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学关系探析

2021-03-26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学导师

(桂林医学院 研究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人际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导师制”培养体制下的导学关系;从本质上讲,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指在特定教育情境中,具有不同角色和期望的导师和研究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表现在双方学术学业交流、情感交流以及日常生活交流等方面;[1]从新形势来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开展导学思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谐导学关系促进导学思政的深入开展。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力军,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而“医教协同”背景下,在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在规培基地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规培生,双重身份面对的既有学业和学术指导上的导师,也有规培实践指导中的带教老师,多重导学关系的和谐处理,不仅关系到双方的身心健康,更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学关系现状

1.问卷调查研究生层面。通过编制研究生导学关系满意度问卷,就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师生关系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显示:一是关于与导师关系的满意度情况,总体上是满意的:其中满意占28%、较满意占37%;但是不满意占6%和不太满意的占10%,导学关系和谐情况需要引起思考。二是关于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方式,呈现出多媒体时代显著的特点,50%的研究生选择QQ、微信方式沟通,面对面交流占28%,电话、短信沟通占17%,电子邮件沟通占5%。选择新媒体有沟通便捷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由于导师很忙,尽管临床专硕学生在临床科室轮转,但面对面沟通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三是关于影响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主要因素方面,学习学术指导情况占55.9%、导师道德品质及为人处事方面占50.1%、研究生学习态度占43.1%,其他占11.4%。由此可以看出有三个显著的因素即导师的学术指导、导师的道德品质以及研究生个人的学习态度。

2.访谈导师层面。通过访谈,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导师视角,了解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学关系状况,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总体满意度为79.5%,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双重任务下的角色冲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医疗制度的变革,研究生导师处于患者、学生等诸多交织的关系网络之中。多元性市场主体对导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当导师无法同时满足不同的角色期待、不能同时履行角色行为时,就会引发角色冲突。[2]绝大多数导师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支持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轮转培训,但是一部分导师对指导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性不高。媒体中也屡见报道: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僵化,导师认为学生科研能力差,不想继续指导;或者是学生抱怨导师对待自己不公、指导不到位,研究生因此产生心理问题而终止学业或者轻生的情况不少。主要在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培轮转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经常跟随导师从事科研实验而言,科研与实践不能兼顾,导师不想或不愿意带临床专业型研究生。亦或有时导师因为自己临床科研项目的需要,不愿意让学生去其他临床科室轮转,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轮转科室和导师间的两难之中。

第二,规培实践中的错位比较。临床专硕学生在临床轮转时,各科室都配备带教老师进行具体指导,参加规培实践的除了临床专硕外,还有社会规培生等,带教老师经常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如社会规培生,特别是针对那些之前专心考研的同学,他们在本科实习阶段专心考研而放弃实习,其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如当年本科毕业的社会规培生,导致科室带教老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看法,甚至冷漠对待,对临床专硕生的期望迥异,自然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态度也是心存抵触。

二、“导学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导学双方需求不匹配。“老师喜欢项目,而不是学生;学生喜欢前程,而不是科学研究”。这一说法生动地描述了研究生学习动机与导师带研究生动机之间的严重不匹配。当今一些导师招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分担科研任务,而不是从学生角度去考虑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导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同学更是“看不顺眼”,认为学生不可教;研究生也是从自我的利益出发,认为导师偏心,或者是对导师的分工不满意,总觉得自己吃亏和付出太多,而没有得到回报。双方需求的不匹配是影响师生关系、引发矛盾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3]

2.资本逻辑下的伦理失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临床诊疗经验丰富的资深医生,导师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学业导师,更是临床医生。对于医生而言,救死扶伤是其天职。他们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不谋私利、不畏风险、不辞辛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把维护患者生命、增进人类健康作为最崇高的职责和义务。[4]但是,目前现代公立医院存在着资本逻辑的侵蚀与医生职业伦理的弱化现象,资本逻辑其实讲的就是利益的最大化,医疗机构的趋利与有效伦理维护机制不全,导学关系对立情况一定程度上与临床科室的利益最大化有关联,导师个人德性的需求与社会功利化的趋势产生了矛盾。[5]导师在引导研究生注重专业学习和临床技能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德性的修养。

3.研究生心理准备不足。一些研究生对于读研的认识过于乐观,准备不足,对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不清楚,以为自己只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获得高学历、找一份好工作,对于读研过程中的科研高压力和临床实践高强度明显把控不足。所以当面对导师给予的课题和规培轮转的压力时,就会凸显问题,自我学习能力弱,对学习和科研的兴趣严重不足,加上沟通能力差,学习主动性差,碰到问题又不敢向老师多请教,或存在心理缺陷,如心理封闭、自卑、脆弱等,这些因素使导师们不愿意去多管,师生关系不畅。

4.外部制度上的缺陷。一是各高校对于导师管理的制度不完善,多半是导师遴选和导师业务培训方面的规章制度,对于导师立德树人和实施研究生职业伦理教育等规定没有落细落实,导学思政没有深入,导师们也没有足够重视,在导学互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失。二是缺乏有效的导师评价和激励制度,导师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好和不好,区别不明显,即使有一些评选优秀导师的制度,其可操作性不强,实施困难,激励措施薄弱。三是导师带生资格匹配机制不完善。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规模在不断增大,这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缺乏的应用型人才是一致的,但是高校双师型导师的比例并不一定合适。在研究生培养的三年时间内,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一般为8~9人,有的甚至超过10 人。多重角色使导师的精力不足,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力不足。[6]

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导学关系优化思考

1.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责任自觉。导学关系的维系是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作为对医生角色的认同与期待;“献身医学”、“竭尽全力”也一直是医生自觉的道德诉求与角色定位。[7]不论导师的何种角色,都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一,提高导师职业伦理责任。从职业伦理视角来考量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学术科研关系,也不是普通临床带教上的师徒关系,而是从双方的需求和实际出发,是一种职业伦理道德素养的责任传承和自律教育,提倡导师的言传身教,用尊重欣赏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对方,致力于学术自觉和伦理精神培育。在实际工作中,导学关系处理不畅的关键是紧紧盯住导学关系中的问题不放,纠结导学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导师经常被看作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被认为是处于同化甚至改造的客体地位,导师与学生双方被置于对立面,研究生导学关系具有对立性,很难找到二者中的平衡。[8]责任意识也是一种自觉意识,因此,导师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对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严谨性及其立德树人使命要有正确的认识。导师要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伦理示范,用学术自觉和学术道德引领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并在临床实践中将良好的伦理认知转化为自觉的职业行为,共同建立更加和谐的“导学关系”。[9]

第二,强化导师职业伦理约束。在资本逻辑的利益驱使下,导师要加强对自己的职业伦理约束,促进医学伦理素养的提升和再教育。在利益驱动的现实困境中,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和维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让医学伦理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心灵。在医疗实践中落实人本、尊重、自律、公正的原则,培养医务人员在伦理两难困境下的抉择能力,能够尊重价值观的差异、恰当应对利益冲突,既能保持医学职业的专业性,又能发挥其社会性,这对改善导学关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重塑和谐导学关系的心理契约。建立和谐导学关系,首要条件是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双方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建立起良好健康的关系。目前,高校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索。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是研究生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和被动干预。这种从问题视角考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被动消极的,如果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开展工作,就会很容易忽略研究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陷入导学关系纠结的“死胡同”,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和学习。

第一,调整导学双方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是一个不断重建的过程。由于双方期望水平的偏差,它将会不断变化,并将通过调整期望水平进行重建。一方面,导师要分析研究生的具体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和期望,考虑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经济收入和专业知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适时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提出合适的要求,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研究生在科研和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和新领域,明确自己在这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学业进程调整期望值。在导学过程中,导师和学生二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都要积极调整各自的期望水平,减少认知偏差,获得相对真实的角色认知,从而达到期望水平的动态一致,降低心理契约破裂程度,促进和谐导学关系的建立和发展。[10]

第二,遵守文化认同的心理契约。知识的教育和引导,只有彼此内心的认同和认可,才可以产生实效。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差异、价值观迥异,理解对方观念意图的偏差,都是导致双方心理契约失衡、关系异化的重要因素[11]。因此,要优化导学关系,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刻苦钻研精神和诚信教育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贪图虚名、不好大喜功,防止功利主义的不正之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并且,导师要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学业观,不要大包大揽,也不应该放任自流,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职责,引导学生探求学术创新,用自己的言行和实践展示个人魅力和学术风格,恪守道德规范。同时要及时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在导学互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师根据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引导学生设定长期目标,开阔视野,追求上进。对于研究生来说,在漫长的学习之路上,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尊重导师,尽一切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杜绝拜金主义,避免随波逐流。通过对师生心理契约的内隐和非正式的共同期望和要求,文化渗透可以促进导学关系主体价值的匹配,从而实现双方的价值认同,促进双方共同遵守契约。

3.完善和谐导学关系的体制机制。第一,构建和谐导学关系的双向互动机制。导学关系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导学关系是否和谐,需要双方的匹配和互动。为此,一是要建立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导师和研究生加强民主沟通,深化双向互动,促进导学思政的共同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实现师生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互动。二是构建导师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各高校培养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导师评价制度,除校级学术委员会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外,还要完善研究生的评价,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强化质量评价结果的运用,定期进行导师的分类遴选,实行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制度,建立导师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招生计划分配办法,确保招生指标向培养质量高、学术水平突出、师德师风好的导师倾斜,促进导师充分行使自己的培养和育人责任,促进导师自觉、主动、有效地教育和引导研究生,做好立德树人工作。[12]

第二,构建导生维权和申诉机制。研究生管理部门要从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角度,开辟导师与研究生交流互动渠道,搭建有效的平台载体,建立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协同机制。如辅导员应及时、主动与导师沟通,积极联系临床带教科室、学科实验室或课题组,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搭建桥梁,以便准确了解导师和研究生学科组的动态,及时补位,调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和谐问题。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导学主体,二者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导师、研究生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都要转变视角、转变观念、积极思考、主动应对,为和谐导学关系构建提供保障条件和措施,为导学思政的顺利推进提供基石,为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学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V eraW an g
导师榜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