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立场下幼儿游戏分享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021-03-24莫玉敏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7期
关键词:曲棍球小朋友比赛

莫玉敏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形式,在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它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指南》也特别强调要珍视生活和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在游戏中,我们要基于儿童立场,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充分承认、肯定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一)游戏分享陷入困境

一次户外游戏,个别幼儿玩起了“曲棍球”的游戏,随着其他小伙伴陆陆续续加入,“球场”上的小伙伴越来越多,不一会儿便出现了很多的状态:“你打到我了”;“你把我的球挤走了”;“这里太挤了,你们过去点”;……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多,游戏陷入困境。

于是,我将手机镜头聚焦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开始记录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当天的晨间谈话环节,针对游戏情况,临时调整了预设的晨谈内容,和孩子们一起聊起了“曲棍球”话题:“今天早上在玩球的過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面对我的问题,孩子们除了表达对新游戏的喜爱,始终没有提出游戏中的问题。于是,我借助视频,希望通过游戏分享引发她们的思考:“你们看,你们游戏的时候是不是挤来挤去呀?还会打到别的小朋友。应该把球打到哪里去也忘记了……”我不断的告诉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孩子们沉默了……

孩子们的沉默让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不是又着急了?说好的“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呢?我是否应该把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们呢?孩子们一起来分享游戏中的点点滴滴,那该是一件多么有价值的事情呀!从对游戏本身的价值而言,分享与讨论有利于教师发现游戏中的问题,有利于以后活动的开展,对整个游戏过程来说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激发幼儿下次参与游戏的兴趣,并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从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而言,在游戏分享的氛围下,幼儿想说、愿意说、敢说、喜欢说,在与同伴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通过语言获取信息、理解他人、组织自己想法的能力,养成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可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扩展经验等。从对良好师幼关系建构的价值而言,游戏分享交流活动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幼儿,为下次活动的展开和更好的指导幼儿提供依据。

(二)坚守儿童立场,坚守游戏分享

又一次曲棍球结束之后,我再次和孩子们聊起了曲棍球话题。与往常谈话不同的是,孩子们成了谈话的主体,大家集体分享游戏感受,而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介入与回应,适度支持游戏的发展。

分享一:把握时机,谈话介入——在交流中梳理问题

教师:刚才游戏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儿:A:人太多了,小朋友挤来挤去的。B:不知道进了几个球,老忘记。C:我找不到一队的小朋友了。D:我们的球杆会打来打去,有的时候会打到我的头,刚才我就被打了一下……

分享二:巧用方法,适度回应——在交流中拓展经验

那么多问题该怎么来解决呢?于是,我借助一些正规曲棍球比赛的现场,让孩子们来一个思维、经验的碰撞。视频观看完毕,我继续提问: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发现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幼儿:有两组人在比赛,因为有两种颜色的衣服。

教师追问:两个队加起来也很多人呢,怎么看上去不拥挤呀?

幼儿:我们比赛的地方太小,人可以少一点,这样就不拥挤了。

教师追问:不比赛的小朋友怎么办呢?

幼儿:我们可以当啦啦队,就像电视里有人看比赛的那个样子。

教师追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幼儿:电视里有专门记录比赛分数的,我们如果也有这个,就可以知道分数,知道谁赢了;我们没有守门员,他们有两个守门员。他们有裁判,我们也没有……

孩子们的一番讨论,使我了解了他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讨论,一幕幕孩子主动参与的行为出现了:为了分清楚比赛的队伍,孩子们开始寻找不同颜色的帽子、T恤,作为队服;为了使比分看得更清楚,孩子们借来了记分牌;为了能使比赛更公平,孩子们邀请了幼儿园的男老师杨老师来当裁判……

于是,第二次游戏拉开了帷幕……孩子们的游戏明显进步着:分组pk、啦啦队、裁判、记分牌……一系列前期讨论均在游戏中得到了呈现与改善。

孩子们每一句发自内心的声音,教师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与回应,这无形之中,给了孩子们更多思考游戏的动力。 看着孩子们游戏时的认真劲、游戏后的满足感,我们不禁感叹:孩子们的游戏的确还是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来做主。游戏的变化,变的不仅仅是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更是我们老师的观念、思维和行为。

(三)反思

1.幼儿是游戏分享的助人。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也是游戏分享的主人。游戏分享活动的开启者由教师和幼儿共同来承担,游戏分享的过程是教师和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

2.走进游戏,才能走进幼儿。教师要学会在游戏中与幼儿互动并倾听幼儿,透过幼儿的游戏行为,去找到幼儿发展的窗口,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幼儿。

3.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我们要顺应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4.还幼儿真正的游戏自由。教师要赋予幼儿真正的“游戏自由”,尝试智慧地“放”与“引”,要坚信“赋予幼儿游戏自由”的过程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猜你喜欢

曲棍球小朋友比赛
选美比赛
比赛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最疯狂的比赛
Let’s DIY Poster
草原文化高峰期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