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质疑能力,打造思辨课堂

2021-03-24何庆如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质疑能力小学数学

何庆如

[摘 要]“学贵有疑”,“疑”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可营造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在知识重难点处、在数学操作中、在实践应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质疑能力;思辨课堂;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83-02

“学贵有疑”,“疑”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学会质疑。下文将从多个角度给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

一、构建开放宽松课堂,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淡出数学课堂,教师已经能够主动将“质疑精神”引入数学课堂,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构建开放宽松的数学课堂,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小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产生质疑意识。另外,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挖掘其中的“可取之处”从而打消学生的疑虑,使学生大胆质疑。

【教学实录】“分数的意义”

师: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他们得到了5张饼,这5张饼要平均分给师徒4人,请问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张饼?

生1:我先分其中的4张饼,师徒4人每人1张;然后再分剩下的1张饼,师徒4人每人1/4张,所以每个人可以分1 1/4张(如图1)。

生2:我怎么跟他分得不一样呢?我一张一张地分,先把第一张饼分给师徒4人,再把第二张饼分给师徒4人……直到分完(如图2)。从图上来看,每个人分到了5/20张饼。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尽管生2对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但是他画图的方法是值得表扬的。另外他这种敢于质疑、刨根问底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分饼”的故事情境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学生的质疑奠定了基调。当生2提出自己的疑问后,教师巧妙地把问题重新抛给了学生,使学生在答疑解惑中思辨,从而提升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认知水平。最后,教师能够从生2“错误”的观点中发现其中的“闪光点”,避免了生2由于答错问题而产生的尴尬,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的质疑打下了基础。

二、把握知识重难点,引导学生因“惑”生疑

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困惑。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学生认识上的困惑点,适时引导学生因“惑”生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激发学生质疑:首先,当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处于消极接受的状态时,教师要在知识重难点处激疑,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其次,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质疑。

【教学实录】“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生2:不对。

生1:为什么不对呢?我们在以前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时候,不就是把分子和分子直接相加作为新的分子吗?

生2:现在两个分数的分母不一样。

生1:我还是不太明白。

生3:两个分数的分母不一样,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不一样。分数单位不一样,就不能直接把分母相加作为新分母,把分子相加作为新分子。

师:怎么能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些?

生3:比如,1元和1角的单位是不一样的,不能直接把1元和1角加起来。

师:那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3:可以把这两个分数的分母都转化成相同的数,这样就变成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就能够直接把分子加起来了。

“异分母加减法”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在学生提出质疑后,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把“分数单位”和“人民币单位”进行类比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不同单位的量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三、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因“做”生疑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数学操作是化解学生思维形象性与数学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数学操作既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中的画一画、摆一摆、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问题探究,从而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实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在测量土豆体积的过程中,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操作的时候把水加得太多,放入土豆后水溢出来了,所以我不得不倒出一些水,才成功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生2:水溢出来了,我们还能测量出土豆的体积吗?

生3:我认为水溢出来后也可以测量出土豆的體积。

师:请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3:加入土豆以后,上升的水的体积加上溢出的水的体积不就是土豆的体积吗?

生4:的确是这样。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怎么能够把溢出的水收集起来呢?

生3:可以把这个正方体容器放置于一个更大的容器里,这样溢出的水就会留在大容器里面,把这些水倒入量杯里就可以测量溢出水的体积了。

操作既是解答疑问的过程,也是深化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新的疑问的过程。在测量土豆体积时,一个学生的操作“失误”成为学生质疑的焦点。围绕“水溢出后是否还能测量出土豆的体积”的质疑展开了辩论和分析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辨精神。

四、注重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因“用”生疑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现实生活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又超越了课本而上升为实践问题。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实录】“圆柱的体积”

师:能计算老师用的笔筒的体积吗?

生1:笔筒是个圆柱体,我们可以直接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V=Sh来计算。

生2:它的高很好测量,用直尺就可以测量出来。

师:那它的底面积怎么测量呢?

生3:是呀,要计算底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可是笔筒底面的圆心在哪里呢?没有圆心,直尺怎么能测量出半径呢?

生4:可以用缠绕法和滚动法测量出笔筒底面的周长,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半径,进而计算出底面积。

生5:可以直接测量出直径。把直尺放在底面圆的弧线上,用直尺把底面“扫描”一遍,得到的底面两端最长的距离就是直径,有了直径就能够算出半径,进而计算出底面积了。

生6:我用铅笔沿着笔筒底面在纸上描出一个圆,这个圆与笔筒底面大小是一样的,再把这个圆连续折叠两次,就可以找出这个圆的圆心了,有了圆心,半径就可以测量出来,底面积也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师:虽然我们学会了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更加巧妙的智慧呢!

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已经熟记于心,但是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新疑问能够催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在质疑中探索,在探索中明理,在明理中解决问题、增长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的就是一种敢于质疑的能力和精神。正是“疑”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并在质证释疑中收获真知。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知识重难点处质疑,在数学操作中质疑,在实践应用中质疑,打造思辨课堂,最终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何佳.儿童哲学视野下质疑能力的培养:以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0(Z2).

[2] 范胜香.提升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质疑能力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03).

[3] 朱从明.摭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6(32).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质疑能力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