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罕坝示范性国有林场建设浅析

2021-03-24魏浩玥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塞罕坝

魏浩玥

摘 要:示范性林场是国有林场的发展方向,具有典型的代表作用。该文介绍了塞罕坝示范性林场建设现状,从示范性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3个方面提出了示范性林场建设的对策建议,为国有林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示范性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塞罕坝

中图分类号 S75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4-0073-02

按照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集中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理念先进、文化突出、运转高效的示范林场,在绿色、科技、文化、智慧等方面启发和引导全国国有林场探索符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发展路径,为全国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标杆作用,塞罕坝林场积极探索开展了示范性林场建设。

1 塞罕坝示范性林场建设现状

1.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林区道路、供水供暖、供电通信、医疗卫生、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条件优良、环境优美的办公和生活环境,努力打造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融合的特色森林小镇。目前已完成集中供热锅炉房建设2处、燃气储备站1处、改造和新建公共厕所4处;建设垃圾转运站1处,安置消火栓42个;对小镇沿街40处建筑的屋顶进行加顶、加天窗、加檐,墙身进行刷色、清洗,完成更新改造;完成小镇主街街道绿化美化改造1840m。编制完成塞罕坝机械林场《总体规划》《场部建设规划》《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规划》《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为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力保障。近年来,投资9000多万元修建柏油路、水泥路、砂石路等林区路网840km;投资500余万元对全场通信网络进行光纤改造;投资26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30个营林区、8个望火楼和9个检查站,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

1.2 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 实施林场“安居工程”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总建筑面积近15万m2,基本上解决了职工住房、老人就医、子女上学等民生难题。积极推进标准化营林区建设,目前所有分场、营林区、望火楼、检查站均接通光纤,配备室内卫生间,用上自来水,洗上热水澡,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提升。

1.3 着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加强党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力,把各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推进发展的本领,增强班子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一支团结拼搏,争先创优、干事干净、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切实把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人才吸收到林场建设中。2017年以来,共提拔80后年轻干部1名,提拔重用干部3名,招录大中专毕业生49人。评审中高级以上职称30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32.4%,干部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 示范性林场建设类型

2.1 绿色示范林场 集中精力打造好以森林景观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产业、以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为任务的木材培育产业、以林内空间优势开展种养殖业为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以培育碳汇市场为抓手的森林碳汇产业。

2.2 科技示范林场 切实把国有林场打造成育繁推一体化的良种繁育示范场、营造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的试验示范场、走进森林亲近自然的科普教育示范场。

2.3 文化示范林场 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林场精神,通过自然教育、森林体验等传播生态文化,利用林场内的名胜古迹、古刹古道等自然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4 智慧示范林场 利用智能化手段,建设森林资源物联网监管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职工绩效考核公正、人才评价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网络化手段,建设职工网络培训系统。

2.5 综合示范林场 同时具备绿色、科技、文化、智慧方面的示范意义,为全国国有林场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多举统筹建设起到综合示范和引领作用。

3 示范性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在保障管护等业务用房有效覆盖的同时,扩大经营范围内的路网密度,并做好场部危旧用房改造、信息化、水电配套等相关建设,逐步实现塞罕坝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

3.1 改善林场生产生活条件 以维护林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保护自然环境和森林景观为前提,改善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为基本原则,开展管护用房标准化建设。对林场危旧用房进行更新和改造,完善环卫设施和场区绿化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管护站点网络,为各项工作协调开展提供保障支撑。同时,加大场部、管护站点等各类管护用房的给排水、供电、供暖等基础配套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力度,满足林场基本的建设管理需要,满足林场职工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安全。

3.2 完善林区道路交通系统 在不破坏林木资源的前提下尽量扩大路网密度,提高资源流通效率。道路交通建设首先应考虑森林防火和日常巡护的需要,其次承担部分游客生态游览功能,保证各级道路连接通畅,形成防火道路网络,发挥阻隔和扑救林火等作用。按照道路承担的功能,可分为连通林业局局址、保留居民居住的林场场部及主要林下经济节点的社会公共服务属性道路,以及连通管护站(含分场、工区和已搬迁撤并林场)、护林点的森林防火应急道路等林业专业属性道路。

3.3 加快国有林场信息化建设 依托国家森林资源智慧管理平台,结合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根据生态功能分区与中长期发展方向,逐步构建国有林场信息系统,完善国有林场数据库,实现各级资源管理信息统一化、网络化,进而达到信息采集、处理和决策的智能化,为实施林业和草原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 示范性林场人才队伍建设

紧紧抓住培训、吸引、使用等重要环节,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環境,盘活现有人才,吸引急需、高端、创新人才,调整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才使用效能,凸显高端人才引领作用,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国有林场人才队伍。

4.1 加强人员培训 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全面开展国有林场人员培训。在国家层面,重点对国有林场管理人员开展管理能力培训及异地挂职锻炼;在地方层面,重点对专业技术人员、骨干林业技能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专业技术水平培训。

4.2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依据国有林场的生态区位、面积大小、自然条件及管理职能等要素,科学核定事业编制,合理设定国有林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增加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比例,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落实《关于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国有林场职工绩效考核办法》,按照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制定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具体措施,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国有林场发展活力。

4.3 合理有序引进社会化服务 国有林场公益林日常管护、森林公园经营、森林科普基地经营等引入市场机制,解决林场在人力资源、专业技能、管理水平方面的不足。主要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为保持可持续发展,在确保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森林管护,提高国有林场的社会认可度。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建设塞罕坝
献给塞罕坝的青春记忆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