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络脉学说”探讨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

2021-03-27郝晓凤谢立科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络病络脉通络

孙 梅 郝晓凤 谢立科 金 琪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底病眼外科,北京 100040

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由Sarraf 等[1]于2013 年首次报道,它是由视网膜中层和深层毛细血管缺血引起的一类少见疾病[2],往往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单眼或双眼的眼前暗影,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眼底彩照表现为黄斑区片状浅灰白色病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可见黄斑旁内核层(INL)强反射带,病变后期常为OCT 下INL 的变薄和外丛状层的升高[3]。此病眼底病变隐匿,患者首诊时常被误诊或漏诊,随着时间的推移,PAMM 会留下永久的INL 萎缩和旁中心暗点[4],给患者造成困扰。现代中医对PAMM 还没有明确的病名,“暴盲”是指患眼外观端好,猝然一眼或两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的严重内障眼病。PAMM 常伴随或继发于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等归于“暴盲”范畴的疾病。结合此病急性发病、眼前暗影、视力下降等临床特点,笔者认为此病也可归于“暴盲”范畴。络脉与目有着密切的关系,眼底血管细微,当属络脉,本病是由视网膜中层、深层毛细血管引起的病变,符合中医络病理论。故笔者从络脉学说对PAMM 进行探讨,以期能为PAMM 的治疗开拓思路。

1 络脉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的概念,《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解释了络脉的概念。《素问·调经论篇》云“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经脉”,初步奠定了络脉的生理基础。后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络病学说,展示了“初病在气,久病血伤入络”的证治思路,并创立了大黄蛰虫丸、下瘀血汤、抵当汤等方治疗络病;清朝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揭示一般疾病由气及血演变之规律总以络脉阻滞为特点,开创化瘀、化痰、理气、补虚等法以达通络之效[5-6];著名医家如吴鞠通、喻嘉言、唐容川等也均是络脉理论的拥护者。现代医家对于络脉学继承发展,张伯礼提出“久病入络”可能是微循环障碍的病理实质[7];王永炎[8]提出络病的概念,并对比研究络病与病络;吴以岭[9]提出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并运用通络法治疗心血管疾病且取得良好疗效。这说明络脉学说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2 络脉与目的关系

2.1 络脉与目的生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明确说明络脉与目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目中络脉纤细,当属孙络。《类经·四卷·藏象类》云“血脉在中,气络在外”,明确指出了络脉有气络、血络之分,目中脉络当为血络,但气络与血络相伴而行,共同运行气血,故气络与血络对目的作用举足轻重。叶天士认为络脉有阴阳之分,“阴络即脏腑囊下之络”,“阳络即是浅表的皮下之络”,唐容川[10]在《血证论》中将阴络、阳络进一步明确为“阴络者,谓躯壳之内,脏腑、油膜之脉络……阳络者,谓躯壳之外,肌肉、皮肤之脉络”,视网膜血管位于眼底,目之深处,故为阴络。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互渗津血的功能,目得血而视,目络主布散和渗灌气血,目络的正常运行确保目神光通畅无阻。

2.2 络脉与目的病理

络脉的病理状态即为络病。《证治准绳》谓:“(目)内有大络六……中络八……外有旁支细络未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曰:“外邪乘虚而入,入项属太阳,入面属阳明,入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入脑中而为患于目焉。”邪气伤人,由表入里,循经脉而入络脉,而络脉连通脏腑,环流精气来保证目正常功能。所以邪气入络,伤及络脉,进而影响眼的正常生理功能,故成目之络病。络脉中络体愈加细窄,络中气血运行渐趋缓慢,以利于营养物质向脏腑组织渗灌及与代谢废物充分交换,因此邪客络脉,影响络脉气血的输布环流,易致络脉瘀滞[11]。目络为末梢血管,络体结构细小,故目络瘀阻常为眼部病理基础。

3 络病与PAMM

3.1 从络论PAMM 病因病机

3.1.1 正气亏虚是PAMM 的发病基础 《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指出人体正气强弱与发病的关系。研究发现,PAMM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常见于健康青年人[12]。据文献报道,此类患者平时身体状况良好,既往无疾病史,但在发病前一般有大量酗酒、大量饮用咖啡、口服避孕药、他达拉非等经历[13-15]。青年人平素身体健康,骤然因外部因素伤及正气,影响目络,继而发生PAMM。继发性常见于54~65 岁的老年人[16],老年人通常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等视网膜血管疾病。这类人常为气阴两虚体质,或为阴虚燥热体质,或为阴虚阳亢体质,或为阳虚不能化气体质[17]。《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轮》曰:“真精者,乃先后二天元气所化之精汁,……一有所损,目病生矣。”诱因及长期的基础疾病使脏腑阴阳气血虚衰,精血亏损,目中气络血络受损,影响目络渗灌气血的功能,组织失去濡养,则PAMM 发生。此外,正气亏虚,目络自稳和调节功能异常,以上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的诱发因素则皆易感易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目络虚则瘀滞,进而出现目络瘀阻而导致PAMM 发生。

3.1.2 目络瘀阻是PAMM 的发病核心 《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临证指南医案》曰:“络主血,久病血瘀。”以及上文提及的“久病入络”,均指出基础疾病时间长久,病情由浅入深,渐致瘀血内停。目络为末梢血管,经络的终末分支,结构细小,易滞易瘀,尤其在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等目络损伤的疾病基础上,若遇其他诱因,就更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血滞成瘀,易使气滞,瘀血又使津液外渗,聚湿生痰,气滞、瘀血、痰凝三者恶性循环,闭塞目络,长期目络阻塞,目络功能紊乱,病邪入络盘踞难出,缺血组织失于濡养,最终会使缺血组织退行性病变,遗留永久性功能损伤[18]。INL 供氧来源于中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及脉络膜血管,黄斑旁视网膜组织最厚,因此黄斑旁INL 处于供氧末端,易发生缺血缺氧损害[19]。目络长期瘀阻,INL 失于濡养,故病变后期INL 萎缩,乃至留下永久的INL 萎缩和旁中心暗点。

3.2 从络论PAMM 疾病特点

本病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总的基于虚实。虚为脏腑阴阳气血虚衰,精血亏损,实为血瘀、气滞、痰凝,如此虚实致使PAMM 发生络脉瘀阻、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络损神伤的病理变化。由于络脉的生理结构和气血运行特点,当致病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伤及络脉导致络病时,表现出与其结构和气血循行相适应的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11]。PAMM作为络病也不外乎此。此理论与上文多有重复,故在此不多加赘述。

4 从络论治PAMM

4.1 指导治则

“病在血,调之络”,PAMM 是以正气亏虚、目络瘀阻为特征的眼部络病,以“络以通为用”为主要治则,在治疗时根据疾病的虚实,用药应有所偏重。以虚为主者补虚通络,以瘀为主者,活血通络。在采取直接通络的药物如辛味药、虫药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疾病的外因及内因,辅以益气、滋阴、补阳、理气、活血、祛瘀、化痰等药物,以助恢复目之神光。总之,目络深而在里,邪气易入而难出,治疗PAMM 应标本兼治、扶正兼以祛邪,才能及时祛除络病病因,保持络脉通畅以恢复目之正常功能。

4.2 指导用药

4.2.1 辛味通络 叶天士曰“络以辛为泄”“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以及“辛香可入络通血”,故辛味药对于络病的PAMM 尤为适宜[20]。细辛走窜通络,防风辛散走窜全身,两药适用于各种内外障眼病[21]。风药多辛,“高巅之上,唯风可得”[22-23],目易受风邪侵袭,风药易达于目,故临床可多采用薄荷、荆芥、白蒺藜等药物,通络的同时引领他药上达于目,治疗PAMM。

4.2.2 虫药通络 虫类性善走窜,有搜风通络之功。张仲景创立鳖甲煎丸组方,运用虫类药物通络化瘀,叶天士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曰:“方(鳖甲煎丸)中大意,取虫蚁有四,意为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拨沉混气血之邪……以搜剔络中之邪,治经千百,历有明验。”吴鞠通指出:“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PAMM为视网膜中层、深层毛细血管的疾病,病位深较为难解,虫类药能深入隧络,搜邪剔瘀。在治疗PAMM 中可运用水蛭、全蝎、僵蚕、蛴螬、土鳖虫、地龙等虫类药物,以搜风通络,祛瘀生新。

4.2.3 藤药通络 《本草便读》曰“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是因为藤类缠绕蔓延,取象比类,形如络脉。因此对于邪气入络,络脉瘀阻者,可用藤药散结通络。故在治疗PAMM 时可用雷公藤、鸡血藤、海风藤、钩藤等眼科常用藤类药物,以使血脉流畅,经络调达。

4.2.4 络虚通补“大凡络虚,通补最宜”,PAMM 是以正虚络瘀为因的疾病,络病日久,气血不行,目络失养,目光不利,故在治疗时需补虚与通络相结合。益气用黄芪、党参,滋阴用地黄、麦冬,养血除用当归外,还使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络气,如鹿角胶、龟甲胶、阿胶、羊肝等,同时配以通络药物,共奏补虚通络之功,以治疗PAMM。

5 小结

PAMM 病变隐匿,不易确诊,常会延误治疗,且本病目前还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运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和全身使用皮质激素可改善PAMM 症状[24],但无法达到根治的效果。基于络脉的生理特点,从络论治目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谢立科主任就创用“祛积通络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且取得良好疗效[25]。而且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本文以络脉理论为基础对PAMM 进行探讨,阐述其发病机制、疾病特点以及从络论治本病,指导治则和用药,希望能在PAMM的治疗方面发挥中医药特色。但PAMM 是一类少见疾病,国内也少有报道,本文仅为探讨,其证治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络病络脉通络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基于“络病理论”从瘀论治中风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结肠络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