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动漫电影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解构

2021-03-24王怡飞

新闻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解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

【内容提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理念的指引下,近年来中国的动漫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创作了一批以《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为代表的动漫作品,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和观众认可度。而在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核中,有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踪迹。因此,可以看出非遗与动漫的融合是动漫创作的重要源泉,更是非遺传承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漫  解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民族文化生态有着重要意义。在2019成都非遗节——非遗动漫化探索与应用论坛中,非遗动漫化保护与传承又一次被提出并讨论,与会专家认为非遗与动漫的深度融合,是非遗在当下文化语境下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延续非遗文化生命的重要方式。

非遗动漫化传承道路上的重要原则,是从动漫的艺术特征出发,用动漫艺术的创作手法进行文化解读与建构,主要任务是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建构动漫作品的文化内核。进行动漫创作时需要从民间传说、传统知识、传统戏曲、手工技艺、民俗活动以及仪式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可被吸纳的文化元素进行符号化与内涵化演绎创作,使其服务于动漫创作中的剧本、场景和角色等艺术符号的需求,从而形成作品的文化内核。纵观近年来国产动漫电影,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再到2019年给观众惊喜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国产动漫电影在创作中将非遗的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以及时代教育意义等内涵进行了动漫化解码与编码,形成非遗与动漫的文化共生体,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文化土壤里孕育新的生命。

一、剧情与主题:民间传说故事的动漫化再创作

近年来,随着国内动漫艺术发展和技术的成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我国的动漫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上映了一批以民族文化为题材的动漫作品。2015年《大圣归来》的上映点燃了民众对国漫的信心,其故事原本就是家喻户晓的非遗文学《西游记》。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是国家第三批非遗项目《庄子传说》与非遗文学《山海经》的汇集之作。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如赤松子、祝融和后土等来自中国古代神话,而剧情中的多个桥段如“海棠树弥补天空中的裂缝”“海水从天上倾泻”等都能在民间传说中找到踪迹。正是这些元素的集合,建构了影片的文化内核,使得影片耐人寻味。

2019年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惊艳国人,其创作特征与前度已经取得观众认可的《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等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一脉相承。《哪吒之魔童降世》依旧尝试从非遗民间文学中寻找题材,澳门的哪吒信俗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哪吒闹海》与《水淹陈塘关》也早已是国人所熟知的神话传说,并且有着动漫前作。当下就此类题材进行动漫创作,其难点在于时代化的演绎,即如何融入时代特征和文化语境,并符合受众的审美趣味性。为此《哪吒之魔童降世》进行了颠覆性的神话改编,民间传说的故事原本作为影片剧情的大背景,而其中的人物、情节和场景进行了几乎完全地再创作,注入了新时代的价值观和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

从剧情结构思考,在故事原本《哪吒闹海》中,反抗是中心主题,哪吒在封建思想和制度下,反抗龙王所代表的封建制度以及父亲李靖为代表的封建父子关系。在打死敖丙,闯下祸端之后,哪吒用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救赎和成长。虽然故事本身有着很强的冲击效果,但这样的成长方式却显得过于惨烈,与当下所提倡的家庭伦理关系是不相符的。并且这样的成长路径因为外因太多而显得被动,观众没有看到哪吒自我救赎的一面。

改编后的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讲述了一个自我寻找与救赎的故事,世间的种种际遇让哪吒从迷茫到唤醒,再到自我发现与救赎。哪吒依然在逆境中成长,但是具有了自身的内向驱动力,反封建的主题被弱化,自我发现和救赎成为了新的主题。哪吒开始作为一个成熟的个体进行对命运的抗争和选择,明辨善恶,分清是非。为了防止自己成魔伤人,会自行套上乾坤圈;为了保护父母,保护陈塘关的百姓,会舍身赴死。这都与时代所提倡的自我奋斗和家国情怀相契合。另一个重要的改变在于灵珠与魔丸的身份设定,在民间传说原本中,哪吒本是灵珠转世,而影片中却把魔丸的身份给了哪吒,灵珠的身份赋予了敖丙。这就使得哪吒的出生带有原罪,而敖丙的原生却是正义的化身,随后的剧情中正义和邪恶在哪吒与敖丙的身上共存,哪吒虽是魔丸出身,但会在危难时刻舍生赴死,保护父母和百姓。敖丙虽是灵珠化身,但也会为了龙族的利益危害一方。这就符合中国文化中的辩证哲学:正义与邪恶没有绝对性。综上,影片的遵循和创新是共生的,我们能看到操着四川话的太乙真人,严父李靖的慈爱,殷夫人的母爱以及父子、师徒等众多伦理关系被重新定义,但影片依然保留着非遗民间传说的故事脉络和逻辑。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被观众的高度认可我们可以看出,民间神话传说自身的文化思想、丰满的故事情节和鲜明人物形象以及口口流传、历次改编的流传广度,为动漫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故事原本和文化内核。而颠覆性的改编,将时代价值观念和现代元素的注入使得剧情在大开大合的故事原本中建构了更为开放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背景,符合受众的期待视野。

二、场景:细节中镶嵌非遗文化元素

众所周知,动漫是时空的艺术,动漫角色和场景都是虚拟的形态。在一个虚构的纯想象空间中,展开情节,建立时空概念,表达主题思想。其中,动漫场景是空间概念的阐释,场景是角色塑造和影片剧情展开的空间,具有渲染影片环境气氛,表现动漫角色的心理变化,体现动漫作品的主旨的功能,更关乎动漫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形成。

动漫场景的搭建与真人电影的场景搭建不同:在虚拟的动漫世界里,场景中的自然环境、建筑艺术、室内陈设、色彩选择和光影变化等,每一个细节特征都需要创作者根据影片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进行考虑。回顾我国动漫事业的发展,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创作的一些动漫作品至今扎根于国人心中,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铁扇公主》《小蝌蚪找妈妈》和《葫芦兄弟》中,动漫剧情选取了非遗中的民间传说故事,在影片的场景风格上,融入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如水墨山水画的技法、戏剧脸谱艺术、木偶戏剧艺术以及中国特有的皮影艺术等,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动漫的辉煌时刻——中国学派时代。由此看出,动漫场景的搭建,是动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并创作的机遇,如何在当下观众所喜爱的影片艺术风格中镶嵌文化符号,是关乎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议题,而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就进行了此议题的创作探索。

影片《大鱼海棠》在整体的动漫风格建立和场景搭建的细节中,融入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包括大量非遗元素。首先,动漫自然场景的设计汇集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风光和自然景观,建立了影片第一眼的中国风。例如,我国西南地区所特有的梯田景观出现在椿和湫骑马的途中。而影片主人公成人礼之后第一次变成大鱼遨游人間所出现的镜头则源自我国文化遗产湖南凤凰古镇,展现出人间的万家灯火。

从建筑场景看,影片中主人公的出生地,圆形结构的建筑原型出自福建永定的客家族土楼,土楼的建造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土楼的建筑风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现了闽南客家人的团结一体,互利共生的生存观念。而影片中的土楼也暗示了主人公椿的生活环境。

从室内陈设看,中国传统的对联文化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大鱼海棠》中,对联文化在许多细节处支撑着影片的文化底蕴。比如在影片中,如升楼存放的是去世人类的灵魂,门口的对联是:“是色是空,莲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灭,香台慧镜启三明。”该对联出自北京雍和宫法轮殿,取义于佛家生死轮回的宗教观念,与如升楼的用途正相契合,并且渲染了如升楼诡异的气氛。将中国的对联文化与影片场景细节设计结合起来,不仅起到了渲染场景气氛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联内容又衬托了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及不同场景的风格特征。

此外,从室内陈设的细节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也是有迹可循,貔貅吐出的雕刻核桃,是2008年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椿抽屉里的陶笛形似泰山陶笛,而香囊的形态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接近。影片全长90分钟,在各处细节中都能寻觅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元素,这样的动漫场景细节建构了影片的文化底蕴,也让影片更加耐人寻味,更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三、角色:多元素的文化塑像

角色塑造的要点在于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兼容,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近年来中国动漫作品复兴的锚地。一个国家的美术电影是否趋向于成熟,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其作品中是否包含更多民族的文化元素、艺术趣味和适应本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欣赏习惯。近年来,中国动漫工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努力推动我国动漫事业的发展,融合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出了一批文化特征鲜明的动漫角色。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角色设计利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的脸谱形象,《渔童》动画用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形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动漫角色的塑造提供了底蕴深厚的文学素材和设计技法,从角色的命名、服饰形象、脸谱设计等多个方面服务于动漫角色创作,解决了角色设计中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要求。

先说角色命名,在动漫作品《大鱼海棠》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渗透在每一个创作细节中,前文已述,《大鱼海棠》是国家级第三批非遗项目庄子传说与非遗文学《山海经》的汇集之作,影片中三位主角的设计均来自《庄子》,在“上古有大椿者,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一句中,找到了主角椿的由来,说明了主角的不平凡,与剧情中对寿命的说辞相呼应,也暗示了影片中椿的家族与树木息息相关。湫的名字源于战国《高唐赋》:“湫兮如风,凄兮如雨”,这也表达了湫对于椿的热恋,也是角色命运的写照。另外一个主角鲲的名字在“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一句中也找到了出处,正是取自《庄子·逍遥游》中大鱼的典故。影片中其余配角的命名也各有出处,海底世界里的祝融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赤松子出自《列仙传》“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而在《山海经·西山次三经》中“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明确了帝江的出处。就连一句台词也没有的白色小猫的原型也是来自《山海经·海外东经》中的白泽。以非遗文学为背景的人名设定创造出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也为影片奠定了剧情的神秘气氛。

再谈角色形象,在影片《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面部形象更形似猴子本来的模样:明显的法令纹,杂乱的头发,脸型也比较长,趋近于《西游记》原著毛脸雷公嘴的描述。而根据剧情发展为其量身打造的服饰共有三次表现。在影片开头场景大闹天宫时,衣着铠甲,头戴雉鸡翎,身披红色披风,精神抖擞。这一段也被特意做成了二维效果,一方面是对影片背景的交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前作《大闹天宫》的致敬,是中国人心中经典的孙悟空形象。而冲出五指山之后,孙悟空的形象变为了上身穿着黄色粗布僧袍,下身为蓝色粗布裤子,形象的改变和《西游记》原著中所描述的基本相似,表现了孙悟空的和尚身份和失去法力后的平凡。第三次形象改变是在影片末尾的高潮,解除封印重获法力的孙悟空再一次身披铠甲,头戴雉鸡翎,衣着华丽。这时的铠甲设计则参考了唐代铠甲的设计元素。

《大鱼海棠》在进行角色形象设计时,依照影片的整体风格,着重参考了角色本身的文化背景,在许多细节之处表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使得角色形象充满文化底蕴。影片主人公椿的形象设计选择了红色立领的左衽为其上身服饰,下身则是黑色长裙。左衽这种服饰类型诞生于明末清初之时,与土楼的建设时间相吻合,这样的服饰搭配也是客家人服饰的风格。而其发型设计选择了民国时期流行的“童花头”,还设计了翠玉耳环为配饰,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中国风的坚韧与柔美,更表现了主人公的灵动和脱俗。影片中其他的角色造型也有着独到的设计思路和文化底蕴。主人公椿的爷爷形象出自《山海经》中的后土,有着长长的须发,寓意长寿。负责掌管死去人类灵魂的灵婆则是人身鲤鱼头的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鲤鱼象征着富贵吉祥。而灵婆衣服上太阳图案、腰中的玉带和脚上的朝方靴则是京剧的装扮。除了角色的衣着和面容设计之外,影片中人物长发和服饰的飘带在角色静止的状态下依然是飘动的形态,这种飘动的设计出自民间传说,也是中国水墨画的独特技法。可以说,影片在细节处的设计是独到且有文化底蕴的。

四、非遗动漫化传承的展望

中国的动漫事业有辉煌的中国学派时代,也有过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被国外动漫产品冲击的困境,重塑我国动漫作品的文化内核,创作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动漫产品,是我国动漫人的目标。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文化资源浩若星河,是全球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最多的国度,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民间舞蹈、民俗、民间医药和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手工艺等十大门类。从上个世纪初中国学派享誉海外,亦或当下动漫产业的发展与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都是国产动漫创作的重要源泉。回顾历史,《小蝌蚪找妈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墨工艺的独特演绎;《大闹天宫》中的戏剧化脸谱,年画人物形象,以及各类宗教文化建筑和壁画等皆是从非遗中汲取了营养。近年来,从世纪之初的《宝莲灯》,到2008年上映的《魁拔》,再到《大圣归来》《秦时明月》《大鱼海棠》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的动漫事业在完成文化救赎。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也在逐步融合于动漫作品的创作中,完成它的生命延续。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角度思考,与古代建筑以及博物馆里的文物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生命,是“活的”存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通过登记存档将其变成木乃伊,而是需要不断增强其文化生命力,强化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宽文化演绎空间,使其适应当下的文化语境。从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2019年中国动漫产业产值已接近2000亿元,约占GDP总量的0.2%,相较于较为成熟的日本动漫产业,其产值约占GDP的0.3%。因此估计中国动漫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从目标受众的角度分析,当下我国从事动漫与相关行业以及动漫观众与爱好者的数量已经达到3.5亿人,并且以青少年为主体,这些人群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的潜在受众。可以说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潜在的目标受众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的必要条件,因此,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承与传播路径是当下媒介文化研究的重要话题。

【本文为2018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编号:18JK012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汪开庆,陈玉莲.民族艺术形式对动画角色造型的影響[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03):86-91.

[2]郭笑莹.国产动画片中民族艺术形式的视觉感官创新[J].电影文学,2013(06):34-35.

[3]陈奇佳.梦想与欢笑——动画艺术特征阐释[J].文艺研究,2005(06):101-108+160.

[4]韩文利.国产动画电影中互联网思维的嬗变——以《十万个冷笑话》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J].传媒,2016(12):81-83.

[5]魏三强.中国“大动画”产业的新崛起[J].电影文学,2015(03):70-73.

[6]周星.数字时代的中国大动漫观念与发展问题分析——关于2011年暑期档动画电影市场呈现的认识[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2):73-76.

作者简介:王怡飞,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助教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解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
还原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