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探析

2021-03-24杨雨林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时代

杨雨林

〔摘要〕 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重要体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斗争精神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都离不开斗争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蕴含着斗争精神,马克思的革命生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追求都彰显着斗争精神。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永葆斗争勇气、科学研判形势、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 新时代;斗争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1 〕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具备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2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他再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 〔3 〕发扬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多次强调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保持和发扬斗争精神。当前,对斗争精神的研究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学界对斗争精神问题已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形成了许多相应的研究成果,但对发扬斗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研究还相对较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斗争精神相关思想的挖掘深度仍然不够。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学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一、斗争精神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新时代共产党人发扬斗争精神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斗争史,斗争精神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底色。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 〔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理论创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的阶级基础,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支撑,而无论是理论、运动还是制度各个层面的探索,都充分彰显了坚持和发扬斗争精神。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贯穿着斗争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而封建统治阶级仍然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占居着统治地位,虽然马克思主义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是科学和进步的力量,但反动和落后势力并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4 〕9因此,要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目标,使理论真正成为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就需要坚持和弘扬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既要涉及“批判的武器”,又要进行“武器的批判”,既需要在理论层面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作坚决斗争,又需要在现实中与各种反动、落后势力作坚决斗争。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从书斋里走出的学问,它形成和发展的每一步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思辨的唯心主义哲学,坚持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5 〕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来看,坚持斗争、敢于斗争就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开篇就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4 〕399这段话生动描绘了马克思主义在诞生之时所面临的斗争形势。作为一种进步的历史潮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落后、反动的历史势力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必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

不仅在现实中,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面临各种旧势力的围剿,在思想理论层面,也有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机会主义等代表性思想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莱茵报》时期,通过深入了解现实生活,马克思敏锐地意识到“理性的法”和“私人利益”的对立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走上了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道路,在批判把“绝对观念”当作创造一切的神的同时,吸取了其辩证法思想的精髓。进而在《神圣家族》中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进行了一次总清算,拉开了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序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4 〕136,从此,一个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开始孕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系统性概括,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正是通过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坚决、深入、彻底的斗争,马克思主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工人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开始逐步确立了在工人阶级中的领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斗争中得以形成,更是在斗争中得以捍卫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宣言》更是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斗争思想。《宣言》开篇就指出,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时而隐蔽、时而公开的斗争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这种斗争并未消失,而是日益走向简单化的形式,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 〕40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看到了斗争长期存在的客观性,也指出斗争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即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把这种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目标是使阶级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逐渐走向消亡。因此,认识到斗争长期存在的客观性,善于把握斗争的度,将斗争的积极意义充分发挥出来,是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生涯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命题。

(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体现着斗争精神

人类自古以来就充满着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从“理想国”到“大同世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算起,世界社会主义已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沧桑历程。社会主义正是在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公平、不平等、不正义的现象,怀揣着对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探索与向往,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和形成的。因此,从社会主义萌芽开始,就蕴含着对平等、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种种不平等现象的抗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社会主义无论以理论、运动还是制度的形式出现,都面临着来自对立面的不可避免的斗争。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在欧洲开始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合称为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从此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欧洲工人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了阶级基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拥有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和指导思想。在科学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高潮,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起第一个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建立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制造了“五月流血周”,成千上万的公社战士英勇牺牲,公社宣告失败。虽然巴黎公社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充分彰显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实践的伟大斗争精神,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精神力量。

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虽然陷入低谷,第一国际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开始正式从理论走向现实。1889年,随着第二国际成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式诞生,社会主义真正从理想变为了现实。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从欧洲到美洲,从大洋洲到亚洲,世界各国的共产党纷纷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事业迎来了新高潮。总之,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坚持和发扬斗争精神既是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最为鲜明的特征,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彰显着斗争精神

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走过了从思想萌芽到形成理论再到成为现实的过程。从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宣言》发表到俄国十月革命,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夺取政权。从俄国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使命,是解决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问题,以及探索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从苏东剧变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心转移到了东方,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各个方面的优越性。总之,社会主义在发展历程中,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对更美好社会向往的一种探索,走过了从理论到现实、从思想到实践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理论层面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还是在现实中与各种反动势力的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面对的各种内外部挑战,都离不开坚持斗争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国家曾作出一些框架性设想,这些思想中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并未对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设计作出具体安排。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工具,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也不能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为他们逝世几百年后所产生的问题给出现成答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既没有前人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现成模板可供效仿,只有依靠在实践中的探索不断前行。因此,直面困难挑战、坚定信心信念的斗争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

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蕴含着斗争精神

价值追求从根本上反映着一种理论主张是为了谁、依靠谁,是体现一种主义立场属性的根本标识。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学说,其价值追求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性和阶级性、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4 〕411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彻底改变以往革命斗争都是为了少数人、依靠少数人的局面,改变统治阶级总是占人口中少数,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群众却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局面,就需要坚持和发扬斗争精神。

(一)马克思的革命生涯充分体现着斗争精神

关于斗争精神贯穿着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恩格斯曾指出:“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6 〕无论是进行理论研究,还是领导革命实践,马克思都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解放而奋斗。但马克思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共产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虽然他在中学时代就立志要为人类的幸福事业而奋斗,但当时的马克思是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角度出发,还没有在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上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通过参加革命斗争,马克思发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和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局限性,开始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此,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拥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为全人类谋解放、谋幸福的事业开始筑基于科学和现实的基础之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掀开了全新的一页。

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性,这种彻底的革命性正是由它的价值追求所決定的。作为一种旨在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明了资本主义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历史趋势,并对唯心史观、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观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各种机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思不仅在思想领域与各种错误、反动思想进行坚决斗争,更积极参与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纵观马克思的一生,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坚持斗争精神贯穿着其革命生涯的整个进程。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彰显着斗争精神

强调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 〕136,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改变世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性是其第一特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4 〕155只有持续不断的革命实践,才能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而革命化就是要实现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目标。因此,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理论掌握群众,进而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既需要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又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探索符合不同国情的具体道路,这两方面的任务都必然面对各种挑战,需要坚持和发扬斗争精神。

(三)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追求蕴含着斗争精神

有别于以往为了实现少数人利益的各种学说和运动,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学说,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发展、谋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正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崇高价值追求,使得马克思主义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曾把自己的研究称为“人的科学”,他一生的研究都坚持关注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的生存状况给予有力批判,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进行深刻思考和科学阐释,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指明了路径。要改变以往革命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局面,改变以往都是少数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所要面临的斗争形势必然是十分严峻的。马克思主义无论作为一种理论、运动还是制度,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都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宣言》所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 〕422从少数人占居统治地位,到实现绝大多数人成为社会的主人,再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充满了困难、风险和挑战,因此这种崇高价值追求必然蕴含斗争精神。

三、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底色,是共产党人保持旺盛生机与活力的力量之源。新时代共产党人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研判我国所处历史方位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继续坚持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发扬斗争精神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永葆斗争勇气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拥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但努力把握历史机遇的同时,仍然不能忘记风险和挑战的存在。当前,我国发展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充满复杂性,既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又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一方面,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势力抬头,“文明冲突”“新冷战”等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泛起,多边化的国际贸易体系和规则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相继进入决胜阶段,各种突发情况和潜在风险都会带来巨大挑战,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仍然长期存在,这些风险和挑战甚至会威胁到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前途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 〔2 〕因此,面对前行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既要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能力,更要不断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永葆直面风险挑战的斗争勇气。

(二)科学研判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而且越来越复杂。” 〔2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除了要有直面现实挑战的斗争勇气外,还需要以务实和科学的態度分析斗争形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斗争史,中国共产党更是在斗争中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幼稚走向成熟,面对斗争既要有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更要有科学研判斗争形势的务实态度。只有充分把握形势变化发展的特征、规律、趋势,才能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保持战略定力。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扬斗争精神,在严峻的斗争形势和任务面前敢于亮剑,更要增强斗争本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判斗争形势的能力和水平,对发展前景保持高度自信,对发展中的困难也要有充分的认知。

(三)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提出警示,明确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7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缺失了理想信念,共产党人就会在各种风险、考验和诱惑面前得“软骨病”。“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8 〕理论和实践都已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坚定的理想信念都是共产党人前行道路上“安身立命之根本”。虽然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但不能因为理想远大,就认为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本身就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广泛运用,对实现共产主义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充分认识之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就是要以理论上的坚定实现政治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实现政治上的清醒,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宣言》这一充满斗争精神的经典著作时所指出的:“《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 〔9 〕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宣言》是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策略的典范。从《宣言》各个版本的序言中就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关于巴黎公社的启示和对俄国土地所有制的思考,对波兰工业发展和意大利革命形势的关注等,都深刻体现了《宣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斗争策略。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4 〕376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迁,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仍然完全正确的同时,不断强调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这在方法论层面启示我们: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属性,只有不断推进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宣言》所体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斗争策略,对于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时,既要分析矛盾的主次要方面,积极探寻解决矛盾问题的方法,做到张弛有度;更要研究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掌握矛盾发展变化的规律,做到心中有底。应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看到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的同时,也要积极把握其中的历史机遇。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斗争策略,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根据现实情况来认识、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内外形势都明显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更加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为确保顺利实现一系列重大战略目标,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被外部因素所阻断,就必须针对各类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进行伟大斗争。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需要共产党人坚持和发扬斗争精神,这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能够为我们进行伟大斗争提供精神力量和智慧支持。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09-04(01).

〔3〕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3.

〔7〕習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8〕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9〕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是,2019(22):4-11.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时代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