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套曲《冬之旅》的创作背景及艺术内涵

2021-03-23阮鸿达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52期
关键词:创作背景艺术歌曲浪漫主义

阮鸿达

摘要:声乐套曲《冬之旅》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的绝笔之作,也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伟大的声乐连篇套曲作品。作品以德意志诗人威廉·谬勒(Wilhelm Muller,1794-1827)的同名诗集《冬之旅》作為歌词,使用钢琴伴奏与男声独唱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塑造了一位因生活中种种苦闷而选择流浪的诗人形象。透过时代背景,结合诗人、作曲家的生活境遇,简要分析作品的艺术内涵,从浪漫主义特征来解读作曲家在极端痛苦的心境下所激发的艺术创新与艺术复兴的壮举。

关键词:艺术歌曲;创作背景;声乐套曲;浪漫主义

一、作曲家与《冬之旅》的创作背景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这位只活了三十一岁的伟大作曲家,在生前并不被世人所重视,却在死后被冠以“歌曲之王”的美誉。纵观舒伯特一生的作品,正如其本人的偶像贝多芬所言:“里面闪耀着神圣的光辉”——也就是说,承袭了古典流派音乐意志的他,所创作的作品固然拥有内在的矛盾,但整体的格调一直是优雅的。结合了古典与浪漫双重元素的他,一直都将理性和感性、神型与人性、庙堂与世俗融合得非常完美。比如从《受苦人》、《圣母颂》、《小夜曲》、两首《流浪者》以及另一部声乐套曲作品《美丽的磨坊女》都可以看出其音乐注重旋律的美感,和声对气氛的烘托、宗教的神圣与人性浪漫的兼顾以及整部作品所透露出的优雅气质。即使从他最后一部作品《冬之旅》也可以看出,代表着极致感性的演唱部分(包括歌词与旋律)就算再跳脱,也一直被代表着理智的钢琴伴奏跟随应和着,二者同样在极端的矛盾冲突当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然而,从《冬之旅》的音乐表情来看,是与往常的作品相差较大的。作曲家完全脱下了一切束缚——世俗的音乐批评的绑架、世俗的审美习性,甚至完全摘下了音乐艺术神圣的“帽子”,使作品完全服务于自身情感的表达,甚至是宣泄,我们在套曲第二十二首《勇气》中甚至可以看到“如果没有上帝,我就是上帝”这样在当时大不敬的歌词,让舒伯特以“自豪的”“明亮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速度表达出来。这样的诗句与音乐语言的结合完全是其内心苦闷、绝望甚至于疯狂的真实写照。可就在如此心境下创造完成的作品,结合其存在的时代,却恰巧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先河。以下的内容主要从舒伯特晚期的生活境遇来分析他最后一部作品的由来,以此研究出舒伯特绝笔之作为何与以往的作品差异较大,却又是作曲家一生最重要,也是最为人称道的作品。

二、《冬之旅》的浪漫主义特征

1、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18世记末,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最先出现在文学领域,继而在戏剧舞台上兴起。诗集《冬之旅》的作者威廉缪勒就是当时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经常在诗中塑造的“流浪者”形象就是当时浪漫主义诗歌的标志性意象。事实上“流浪者”的形象代表着当时诗人们的一种广泛的共情,他们由于生活的种种苦闷、孤独以及内心世界的不安情绪而向往着远方,情愿在精神上将自己流放,企图隔绝在整个时代和人群之外来寻找内心的和平与宁静。除此之外,诗歌本身就具有韵律性,使音乐与之结合的艺术形式人们将其称之为艺术歌曲,而艺术歌曲的体裁本身就是浪漫主义思想的衍生品。

2、突出钢琴伴奏的地位

艺术歌曲的主要要素是,第一必须是歌词先被创作出来,且必须是诗歌的形式;第二必须搭配钢琴伴奏。在19世纪初,钢琴伴奏的歌曲依旧处于非常小众的地位,舒伯特单单使用一台钢琴来附和人声的旋律部分,并为之烘托气氛,在当时的音乐创作领域是非常大胆的突破;并且歌曲完全服务于诗歌的情绪在当时也是少有的创作手段。因此,在舒伯特的突破与创新中,艺术歌曲终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音乐体裁,其规则也延续了舒伯特的创作手段,并且人人都承认,这样的音乐体裁是从舒伯特的作品确立的。

3、作品主要表达了诗人和作曲家的主观情感

无论是短诗集《冬之旅》还是声乐套曲《冬之旅》,都诞生于浪漫主义思潮的初期,这个时代的思潮与艺术作品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由此就不难解释舒伯特为何对拥有极致共鸣的作品呕心沥血地进行二度创作。诚然,整部作品的基调是低沉的,色彩是暗淡的,诗词意象和音乐情绪包含了极致的沮丧、悲伤、无奈和愤怒,但最终使其升华的依然是选择流放自己的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都无法舍弃的“希望”。在歌词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炙热内心”、“寻找安宁”的描写,以及“流浪者”在梦中看到了“美丽的鲜花与女郎”、“热烈的爱和炙热的吻”的片段。事实上艺术家们都是在通过在精神上自我流放的方式来寻找生命的安宁,寻而不得的结果才是所有负面情绪爆发的根源,倘若寻找就得到,生命的安宁和喜乐无疑会再次临到他们。综上所述,作品《冬之旅》的戏剧性——矛盾的根源就是艺术家选择用痛苦的方式来寻求对痛苦的解脱,其结果当然是寻而不得,然而“寻找”的动作才是生命真谛的体现。这样的艺术创作动机(对感性的极致追求)正是浪漫主义思想在艺术作品中的至高表现。

4、作品在音乐和歌词融合中衍生出的戏剧性

由于艺术歌曲是基于诗歌的再创作,并且在美学上音乐有着控制着氛围走向的功能,所以最终呈现的音乐作品会更多地体现出作曲家的意志。而《冬之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诗人与作曲家意志的统一性,作曲家在《晚安》、《菩提树》、《路标》、《旅店》、《勇气》等曲目中都使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变化来适应诗词中情绪突变的段落,还有部分段落中作曲家对字面美好的句子使用了小调的旋律以及突强的标记使得乐句具有一丝反讽的意味,好像在描绘“流浪者”在命运困苦时回忆起过往的美好,而不由泛起的一丝冷笑。这样的情绪突变以及某种戏剧性特征在舒伯特之后几乎成为了艺术歌曲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我们在许多当代中国的艺术歌曲中也能看到这样的调性变化,比如《教我如何不想她》、《思乡》等作品中都有着随着诗句情绪突变而在音乐上使用大小调交替的创作手法。可以说,舒伯特创作《冬之旅》的契机是时代因素与个人因素的集合,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生活的苦难是作曲家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成就整部作品在音乐史上重要地位的根基。

结论

作品《冬之旅》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在艺术歌曲的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透过诗人威廉缪勒、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生存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使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起来;从启蒙运动开始到法国大革命,欧洲的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政权;随着民族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德意志开始从分裂走向统一;由于以中产阶级为主的音乐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意识的觉醒,浪漫主义诞生并且开始发展。

参考文献:

[1]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德国的浪漫派》[M].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1:197.

[2]董煊.《德国近代的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2(53):119-124.

[3]赵佳.《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浪漫主义因素分析》[J].《音乐舞蹈大舞台》,2014,07:169-170.

猜你喜欢

创作背景艺术歌曲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