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全副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2021-03-26李纪高刘瑞林杜明瑞

中医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土茯苓痛风性痛风

李纪高,刘瑞林,杜明瑞,周 全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周全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老中医金实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年,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性疾病。

痛风性关节炎[1]是机体自身的一种炎症反应,主要病因为体内的嘌呤代谢异常,引起尿酸生成过多或者尿酸排泄减少,从而引起尿酸盐结晶、沉积。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为0.15%~0.67%[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痛风患者往往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及异常代谢综合征等[2],加重了治疗难度。目前,西医以对症改善症状、降尿酸治疗,但降尿酸的西药副作用大,停药后病情易反复。周全副教授从医近30年,临床治疗善于运用分期与分型相结合方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很早就有痛风的记载,历代医家将其归属于“痹证”“历节风”范畴。《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当时风湿类疾病均归属于“痹证”范畴,至后期古人则将痛痹、行痹统称为痛风或白虎历节风[3]。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名历节。”首次明确提出“历节”之病名,并且指出肥胖的人即所谓的“盛人”容易患此病。金元时期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中专门列痛风专篇,并首次提出痛风病名[4],曰:“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现代医家在古人的基础上做出了大量研究,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认识,虽然没有统一,但大多数认为其病因病机是浊毒入络,气血瘀阻,浊瘀互结,痹阻经络,络脉不通[5],病久引起肝、脾、肾脏亏虚。范黎明等[6]认为:痛风的主要病理因素为浊、瘀,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浊瘀痹阻,治法应以泻浊化瘀、调益脾肾为主,运用痛风汤加减,效果明显。伍慧慧等[7]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湿、热、浊、虚,先天脾胃不足,起居失常,高嘌呤饮食,喜食海鲜、啤酒、肉类等味重之品,蕴结脾胃,阻碍脾胃功能运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痰浊内生,积聚于关节经络而致痛风急性发作。痰浊既是贯穿整个疾病过程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湿热内阻脾胃”是疾病急性发作的病机关键。

周全副教授认为:本病急性期以实证为主,发病多为过食膏粱厚味之品,超出了脾肾的正常运化能力,滋生湿热而发病。缓解期以虚实夹杂为主,湿热痹阻经络,病久成痰成瘀,痰瘀既为病理产物,又可为致病因素,引起反复。病久脾肾气虚,功能失司,气化不利,水湿停滞体内加重痰瘀,病情缠绵难愈。治疗上急性期应以清利湿热为主,缓解期应根据病情,痰瘀明显应以涤痰化瘀为主,脾肾亏虚明显应以健脾益肾为主。

2 分期、分型治疗相结合

2.1 急性发作期

湿热阻络证。症见:下肢关节红肿热痛,尤以第一跖趾关节为主,疼痛剧烈难忍,活动受限,夜间可加重,可伴有低热,大便黏腻或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病因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络。治宜清利湿热,通络止痛。给予宣痹汤加减,药物组成:滑石15 g,连翘10 g,生薏苡仁30 g,清半夏10 g,栀子10 g,防己15 g,蚕沙10 g,山慈菇15 g,土茯苓30 g,萆薢30 g,川芎15 g,延胡索15 g。加减:若热象明显,大便秘结,可加石膏、酒大黄清热通便;若疼痛剧烈,可加用枳壳、青皮行气止痛,白芍缓解疼痛;若关节红肿明显,可加生地黄、忍冬藤以清热通络止痛。

2.2 间歇期

2.2.1 痰瘀痹阻证

症见:关节肿痛反复发作,发作关节局部肿胀伴屈伸不利,疼痛程度较急性期弱,可伴有痛风石,大便正常或黏腻,小便正常,舌质暗紫,脉滑。病机为痰瘀痹阻经络。治宜涤痰化瘀,行气止痛。给予双合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白芍12 g,川芎15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茯苓30 g,白术15 g,鸡内金15 g,金钱草15 g,土茯苓30 g,萆薢30 g,甘草片10 g。加减:疼痛明显者,加枳壳行气止痛、三七活血止痛;肿胀明显者,加贝母、制南星化痰散结;局部关节发热者,加生地黄、知母凉血止痛。

2.2.2 脾肾两虚证

症见:关节肿胀畸形伴屈伸不利,疼痛偶有发作,腰膝酸软,关节局部发凉,遇寒疼痛症状加重,饮食欠佳,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病机为脾肾两虚,气化失常。治宜健脾益肾。给予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物组成:制附子9 g,熟地黄10 g,桂枝10 g,泽泻10 g,炒山药30 g,牡丹皮12 g,茯苓30 g,党参、炒白术各15 g,土茯苓30 g,山慈菇15 g,甘草片10 g。加减:腰酸明显者,加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疼痛者,加土鳖虫、鬼箭羽、三七止痛;畏寒者,加细辛、花椒、干姜以温阳散寒止痛;肿胀明显者,加贝母、陈皮化痰散结。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63岁,2018年4月15日初诊。主诉:双踝关节红肿热痛间作15年,加重5 d。患者平日应酬多,喜饮酒,双踝关节反复肿痛。此次因进食海鲜、啤酒后双踝关节肿痛发作。症见:患者体型偏胖,双踝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触,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苔黄厚腻,舌质红,脉大而滑数。红细胞沉降率检查示:53 mm/h。双源CT检查可见双踝关节大量痛风石。患者体型偏胖,容易滋生湿热,平日又喜膏粱厚味,饮酒多,脾胃受损,滋生湿热,湿热驻留筋骨关节,痹阻不通,发为痛风。西医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证属湿热阻络证。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处方:滑石15 g,生薏苡仁30 g,连翘10 g,清半夏10 g,栀子10 g,防己15 g,山慈菇15 g,土茯苓30 g,萆薢30 g,川芎15 g,延胡索15 g,枳壳15 g,白芍15 g。7 剂,每日1剂,水煎400 mL,早晚饭后30 min温服。7月27日二诊:双踝关节肿胀减轻,仍有疼痛感,局部发热较前减轻,苔腻较前减轻,脉仍滑数。处方:滑石15 g,生薏苡仁30 g,连翘10 g,清半夏10 g,栀子10 g,防己15 g,山慈菇15 g,土茯苓30 g,萆薢30 g,川芎15 g,延胡索15 g,枳壳15 g,知母10 g。14剂。8月10日三诊:双踝关节已无肿痛感,守方继服14剂,并嘱其低嘌呤饮食,规律作息。后回访,近1年未再发作。

4 小 结

痛风是一种慢性病,迁延难愈,病久可引起痛风性肾病、心脑血管疾病,加重病情及治疗难度,因此需要及时、规范治疗。

山慈菇具有散结消痈、清热解毒的功效,《本草纲目》谓其“主疔肿,攻毒破皮……”近年来,关于山慈菇治疗痛风的研究较多,山慈菇中所含的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可在几个小时内缓解关节红肿热痛症状[8]。《本草正义》曰:“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郭淑云等[9]研究发现,土茯苓水提物可降低高尿酸血症模型鼠血清尿酸水平,并且可以抑制血清XOD的活性,认为其水提物可通过抑制XOD活性、减少嘌呤分解代谢,从而减少尿酸生成,降低血尿酸水平。周全教授在痛风治疗中把山慈菇、土茯苓作为对药,不同分期及不同证型均可使用。滑石、连翘、栀子清热凉血,缓解关节红肿热痛症状;清半夏、萆薢、防己合用以利湿化浊;川芎、延胡索、枳壳、白芍行气活血,缓急止痛;生薏苡仁健脾利湿,兼化痰浊。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萆薢所含的甾体皂苷类成分在降尿酸、肾脏保护、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方面疗效显著[10]。医患作为一个共同体,医生在开具处方时要做好对患者的教育工作,生活中要注意低嘌呤饮食、适度体育锻炼、多饮水加快尿酸排泄,以免加重病情。对于肥胖患者,要注意减轻体质量,方能根治。

猜你喜欢

土茯苓痛风性痛风
痛风的治疗
土茯苓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方草寻源——土茯苓
土茯苓叶和种子的抗氧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