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阈下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1-03-25宋晓璐

关键词:亳州文化

王 林 宋晓璐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 亳州 2368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1]中华民族的复兴已提上日程,而文化复兴是国家、民族复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当今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各地都有着丰富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资源,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传承地方区域文化,发挥文化引领和服务职能,既是时代潮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努力探索提升自身文化建设水平、走可持续特色化发展的方向。

一、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1. 文化引领意识不强

不少地方高校,尤其很多新建高校过分强调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过度关注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就业情况,从而导致忽视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2]同时鉴于市场竞争,追求门类齐全、综合发展;为了扩大影响力、增加财政收入,盲目扩招生源、扩大校区,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人才培养标准和内涵建设没有落实到位。忽视了对学校文化底蕴的累积和文化气质的培育。[3]这种办学模式导致办学理念模糊、文化精神匮乏,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联系不够紧密,存在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评估不到位,关注程度不足的问题。有的院校即使建立了相关的文化研究机构或师资团队,也仅是流于形式,没有长远规划、指导不力,体制机制不健全,研究、挖掘的深度不够,很难形成区域辐射、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

2. 文化服务能力不足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启动的时间不长,且不健全。[4]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研究团队组建较晚,专业性人才不足,加上研究能力有限,缺乏与整个学术界的沟通与对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不明显。地方高校在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和传承、创新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方面,尤其在传承人的培养上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大,社会捐赠很少,因此,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工作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部分地方高校建校时间不长,起点低、基础弱,文化积淀不够,有的是多所学校合并而成,中职合并成高职,高职合并成学院。在强调升格的同时,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导致历史文化底蕴不深,传承地方文化的方式、方法陈旧,宣传效果不够明显。日常教育教学中也缺乏对传统文化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融合度不高。

3. 师生认同度不高

随着当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学生更倾向于网络文化、非主流文化,很少主动学习地方历史文化,加上应试教育和就业的压力,大学生们意识不到传统文化素养对自身职业和事业的重要性,反而更加急功近利,淡化和轻视传统文化经典。文化作为软实力所具有的凝聚力、整合力和影响力难以“发酵”,使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不高。[3]例如,很多学生选修文化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顺利毕业,很少去认真阅读学习传统文化原著;大学的技能技艺型社团比传统书法、文化类社团更受欢迎。实际上,有些高校师资队伍中申报文化传承发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没有文学或文化相关专业背景,对地方文化的熟识程度不高,兴趣不浓,而是迫于职称和科研压力,为便于立项而申报与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相关课题与项目,难免会出现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的现实。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选修课,任课教师常常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的。[5]

二、地方高校参与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高校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地方政策的支持,更是得益于地方区域文化和资源优势,对于地方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理应责无旁贷。

1. 高等学校承担的基本职能

2017年2月,国家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高校肩负的五项重要使命之一。[7]可以看出,高校的基本职责是文化教育,同时担任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必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出能够适应地方文化传播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要自觉承担起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

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目标,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产教融合、协同发展[8]。地方文化对地方区域经济、政治、历史、人文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滋养,应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完成高校履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职能,推动地方文化向外传播发展。

3. 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方高校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办出特色。地方高校应该找准自身定位,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充分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将地方文化引入到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之中,并融入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科学研究当中,积极发挥地方文化隐性育人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借助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发挥文化的示范和服务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和地方区域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三、地方高校实施文化传承的策略——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市。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南北经济要道,拥有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自商成汤王在此建都,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是道家文化(老子、庄子、陈抟均出生于亳州)的发源地。千百年受道家文化的熏陶,承载并延续着道家文明的脉络。亳州享有“中华药都”的美誉,拥有举世闻名的中国中药材交易中心——“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也是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亳州也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和五禽戏健身气功创始人华佗的故乡。正是以道家养生文化为底色、以华佗为精神旗帜、以药材种植为传统、以药市商业为核心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

1. 与地方政府合作共生、协同发展,增强文化引领意识

地方高校发挥文化传承职能与地方政府弘扬地方文化政策是互为共生、相得益彰的。地方高校作为重要文化传承与研究基地,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撑和服务平台。地方政府可以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平台搭建和经费保障方面给予地方高校提供有力支持,便于地方高校顺利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政策上,地方政府可以将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纳入到发展战略规划当中,并制定这方面的激励和奖励制度;资源配置上,地方政府可以调配相关人力、物力和对外交流相关资源,通过论坛、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走进高校,塑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平台搭建上,可以利用自身管理的优势,通过校政合作、产教融合,为地方高校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尤其在成果转化和文化宣传推广上搭建平台、进行引导。最后,地方高校隶属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以划拨充足的相关专项经费,资助地方高校在调查、挖掘、整理和成果推广等地方文化研究工作,激励地方高校为地方文化传播发展和发挥文化引领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多措并举,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1)完善科研机制,搭建文化研究、服务平台

文化研究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书本、文献研究,还要根据地方特色,进行走访调研、挖掘梳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深入了解、亲身体验。高校是地方的最高学府,是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高地,云集众多学者、教授、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必须成立相关研究机构,组建专业的研究学术团队,才能保证一定的研究质量和效果。借助于文化研究团队和组织机构,系统搜集梳理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地方特产、文化非遗等多方面的资料,建设和发展地方文化数据库与资源库,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亳州是华佗五禽戏的发源地,目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已建立华佗五禽戏大师技能工作室和亳州中医药研究所,在学校的学报上设置了独立的华佗中医药文化研究专栏,定期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搭建了五禽戏传承人才保护、培养、技能研修平台,在亳州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2)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文化育人效果

当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日常工作愈发体现大数据和智能化。教育研究工作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新媒体则可以合并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信息传播途径,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发布和传播。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体量更大,互动性能更强。[9]借助新媒体技术个性化突出、受众面广的特点,高校师生利用地域优势和高校自身的文化条件,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制作优质的新媒体素材,向学校和社会传播优质文化。如笔者所在学校的程翔老师,为了方便学生识记中药材,传播中医药文化,自己利用抖音短视频制作了一段中药名贯口视频,收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在校园师生中广泛传播,点赞率极高,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当今互联网智能化时代,新媒体技术和手段日益丰富,只要合理正确加以利用,高校教育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必将事半功倍。

3. 围绕区域资源实施教、学、研活动,增强师生认同感

(1)围绕区域文化资源进行特色专业和校园建设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亳州作为中华药都的特色,从地方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资源的实际出发,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和学科建设,整合资源优势,推进“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开设有中药学、药学、中药制药、药品质量检测、医疗器械维护管理等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和传统产业发展。新建专业设置了中医学、针灸推拿按摩、康复治疗等专业,达到传承、发展和引领地方中医药文化的目的。同时在十四五规划中拟将建设“十大文化传承工程”长廊,并以校史馆为依托打造文化传承基地,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构建互联网传播平台,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文化创作、成果转化,对中医药文化、老庄哲学、华佗医学、建安文化等进行广泛传播,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2)根据区域文化资源举行特色文化活动

2020年5月,国家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0]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借助地方资源优势,挖掘梳理传统文化素材,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教育。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总体发展规划中,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推进文化建设,寻找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契合点,有意识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亳职院每学年开展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周活动,如“中药识别”大赛、“华佗杯”中医药知识大赛、“针灸推拿”大赛活动周和全校特色体育项目“五禽戏”大赛活动周等。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国学经典、二夹弦、剪纸、传统中药炮制、针灸推拿”等技艺传承创新。学校还充分利用亳州地方文化的影响,开设五禽戏、八段锦等地方文化课程,举行“美育·立德树人”主题系列讲座,通过多途径共建使得校园文化精神得以浓缩和凝聚,实现了文化元素与传承载体的有效融合。

猜你喜欢

亳州文化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居· 文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
历史名城亳州与古代军事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