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I.V.E.模型下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初探

2021-03-22王康妮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环节

李 伟,王康妮

(海南医学院 外语部, 海南 海口 571199)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相关性研究概述

Liddicoat&Scarino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下获取文化的特有性和普遍性概念的能力,以及在本国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通过得体和有效的协商完成具体任务的能力”[1]。自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以来,相关教学模式的研究层出不穷。刘金才在2018年琼渝两地外语教育研究论坛上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在交际时的转换过程,还是“文化的诠释,移植和传播”,“外语人才要成为新时代跨文化交际的主题和自他文化的主角,最重要是培育其具备‘多元文化之素养’”。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国内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且多为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反思。张红玲认为,“外语教学体系纳入文化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语篇背后的文化信息,加深对语篇内容的理解,服务语言教学”[2]。顾晓乐也指出,“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尚未形成普遍适用于高校外语教学,尤其是非外语专业学生外语教学的系统理论模式,缺少对具体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讨”[3]。在教学模型方面,孙有中提出的“CREED”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原则较为流行,包括Critiquing(思辨),Reflecting(自省),Exploring(探究),Empathizing(移情)和Doing(体验)五大要素[4]。

二、基于D.I.V.E.模型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现有教材,抑或梳理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研究方向分支[5],抑或针对跨文化理论开展案例讨论,辅以机械化问答练习[6],较少出现基于跨文化理论的跨文化情景体验式任务设计。且教师由于自身资源搜索能力及跨文化体验的有限性,很难通过自身力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同时涵盖跨文化知识体验、思辨意识体验及跨文化交际行为体验的任务设计非常重要。本文作者针对海南医学院非英语专业医科生学情实际,以非言语交际为例,借以D.I.V.E.教学模型,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因抽象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及受限课堂环境而缺失的情景体验式任务,提供一种设计方案。

(二)理论依据:D.I.V.E.模型介绍

Janet. M. Bennett博士于1975年首次提出Describe(描述)、Interpret(阐释)、Evaluate(评价)的跨文化教学模型(D.I.E.)[7]。经美国跨文化教育公益组织AFS Institute于2016年改良后,添加Verify(验证)环节[8]。其核心思想是启发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任意一项带有文化争议性的图片、实物、视频等关键事件,通过客观描述所见(Description),主观诠释所见(Interpretation),经由可信且权威来源或相关文化知情人(Cultural Informant)验证其所见,揭晓文化真相(Verification),最终以此为参照,自我评价并反思在之前所有陈述中存在的文化偏见(Evaluation)。

在D.I.V.E.教学模型下,教师可以根据被观察对象或材料的性质,在教学任务中有针对性地融入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训练。该模型不仅能引导学生以既定材料为基础进行语言输出,还可实现思维的解构与重构,重新审视自己对某个特定的文化现象的固有印象,更新其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知识体系(Knowledge),培养对陌生文化的包容度,好奇心及批判意识(Awareness and Attitude),更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文化偏见,最终在跨文化情景中,体验得体且有效的跨文化交际(Skills)。

(三)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D.I.V.E.的理论框架,以及授课学生实际学情,现将本教学过程的设计框架详细介绍如下。其中环节1-4附带一张Worksheet,环节6附带一张Worksheet.

环节1:描述(Describe)。此环节时长10分钟,属于跨文化认知教学环节,目标为引导学生基于本族文化对目的文化的非言语交际现象进行认知性描述。教师给出习总书记与新西兰领导人碰鼻礼的文化争议图(图1),学生分组描述并记录其图中看到的客观事实。任务形式为小组讨论,教师提供语言表达模板并指导讨论,发放记录人用Worksheet(图2),学生分3人一组,小组分工决定贡献人、发言人与记录人。随机抽3位小组代表发言。具体设计如下:

Work in groups of 3, describe what you see from the image/critical incident/video/object. Brainstorm with your partner for 2 minutes. Take down your ideas and share them in class.

1.What did you see with your eyes of their gestures?

2.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experience/situation?

(学生作答示例:From the picture, I can see our President Xi is touching another man’s nose…)

图1 文化争议性新闻图片

环节2:阐释(Interpret)。此环节时长10分钟,属于跨文化认知教学环节,目标为引导学生基于本族文化的评价体系,对给定的文化现象进行阐释。学生根据图片,解释之前所描述的现象,并思考成因。任务形式为小组讨论,教师提供语言表达模板指导,学生按照之前的分组解释图片现象的起因。要求每组至少写出3种可能的原因。教师提示此处可以进行对所在场合,人物身份,交流目的的猜测。随机抽3位小组代表发言。具体设计如下:

Work in groups of 3. Brainstorm with your partner for 2 minutes about the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what is happening (What I think/explain about what I see).

1.Why are they doing this gesture? What’s the probable occasion?

2.What do you think is going on in the picture?

(学生作答示例:I think the other guy maybe another official, but I don’t know why he’s so close to President Xi and why they are both smiling. It’s so weird…

图2 Worksheet

环节3:验证(Verify)。此环节时长5分钟,属于跨文化意识教学环节,目标为通过新闻来源验证文化真相,学生评估自己对目的文化的包容度与共情度。此环节教师通过播放相关新闻视频展示目的文化的非言语交际真正含义(新西兰毛利族的碰鼻礼是接待重要来宾的一项重大欢迎活动),学生检查并汇报之前猜测准确度,评估对该礼节的接受度,从而摸清学生共情程度。任务形式为小组活动。小组记录人汇报自己刚才的所有描述和诠释是否准确,并以1-5(即从最不接受到最接受)来评价本小组对目的文化礼节的包容度(此处里克特量表采用随堂二维码电子问卷形式,方便统计分析。具体设计如下:

Now watch the video revealing the true story of this picture and finish the following task in each group:

1.Check and report whether your descrip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above are accurate.

2.Give yourself a score from 1-5 based on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of such rituals. 5 as most acceptable. Explain why.

环节4:评价(Evaluation)。此环节时长15分钟,属于跨文化意识教学环节,目标为比较中外欢迎礼节的异同,同时反思之前做出的判断,了解自身存在的文化偏见。此环节学生手机查找资料,比较中国和新西兰在欢迎礼节上的差异,回顾之前在描述及阐释部分的所有发言,从肯定(Positive)/否定(Negative);客观(Objective)/主观(Subjective)两个维度进一步评价之前的判断。此时教师提供有关中新两国欢迎礼节的sign language资料网站,并给出语言表达模板以及表示积极消极,主观客观的评价形容词列表(如rude, appropriate, biased等),同时给出句型示范,小组讨论3-5分钟后,教师随机选取3组代表公开分享评价。具体设计如下:

1. Work in groups and check out the differences of sign language in a state visit welcoming ceremony between China and New Zealand. List all the actions you found.

2. Review the interpretations in your group for 3-5 minutes, evaluate them and decide whether or not each interpretation is good (positive) or bad (negative), objective or subjective. Share your ideas in class.

(学生作答示例:I think my understanding is a little bit rude because I ignored the settings of this picture…)

环节5:活动总结。此环节时长20分钟,属于跨文化意识教学环节,目标为根据之前的阐释与评价,总结反思,了解非言语交际的不同形式,以及隐藏的深层文化差异,切身留意到自身文化偏见的成因,学会谨慎判断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培养思辨能力及文化相对论意识。此时学生需要通过反思D.I.V.E.的全过程中自己的表现,通过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反省与思辨讨论任务。任务形式为跨组讨论。学生按照之前小组任务角色一对一针对4个问题自由讨论10分钟,之后教师随机抽取4名同学分别分享对每道问题的感悟。教师会为学生的描述搭建脚手架。具体设计如下:

Discuss with outgroup members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sign languages besides words have you used to make your interpretations? (Knowledge)

2.How can we know which interpretation is true? (Skills)

3. Culturally speaking, why do we often find some actions normal? Why does our evaluation on others tend to be negative? (Attitude)

4. Can you think of a time in the past when you misunderstood a person’s close distance with you? What caused such misunderstandings? How will you solve this problem now?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环节6:情景体验。此环节时长30分钟,属于跨文化技能运用环节。目标旨在将将之前习得的非言语交际文化差异表现,应注意的文化偏见,及所树立的文化相对论意识通过案例运用于情景讨论与体验中,培养得体、有效的非言语交际技能。此环节将完成跨文化情景体验任务:医学情景下的非言语交际案例分析:以智利医生与藏区居民的人际距离差异为案例(见附赠Worksheet)。此时学生阅读医学情景下的非言语交际冲突案例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冲突原因及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模拟体验得体,有效的非言语交际情景。

此外,为获取后续质性研究材料,课堂全程进行录音,并标记每位学生发言录音所在时间点,数据编号格式为S1(教学环节序号)-1(录音号)-MM:SS(如S1-1,05:19-05:30)。此外,针对技能环节的任务安排,课后收取有效学生作业30份,编码H1-H30,及教师课后反思日志一份,编码为T1.

(四)教学过程反思

本次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每一环节都提供了充足的语言结构提示,并在思维上引导学生区分对关键文化事件的客观描述与主观评价,真实表达文化偏见,反思自身文化判断上存在误差的原因,并思考如何从文化认知、态度与意识上践行得体、有效的非言语交际。授课结束后,任课教师对教学录音中学生发言录音回放并编号,记录有问题的录音编号及时间节点,并对各个小组Worksheet批改,最后进行文本分析。从课堂实施的整体性上,作为D.I.V.E这一全新教学模型的改革初探,该堂课约有70%的发言录音及66%的Worksheet作答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远超观察预期。现将代表性的教学成果总结如下:

第一,在Describe(描述)教学事件中,有八个小组都能描述可肉眼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这些回答都做到了对图片视觉信息的留意,摒除了个人阐释(如:From the picture, the only thing I can see is that they are both smiling and touching noses… S1-3, 07:45-08:00)。区分事实描述和事实解读的边界是跨文化交际理论学习中重要的思辨能力基础。

第二,在Verify(验证)教学事件中,教师在课后反思日志中提出了此环节对于前后教学环节重要的联结性:“验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权威的参照去检验自己的文化偏见,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作为本族文化人,囿于信息资源条件限制,对于可供参考的目的文化的新闻来源的搜寻能力有限,所以课上提供了该图片的相关新闻视频及新西兰碰鼻礼的科普视频,为学生后续评价自己的文化偏见提供准绳”(T1)。在验证文化实情后反映包容度的5级里克特量表中,有6个小组在自评中得分在3分以下(不及格),充分意识到了存在的非言语交际文化偏见,为后续教学奠定了思辨意识基础。

第三,在医学情景案例分析教学事件中,有6成同学能分析非言语交际差异背后所体现的思维与价值观差异,并利用课上所提到的相关文化偏见产生原因展开探讨(如:“The Chile doctor lacks the awareness of understanding why his patients feels scared of his behavior. Too much body contacts may be regarded as an insult.”) (H5)。也有小组认为问题的根本原因不仅是任意一方对对方文化与本族文化差异认知的缺失,还涉及文化差异知识空白背后的包容,灵活度共情和同理心培养的缺失。具备文化相对论意识的深度思考初见端倪(H2,H5,H9,H14,H21,H26,H29)。

三、讨论与启示

(一)基于D.I.V.E.模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意义与教学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依据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理论视角[9],D.I.V.E.模型设计将态度与意识放在首位,而后强调跨文化交际技能,最后验证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并强调跨学科间的互动、融合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情景体验的形式让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相关跨文化理论,符合全人教育理论中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指导思想。

从教学实践意义上看,D.I.V.E模型把较抽象的特定跨文化视角通过任务形象化,便于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在讨论中反省与思辨,在体验中移情。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以具体文化事件为准绳,通过Problematizing(质疑),Examining Frames of Reference(反观)及Tracing Sources of Stereotypes(偏见溯源)的思维过程,解构现有的文化认知体系,重构既有的文化实践模式。

(二)D.I.V.E.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在教学设计的创新性上,D.I.V.E模型融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交流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一体,适用性强,灵活度高,教师可采取文化视频、关键性事件、文化图片及实物等多种形式,针对各种特定的跨文化理论进行导入设计。

当然,基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学情实际,该模型实施具有一定局限性:(1)尽管教师会为每项语言产出任务搭脚手架,但学生的学习动机、语言水平、思辨能力及视野积淀各有差异,研究样本具备一定随机性。(2)如若客观分析其教学效果,因其学科特点,目前缺乏合适的文本分析及质性研究工具衡量。

(三)未来研究方向

一是通过课堂实录等方式记录学生发言文本,运用NVivo11和VoyantTools等工具将录音文本转码,对学生“解构”和“重构”阶段的发言文本做词频统计和三级编码分析,检验教学效果。

二是设计相关问卷并撰写访谈提纲,收集学生关于跨文化交际限选课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作用的反馈与评价,以客观指标评估教改成果,发现潜在不足,反哺后续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环节
情景交际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交际羊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两块磁的交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