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SD 技术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创面感染的治疗效果观察

2021-03-20刘松波李兴华刘化文王爱国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期
关键词:腓骨负压可溶性

刘松波 李兴华 刘化文 王爱国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 郑州450052)

胫腓骨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因特殊的解剖学关系,骨折发生后胫骨营养血管容易受到损伤,导致骨折部位供血不足,加上因胫骨前方软组织较少,且胫骨上端包裹在膝关节囊内, 患者容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等现象,增加感染发生风险,严重者可并发骨髓炎,延长病程,影响患者预后[1~3]。 本研究旨在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创面感染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 年6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56 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出现创面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26 例和观察组30 例。 对照组男20 例, 女6 例; 年龄24~61 岁,平均年龄(42.77±3.21)岁;受伤原因:车祸17 例,重物砸伤8 例,高空坠落1 例;Gustilo 分型:Ⅱ型19 例,Ⅲ型7 例。 观察组男22 例,女8 例;年龄23~60 岁,平均年龄(42.85±3.15)岁;受伤原因: 车祸18 例, 重物砸伤10 例, 高空坠落2 例;Gustilo 分型:Ⅱ型20 例,Ⅲ型10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骨折分型为Ⅱ型或Ⅲ型,均进行外固定支架或内固定治疗;术后骨折部位出现感染症状,有明显的渗液或脓液,伴有红肿热痛;患者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者;骨质破坏较严重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有陈旧性骨折史者;有病理性骨折病史者;伴有精神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创面消毒等治疗,包括给予抗感染药物,创面每日消毒,每日更换无菌辅料。 观察组给予VSD 技术持续负压吸引治疗:首先彻底清除感染创面的坏死组织,根据创面大小修剪适宜的VSD 敷料,全面覆盖创面,将封闭负压引流管与负压引流瓶相连接,接中央负压吸引装置, 调节压力为0.04~0.06 kPa 进行持续低负压吸引,注意保持引流的密闭性,避免漏气,每3 天经引流管给予抗生素清洗,若引流液中未见脓性分泌物,且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必要时可进行二期手术缝合创面皮肤。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感染创面治疗7 d 后的恢复情况:患者创面愈合,感染消失,上皮组织已彻底覆盖创面,为愈合;患者感染创面面积明显缩小,且缩小范围超过50%,肉芽组织生长较好,为显效;患者感染创面仍有渗液,创面缩小不明显,为无效[4]。 总有效=愈合+显效。(2)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 d 后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水平。(3)随访1 年,评估两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踝关节Baird-Jackson 评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估,分值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20.0 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配对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感染创面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感染创面恢复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水平及Baird-Jackson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水平及Baird-Jackson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 d 后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水平低于对照组,随访1年后Baird-Jackson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水平及Baird-Jackson 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水平及Baird-Jackson 评分比较( ±s)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pg/ml)治疗前 治疗7 d 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Baird-Jackson 评分(分)治疗前 随访1 年后26 30 9.27±1.36 7.79±1.14 41.54±2.52 41.66±2.67 0.206>0.05 79.22±2.15 89.30±2.44 19.603<0.05 9.32±1.22 4.95±1.02 t P 0.173 11.741>0.05<0.05

3 讨论

交通伤、 机械压砸伤等高能量损伤的发生日益频繁,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发生率也逐渐提高。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创面大,骨折断端血供受损严重,创面周围软组织损伤重甚至出现缺损,影响术后创面愈合效果,增加感染风险。术后感染发生后多呈现病程长、 反复发作等特点,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多以清除病灶、坏死组织、促进创面愈合为治疗目的[5]。 但是常规抗感染治疗很难在死腔组织中发挥作用,且需要多次更换敷料,加重患者痛苦,且治疗时间较长,可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VSD 是一种新型引流技术,首先清除坏死组织以及异物,保证创面干净整洁,利用高塑性的医用泡沫材料作为辅料,将被引流区与外界进行隔绝,创建一个密封的环境,可有效帮助肉芽组织的生长,避免外部感染侵入,且维持环境内的负压,利于减轻毛细血管负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有研究指出,在缺氧环境中,创面组织细胞分裂较缓慢,而VSD 技术可增加伤口毛细血管血流量,进而发挥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利于创面愈合[6]。 同时,VSD引流管较常规引流管粗,可有效避免引流管堵塞,耐弯曲,保证引流过程畅通,且可延缓Iκ B琢钙磷化,降低创面水肿程度。 另外,向引流管内灌注抗生素,抗生素直达腔内病灶,可有效提高感染控制率[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7 d 后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水平低于对照组, 随访1 年后Baird-Jackson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为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损伤的主要血清学指标[8],结合本研究结果,提示VSD 技术的应用对开放性骨折术后创面感染的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创面感染患者应用VSD 技术治疗,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总有效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腓骨负压可溶性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创面软组织负压给液系统研究
崴脚千万莫忽视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ST2与心脏重构的相关性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壮骨汤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
腓骨肌腱损伤诊疗进展
0.8%的硼素用量对甜瓜最有利
可溶性Jagged1对大鼠静脉桥狭窄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