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

2021-03-25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作为行业全新概念之一,其创新主体对象的覆盖范围相对广泛,例如:金融管理、金融业务及金融产品等,尤其是金融产品及金融业务是金融创新理念融入的集中体现。同时,金融创新与其他金融业务相似存在出现一定风险的可能性,而重视金融风险控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能大大提升金融机构的行业竞争力[1]。由此可见,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活动能大幅度增强金融机构的总体服务水平,实现持续优化产品类型的目标,提升其行业竞争优势。即便当下我国多个地区金融机构对于金融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渐渐提升,相继投入大量资源,但是其风险管理问题频频发生,可能对金融机构及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鉴于此,本文针对“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金融创新活动的特点分析

(一)业务多样性。通常,金融业务多样性集中体现于销售业务层面,结合世界范围内金融业务调查数据发现,我国银行中经营着约超过60个国家的证券业务及保险业务。同时,商业银行尝试创建金融集团期间相继设立了保险公司及基金公司,满足其跨区域资金流动的要求[2]。进入20世纪初期以来,约有5家工农银行相继提出设立保险公司的意向及决议,并且开发银行及建设银行逐一创立了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试点部门,例如:以开发银行为例,投入约90亿资金为企业贷款所发行的证券债券;以建设银行为例,投入约30亿元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支持资金,发行证券债券,说明银行紧跟市场发展步伐逐一开拓全新业务。

(二)活动国际化。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当下我国外汇储备高达一万亿美元,并且居民的外币储蓄存款约为16万亿元。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我国经济运行态势相对平稳,倾向于利用巨额外汇储备及居民储蓄存款进行长远投资,极大程度上降低投资活动的风险程度,而以此为背景,以中资银行为典型代表的金融机构逐渐倡导社会大众积极投资于国外知名金融产品[3]。截止于2019年,我国约有8家中资商业银行及5家外资银行取得境外金融产品的办理权限,意味着我国庞大的交易资本逐步融入全球性市场之中,不止极大程度上优化中资银行的业务结构,更有利于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真正意义上做到银行发展与国际间相接轨。

(三)交易电子化。现代化金融行业具有便捷性及时效性等鲜明特点,而相关从业人员立足于行业特点,着力打造兼顾稳定性、安全性及高效性的电子化信息金融服务平台。步入信息化时代以来,银行卡及电子银行等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几乎涵盖我国所有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即社会大众可利用互联网电话或手机查询自身所需的金融信息,甚至可以依靠信息技术完成投资或结算等交易活动。同时,受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出现的影响,得到企业用户及个人用户的青睐及支持,促使其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交易活动之中。此外,银行卡使用人数相对庞大,而大力推行电子化金融服务能有效控制发卡相关成本投入。如下图1所示,为某银行的电子金融交易系统流程图:

图1 银行电子金融交易系统流程图

二、金融创新的现存风险分析

(一)改革深度不足。金融风险类型较多,如下图2所示,为相关数据调查显示的各类金融风险占比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与改革开放前期相比当下我国金融体制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具体执行期间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局限的影响,导致改革过程中产权责区分模糊问题频频发生。例如: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例,其性质普遍处于企业与行政单位间,难以准确表达自身行业定位,无法创设独具个体特色及性质的文化氛围[4]。同时,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处于持续健全完善的状态,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机制健全及改变的表现不够明显,并且部分金融机构完全脱离自身状况及发展方向,忽略其经营管理机制,最终无法形成独立的经济实体,导致所实行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当下金融机构的发展要求。

图2 相关金融风险占比情况

(二)机构关系密切。虽然大力推行金融创新理念存在产生一系列风险的可能性,但是对于金融机构的促进作用相对鲜明,大大强化金融机构间联系密切程度,而一个金融机构产生风险及危机后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其它金融机构造成严重损坏及重度冲击。同时,当下科学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为金融电子行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及发展条件,即将电子科学技术与金融行业相结合,能大大提高金融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及时效性,保证其金融活动的效率,但是上述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各种信息化风险,例如:网络病毒冲击及黑客异常侵袭等。此外,金融电子创新存在产生收益与风险并存新型交易模式及工具的可能性。

(三)权责划分不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仍沿用传统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开展各项运营活动,而具体权责管理期间,难以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操作[5]。例如:以信贷业务为例,是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主体内容,落实信贷业务期间完全忽略经营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或者经营方所获取的经济效益等权责性问题,导致问题无法得到快速解决,不仅可能埋下安全隐患,更严重阻碍金融机构长远发展及有效运转,极大程度上削弱金融市场的外界风险抵御能力。同时,因体制问题所产生的金融风险,极大程度上危害金融市场正常运行,存在引发无序竞争的可能性。

三、金融风险的实践管理措施分析

(一)强化监管力度。为了保证金融市场发展稳定性及有效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金融监管的重视程度,持续扩大金融监管的力度,立足于相关法律法规,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有效协调金融机构间主体职责及工作任务,例如:以商业银行为例,率先明确其机构性质,划分出经营方之间的权责关系,着重强调激发其自主性及主观能动性,尽快与国际标准间相接轨,形成切实可行的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及外界环境中各种不良风险因素的抵抗能力,真正意义上做到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为金融机构赢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二)优化运转机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数量的增多,易出现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使商业银行机构的有序运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有必要对商业银行运转机制进行合理优化,加强各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协作,制定对各商业银行有利的管理方式。与此同时,对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完善,使机构重复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使金融风险的发生得到有效预防控制。

(三)重视内部整顿。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金融机构必须强化其内部改革力度,尽量以内部机构为切入点,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及运行规律,合理设置银行内部结构,不得照搬照套忽略其个体差异性,立足于内部机构运行要求及具体工作量,配置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同时,设置银行内部机构期间,突出其效益性及高效性的特点及原则,挑选高素质且复合型人才,将其视为主体对象,进一步调动其工作热情及参与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银行各项业务。此外,积极引进奖惩机制,针对表现突出且工作能力强的职工则予以相应的表彰及鼓励,例如:精神层面奖励或物质层面奖励等,对于规避金融风险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为了保障金融创新工作有序开展,相关金融机构必须有效控制金融创新风险,例如:采取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其市场竞争优势及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规则,尤其是金融监管机构及商业银行,肩负起向投资者普及必要金融知识的工作职责,灌输各种金融风险防范知识,帮助投资者全面理解金融产品的理财风险及经济收益,以达到规避个体金融危机的目标。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房地产去库存与金融风险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