、气短、神疲、肢软、头昏、健忘等一排虚劳症状;要么抵抗力低下,经常感冒;要么经常腹胀、便溏等。凡此病症,其治疗,毫无疑问皆应“健脾养(和)胃”,乃求本之治也。对于长期卧床的慢性病患,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脾虚胃弱的病机存在,治疗时,不管有多少症状或兼证,都要抓住“健脾养胃”这个根本,只有脾胃强健,化源充沛,气血才能充盈,其他各脏腑营养充足,才能发挥正常功能,免疫力、抵抗力才能增强,疾病才能加速痊愈。这方面,先贤“补土派”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3.1.5 求肾气之本肾藏精,寓元阴、元阳。其“精气”(元阴),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之本,对机体各脏腑及各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其肾阳,对机体各脏腑、器官起着推动、温煦的作用。肾阴和肾阳,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决定和维护着全身各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即可出现肾阴虚或肾阳虚的诸多症候。另外,由于肾主生殖发育,主水、主纳气,司前后阴,肾为“胃关”等多种功能,故许多疾病的形成都与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许多疾病,尤其是虚劳性疾病的治疗中,必须立足于肾,以求本论治。由于肾阴、肾阳是生命之源,强壮之基,所以二者是否充盈、充盛,是否平衡协调,不仅关系到体质的强弱,而且关系到患病后能否有足够的免疫力、耐受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患病后能否尽快康复和预后,因此,任何疾病,特别是某些急危重症,在治疗中,或以“肾”为本进行论治,或时刻顾及到肾,根据病情,有的需贯穿始终,有的需间断或适时进行。运用标本辨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因篇幅所限,对此不予赘述。

4 区分急、慢、重危 应对策略各异

所谓急性病,大多具有发作突然,来势凶猛,痛苦较大等特点,比如,急性胃肠炎引起的突发性呕吐、腹泻;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胁肋绞痛,甚至伴以黄疸、恶心;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腰腹部绞痛,甚至伴以血尿;突发的风火牙痛、三叉神经痛、心绞痛等等。急性病,其病机多属“实证”,应以治标为急。在明确分析其病机的前提下,针对患者主要症状,用药宜准宜狠,药量宜大,药效要猛,截断扭转,以解除其主要痛苦为急。

慢性病,由于病程日久,病机属虚者为多。治以扶正固本为要。慢性病由于耗损日久,体质及脏腑功能受损,绝非朝夕可效,唯从长计议,在针对病机的前提下,用药宜稳宜轻,“细雨润无声”,潜移默化般地慢慢调理,日久见功,此“久病缓图”者是也。不可急功近利,重剂猛投,更不可杂药乱投,朝令夕改。

至于危、重症,当命悬一线,生命垂危之时,一般而言,其治更以扶正固本为首要:要养真元(养得一分元气便留得一分生命),振阳气(振得一分阳气便抢得得一分生命),补心气(补得一分心气便延得一分生命),固肾气(固得一分肾气便强化一分生命),护胃气(护得一分胃气便养得一分生命),凡此诸方面,或以一个方面为主,兼顾其他,或统管全局,同时并进, 具体到临床实际,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5 验案例举

古某,男,68岁,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居民,2012年8月2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出现咳嗽并胸痛,被确诊为巨大型、晚期肺癌并纵膈淋巴转移。该院认为“手术治疗已无可能,化疗亦无多大意义,生命预期难于超过6个月”,建议中医调理。余应邀请,乘机前往广州对其进行会诊。刻诊:咳嗽阵作,咳吐黏痰,色黄、白相间,时夹带血丝,伴胸部闷痛;乏力、神疲;纳呆、腹胀,大便秘结。检查:精神萎靡,面色萎黄;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黄厚略腻;脉沉无力 。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其虚责之正气不足,脾肺两虚。其实责之痰湿、热毒诸邪内蕴,与瘀血胶结,阻于肺部;饮邪潴留,蓄于胸而碍于肺,致肺失宣肃,血络受损,胸气痹阻,气机宣降失常,则诸证作矣。治宜补元气,健脾气,益肺气,扶正以固本;化痰活瘀,清肺宣肺,升清降浊,调和胃气,凉血止血,利湿逐饮,软坚散结,抗癌消瘤,针对诸多标证。处方:炙黄芪25 g,西洋参12 g,陈皮、焦三仙、浙贝母各13 g,胆南星、蜂房、姜半夏、砂仁(后下)、杏仁、桔梗、葶苈子各9 g,云茯苓、猪苓、车前子(单包)各30 g,白术、炒薏苡仁、百合、炙款冬花、生牡蛎(先煎)各15 g, 羚羊角粉(冲服)、三七粉(冲服)各3 g,半枝莲10 g,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各20 g,红枣7枚。每日1剂,水煎服。

2012年10月16日诊:上方为宗, 加减出入连服50余剂,其女儿来电代诉:精神转佳,咳嗽、咯血均明显好转,饮食大增,大便转调,患者已由广东返回重庆老家,饮食尚可,能自主活动,现主要痛苦为胸部闷痛,呈持续性,每咳嗽时刺痛难忍。要求加工成细微粉剂,继续坚持中药治疗。遂调方如下:①内服方药:炙黄芪、猪苓、鳖甲、车前子各200 g,西洋参、玄参、百合、白术、炒薏苡仁各100 g,陈皮、清半夏、桔梗、胆南星、蜂房、葶苈子各80 g,延胡索、炙款冬花、杏仁、紫苏子各120 g,羚羊角、田三七、蒲黄、五灵脂各50 g,砂仁、半枝莲、焦三仙各70 g,浙贝母、生牡蛎、白芍、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各150 g。以上诸药混合一起超微粉碎加工成极细末,每天15 g,一次性加入盛有300 ml凉水的小奶锅或电热杯中,充分搅匀,煮沸10~15 min,置温,每日分2次(上、下午各1次)饮服,3个月为一疗程。②外用方药(乔氏外用止痛酊):生南星、阿魏、辽细辛、生川乌、生半夏各15 g,白芷、乳香、没药、延胡索各25 g,蟾酥、血竭各10 g,冰片0.5 g。以上共为细末,加入500 ml的高度白酒中,密封浸泡1周后启封可用,每次用药棉蘸取药液适量,涂抹于疼痛部位的表皮之上,只可外用,严禁内服。用上方、上法(期间若病情临时出现特别变化,如感冒发烧、严重腹泻、咳血加重等情况,则随时拟定内服药方,及时对症处理)连续治疗6个多疗程,至2015年12月,患者健在,生活能自理,可四处活动。

6 结语

乔振纲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集中体现在“精于标本辨证,治病必求其本”。标本辨证,站在辨证思维认识论的制高点,高屋建瓴,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起着统揽全局,贯穿全程,立足根本,直切病机的关键作用;关系到能否准确地把握病情,能否正确地制定治疗原则和正确运用治法、方药,对疗效起决定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脏腑病机疾病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