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与行为倾向

2021-03-24张韵晗刘海燕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冠疫情大学生

张韵晗 刘海燕

摘要:2020 年初,湖北武汉突发新冠疫情并向全国扩散,为了解大学生群体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认知、志愿服务动机和行为倾向,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 32 个省级行政区的1532 名大学生进行了网络调查,并对自编认知问卷和志愿服务动机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可   分为价值体现、情绪感受和人际交往 3 个维度;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可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动机中的价值体现、情绪感受维度和过去参与、本次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能够显   著预测未来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倾向;年级、居住地和政治面貌会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 机。

关键词:新冠疫情;大学生;志愿动机;志愿行为倾向

一、问题的提出

2020 年春节前后,湖北武汉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阻止疫情蔓延,全国 31 个省市区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疫情初期,武汉面临封城,交通管制,发热   门诊人数骤增,医疗物资严重缺乏,救援物资运输不畅等诸多困难,这一切牵动着每一个国   人的心。湖北以外的省市由于受疫情影响,也出现了防护物资不足,社区和交通道口需要大   量服务人员等問题。

为了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要部署,号召广大青年志愿者行动起  来,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中。2020 年 1 月 26 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出《关于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的工作指引》[1]。在共青团中央的指导下,青年志愿者们出现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上,大大缓解了“抗疫”一线工作者的巨大压力,提高了   本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效率。据统计,截至到 3 月 5 日,共有 137.1 万名志愿者参与到本次抗疫阻击战中[2]。在志愿者队伍中,90 后、00 后的大学生群体冲锋在前,从社区服务到健康筛查,从物资运输到秩序维护,大学生志愿者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型和公民社会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服务的重要社会力量,有效提高了国家应急治理的效益和效率。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人格再造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期。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巨大考验,更是一个发散自身光与热的窗口。因此,探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大学生群体的认知、   志愿服务动机和行为倾向,一方面能够了解大学生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志愿服务精神,挖掘大学生志愿行为的巨大潜力,探讨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相关理论,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促进社会公共事业运行的效率。

二、文献回顾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考虑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个体出于自由意愿奉献时间和精力,为他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帮助的行为[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邓国胜教授认为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四个特征[4]。关于志愿服务动机的研究,国外经历了双因素模型、三因素模型到多因素模型的转变。80 年代, Smith 最先将志愿服务动机分为“利他”、“利己”的双因素模型[5]; Howell 和 Maui 认为物质利益、社会交往和利他是志愿服务的三种动机,并为之后对志愿服务动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6];Cuskelly 与 Harrington 的研究得出志愿服务动机包括:满足他人的需要、社会联系、获认可、协助组织达成目标、个人的充实感、发展技能、获得成就感、提升自身形象和打发时间等[7];Clary 系统地总结前人研究后,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志愿服务动机的六个因素,分别是:价值表达、学习理解、人际交往、职业发展、自我保护、自我增强[8]。

国内对志愿服务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前期多为理论探讨,如董海军等(200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划分为亲和动机、结群动机、荣誉动机、成就动机、利他性动机、提升动机六个维度[9];陶倩(2010)从利他与利己的传统伦理维度出发, 将志愿服务动机分为主观为己、己他兼顾和纯粹利他三个层次[10]。近年来,国民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大大增加,部分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志愿服务动机进行了探讨,如么相姝等(2015)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包括价值表达、学习理解、   社会交往、职业生涯、自我保护与增强 5 个维度[11];邓国胜等(2015)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志愿服务动机分为内生利己、外生利己、内生利他、外生利他 4 个维度[4];卓高生(2014) [12]和蒋巍(2018)[13]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验证了 Clary 的 6 维模型。除上述研究之外,关于大型节事和灾害应急的志愿服务动机也有学者进行了探讨。如李伟(2008)基于大学生志愿者赴汶川地震灾区服务进行研究,从行动的逻辑推断志愿者动机包括六种类型,其中奉献型、   学习型、自我实现型是最主要的三种类型[14];景晓娟(2010)以北京 2008 年奥运会为例,认为志愿者的利他动机包括内源型与外源型[15];龙涛(2011)以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为例,探讨了大型节事中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认为志愿服务动机可以分为学习动机、职业取向、   价值观取向、社会交往、公民责任 [16]。

志愿服务的行为倾向指个体志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志愿服务动机能够引发志愿服务行为倾向,进而激发志愿行为的产生。Omoto 和 Snyder 认为,志愿行为受不同类别的动机的影响,志愿行为对于动机的满足程度越高,志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17]。王天骄的研究得出随着志愿动机的增强,志愿行为倾向的水平将提高;另外,不同类型的志愿动机会对   志愿行为倾向产生不同影响[18]。

最近,刘明畅等人调查了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发现大学生群体对疫情的认知程度高,对相关知识掌握较为全面,并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19]。因此笔者推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可能会影响其参与志愿服   务的动机。

综上所述,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探索,现有研究仍不完善。   在志愿动机方面,目前主要采用实证的方法探索动机结构,研究多集中于一般事件的志愿服务,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志愿动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数量有限,且多为小样本的调查或一般性的总结;Clary 的六维模型虽得到了较多的研究确证,然而关于志愿服务动机的结构仍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在志愿服务行为倾向方面,研究内容不够全面,主要集中于一般事件的志愿行为倾向与其他因素关系的探讨,缺乏对未来志愿服务行为预测的研究,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志愿服务行为倾向更是鲜有研究探讨。

因此,本研究基于新冠疫情的背景,根据前人的研究基础,编制大学生认知问卷、志愿服务动机问卷和行为倾向问卷,通过网络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探索认   知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影响,考察志愿服务动机对行为倾向的预测作用。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问卷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政治面貌、是否参与了疫情志愿服务。第二部分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包括五个易理解的题目(见表 2)。第三部分为志愿服务参与动机问卷,初始问卷根据 Clary 的志愿者功能量表(volunteer functions inventory,VFI)进行设计,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对部分条目进行了修改,并在访谈部分大学生和志愿者后,设   计了包括 22 个条目的志愿服务动机初始问卷。第四部分为志愿服务行为的调查,根据 Carlo 的志愿行为倾向量表设计了对过去参与经历与未来行为倾向的调查[20]。

问卷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均采用了李克特量表(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确定,比  较符合,非常符合),由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填答。

(二) 调查过程与统计分析方法

笔者于 2020 年 3 月开始查询相关文献和资料,设计初始问卷。限于疫情的情况,根据方便取样的原则,拟定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4 月将问卷上传至问卷星平台,向大学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推送问卷调查链接。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共收集到 1532 份反馈的问卷, 经初步统计分析,问卷全部有效。

从问卷星平台上导出数据,使用 SPSS19.0 和 Amos 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其次,对调查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第三,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考察认知与志愿服务动机的关系;第四,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究志愿服务动机对行为倾向的预测;   最后,采用 T 检验和 F 检验考察志愿服务动机的影响因素。

(三) 样本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52.6%是女性,47.4%是男性;年级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研究生五个阶段,大一年级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最大,为 54.2%;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政治面貌为团员,占 83.8%,其余为党员与群众。被调查者涵盖了除香港和西藏之外的 32 个省级行政区,专业包含文科、理科,其中,50.5%的被调查者为理科类学生。在被调查者的居住地中,54.4%的被调查者生活在城市,其余为农村和乡镇。在疫情期间,有 10.6%的被调查者参加了疫情志愿服务,服务的类型包括社区服务、秩序维护、健康筛查、心理疏导、物质运输等,其中参与社区服务人数最多,占 62.96%(见表 1)。

四、结果与分析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自编认知问卷和动机问卷进行信度   和效度分析,检验两个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次,采用相关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新冠疫情认知与志愿服务动机的关系,考察认知对志愿服务动机的影响;第三,采用回归分   析,预测未来参加志愿服务的行为倾向;最后,采用 T 检验和 F 检验考察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对志愿服务动机的影响。

(一) 认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自编认知问卷,包含对于疫情传染性的看法、面对疫情的心态和防控疫情应采取的措施三个维度,共有“我觉得任何人都可能得新冠肺炎”“对于疫情,与其担心,不如坦然面对” “我觉得所有人出门在外都应该戴上口罩”“我觉得政府应该每天公布关于疫情的信息”“我觉得应该采取措施限制人口流动”5 个条目(见表 2)。本研究使用 Cronbachs α值对认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信度分析显示 Cronbachs α系数为 0.81,表明认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

2.效度分析

将对新冠疫情的认知作为潜在变量,认知的 5 个条目作为观察变量,使用 AMOS 软件进行一阶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数为χ2=36.92,df=5,χ2/ df=7.34,GFI=0.99, CFI=0.99,NFI=0.99,RMSEA=0.06,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良好,证明该认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从认知 1 题到认知 5 题的因子負荷分别是 0.40、0.54、0.89、0.92、0.83(见图1)。

(二) 动机问卷结构与信效度分析

1.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选取直接斜交转轴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   对 1532 份样本数据进行 KMO 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得到 KMO 系数为 0.97,Bartlett 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小于 0.05,以上两个指数表明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此结果为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提供了保证。然后,对初始问卷中的 22 个条目进行分析,将特征值大于 1,因子负荷大于 0.75 作为纳入标准。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删除了 4 个条目,保留了 18 个条目, 最终提取出三个因子,可以累计解释 72.08%的变异量(见表 3)。

根据各因子包含项目的含义,将三个动机因子进行命名。第一个因子包含了“了解社会” “获得看待事物的全新视角”“探索不同职业”“同情那些受疫情影响需要帮助的人们”“提高实践经验”等项目,其共同特点为反映的是参与志愿服务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价值,故将之命名为价值体现;第二个因子包括“舒缓恐惧情绪”“舒缓悲观情绪”“舒缓孤单情绪”“舒缓愤怒情绪”等,体现了志愿服务的内在情感驱动力,因此命名为情绪感受;第三个因子包含项目“志愿服务能让我认识我想从事领域的相关人士”“我的朋友参加疫情志愿服务对我会有影响”“亲朋好友鼓励我参加志愿服务”,表现了志愿服务的社交需求,故命名为人际交往。

2.验证性因子分析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模型拟合指数为χ2=1767.71,df=132,χ2/ df=13.39,GFI=0.88,CFI=0.93,NFI=0.93,RMSEA=0.06,表明动机三维模型的拟合度良好,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得到志愿服务动机的三维结构,分别为价值体现、情绪感受和人际交往。查看以往关于志愿者动机的研究,与本研究所得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基于此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取样和调查,与一般的志愿服务和重大节事的志愿服务不同,具有波及范围广、突发性、危险性等特征,由此在志愿服务动机结构上也与以往所得结果不同。在此次疫情志愿服务动机上职业发展、学习理解和自我增强的取向较弱,而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价值、个人的情绪感受以及交往需求上反应更强烈。

谭建光在《青年“勇敢群体”及其特征:以中国青年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研究视  角》一文中论述了青年“勇敢群体”的根本特征是实现价值[21],价值体现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在本次对新冠疫情的调查中表现尤为突出。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是当代大学生从未有过的人生经历,对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必然会产生影响[22]。疫情初期,许多大学生体验到较为强烈的负性情绪,如紧张、恐惧、愤怒、难过、害怕、担心等,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情绪也逐渐趋于   稳定[23],逐渐转为冷静、自信、勇敢面对[21]。由于感受到诸多情绪状态,本研究的调查发现,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中情绪感受较为强烈。

3.信效度分析

对动机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总体问卷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77,三个因子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是 0.96、0.94、0.74,表明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高。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指数 RMSEA 为 0.06,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 新冠疫情认知与志愿服务动机和志愿行为倾向的关系

1.认知与动机的相关

为探讨认知与志愿服务动机的关系,对动机的三个因子价值体现、情绪感受、人际交往与认知进行 Pearson 相关检验(见表 4)。从结果可以看出,价值体现、情绪感受、人际交往三个因子均与对新冠疫情的认知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在 0.19~0.33 之间, 为低度相关。动机的三个因子之间也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在 0.61~0.65 之间,为中度相关。

2.结构方程模型

使用 AMOS 软件将认知作为自变量、志愿服务动机作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析认知是否能够显著影响志愿服务动机。模型拟合指数为χ2=132.55,df=19,χ2/ df=6.98、GFI=0.98、CFI=0.98、NFI=0.98、RMSEA=0.06,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良好(模型参数如图1),该结果表明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可显著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

(四) 志愿服务动机对志愿服务行为倾向的预测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 88.97%的被调查者愿意在未来参与类似的志愿服务,占比高于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64.60%)[24] 和大学生一般事件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86.23%)[25],这或是因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涉及面广,与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   大学生们对于疫情有切身感受,同时,志愿服务能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高度融合,故可激发大学生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

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志愿服务动机是否可预测未来参与类似志愿服务的行为倾向。将“如果未来还有类似的突发公共事件,我打算花费时间去参与”作为因变量,将动机的三个因子、   这次是否参与志愿服务、过去是否参与过志愿服务作为自变量,选择“输入”方式,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经统计学检验,模型χ2=162.42,p=0.00,逻辑回归模型有显著性,动机的价值体现和情绪感受、本次参加志愿服务、曾经参加过志愿服务可共同显著预测未来参与类似志愿服务   的行为倾向,各变量分析的结果见表 5。

由上表可知,曾經参与、这次参与志愿活动的个体未来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倾向分别比  从未参与、本次未参与的个体高 2.54 和 4.08 倍,动机的价值体现和情绪感受得分高的个体未来参与类似志愿服务的行为倾向比动机得分低的个体分别高 1.08 和 1.09 倍。

逻辑回归结果表明,过去是否参与过志愿服务、本次是否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的价值体  现和情绪感受可显著预测未来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倾向。

(五) 志愿服务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1.性别因素

采用 T 检验考察性别对志愿服务动机的影响,如表 6 所示,男女之间在志愿服务动机的三个因子上差异不显著,表明性别不是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因素。

2.年级因素

采用 ANOVA 考察年级对动机因子的影响,如表 7 所示,不同年級学生在人际交往维度的显著性为 0.01,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志愿服务动机的人际交往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硕博研究生在人际交往的维度呈递减趋势。

通过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人际交往维度,大一学生与硕博研究生、大二学生与硕博研究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相比硕博研究生,人际交往因素对大一、大二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影响较大。这或可解释为,一方面,大一、大二学生初入校园,   渴求广泛社交、拓展人脉,而硕博阶段学业压力较大,个人也拥有了较为稳定的社交圈,因而对志愿服务的人际交往取向变弱;另一方面,本研究中大三、大四与研究生的被试数量较少,这可能影响了方差分析结果的显著性。

3.专业因素

将专业分为文科、理科(包括理、工、农、医)两个大类,通过 ANOVA 分析专业因素对动机因子的影响,文、理科在各维度上的显著值均大于 0.05,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可推断,文、理科的学生对疫情志愿服务的动机具有高度一致性,即所学专业不同不是   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关键因素。

4.居住地因素

采用 ANOVA 分析居住地对动机因子的影响,如表 8 所示,不同居住地学生在价值体现维度的显著性小于 0.05,即居住地不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价值体现有显著影响。采用 LSD 分析发现,在价值体现维度,居住在城市、乡镇的学生比居住在农村的学生拥有更强的志愿服务动机。

5.政治面貌因素

首先通过 ANOVA 探索被调查者政治面貌对动机因子的影响,在价值体现维度显著性接近 0.05,进而通过 LSD 分析发现,党员与群众在价值体现维度差异显著(p=0.037),这表明党员更重视参与疫情志愿服务对自己和他人的价值。

五、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发现,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包括价值体现、情绪感受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大学生对疫情的认知能够影响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   务的动机;动机中的价值体现、情绪感受和过去、本次参与志愿服务能够预测未来参与志愿   服务的行为倾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受年级、居住地和政治面貌影响。

基于本文,笔者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对比其他类型志愿服务,大学生参与疫情志愿服务的意愿更强,故在未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志愿者招募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更好地发挥大   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平台;其次,在未来的重大突发公共事   件中,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时应考虑其志愿动机的取向,应该侧重于价值体现和情绪感受两方   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动员,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价值表达空间;最后,对于公共卫生的宣传与   教育应常态化,培养大学生对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正确认知,可激发其志愿精神,同   时,有效利用年轻化的平台宣传相关知识和志愿服务价值,能够拉近大学生与公共卫生事业   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网.关于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的工作指引[EB/OL]. http://news.youth.cn/gn/202001/t20200127_12178470.htm,2020-01-27. [2] 青小平.志愿精神与时俱进[N].中国青年报,2020-04-10(00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猜你喜欢

新冠疫情大学生
关于新冠疫情社区防控管理的几点建议
新冠疫情下若干劳动合同问题研究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