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非遗 外语讲述

2021-03-19薛妍

大学生 2021年3期
关键词:竹刻嘉定农民画

薛妍

2020年7月,学校组织开展暑期实践,非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组建了团队,展开调研走访。

团队成员来自多个专业,包括新闻、广告、金融、法学、小语种等,显然,这些专业跟非遗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把专业知识运用到了调研过程中。比如,学新闻的同学会关注非遗的传播,学广告和金融的同学则更重视各项非遗的产业化,法学院的同学关心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小语种的同学则在成果产出中帮助翻译和不同文化的创意结合。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最初開展项目时,我们都是赤裸裸的门外汉,在七八月的烈日下流汗摸索。经过老师的建议和指导,我们确立了各自想要调研的非遗项目——上海顾绣、叶榭竹编、嘉定竹刻、金山农民画、三林瓷刻、徐行草编等,把项目铺开,足迹遍布上海各地,包括上外所在的松江——上海文化之根,民间艺术之乡浦东三林、金山、嘉定,当然还有徐汇、黄浦等市中心地区。

从检索文献开始,我们广泛浏览关于项目的中英论文、书籍、新闻等,了解非遗项目的知识,也了解该项目的国内外传播传承情况。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我们开始联系非遗场馆和非遗传承人,争取能前往交流学习,并取得音像资料。与各个场馆和传承人的联系并不容易,我们经常遭到拒绝,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还好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下,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沟通争取,成功获得了许多研究材料。

在实地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有目的性地采访了场馆相关负责人、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参观的游客,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相结合。依托于此,我们撰写了调研报告和口述史,创作了多媒体作品,还制作了校园文创。

作为上外的学生,“翻译”本应是我们拿手的工作,然而真正着手时才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翻译比我们想象中难许多。其中涉及中文、英文等各个语种,也涉及各地的方言,以及相关的风俗文化。比如,在译制上海面人赵的非遗百科时,我们需要翻译“手掐八法”这个概念,就是匠人在制作面人时的几个动作,包括揉、捏、搓、捻、碾、拧、挤、掐八种。可这些词与英文却没有现成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pinch”,既可以表示捏,又能表示夹、拧,寻找对应的词特别不容易。我们参考了大量文献,去不同的语境中理解寻找最贴切的单词,也请教了不少外国人,最后再与老师商议校准,才呈现了最终的非遗百科。不难发现,许多中文的概念在英文等其他语言中是没有对应的解释的,这也正是我们要做这件事的重要原因。

上外语言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大学语言博物馆。通过语言博物馆,我们尝试赋予非遗新的色彩。我们将玛雅文与嘉定竹刻做了融合,把玛雅文中一些君主的名字用竹刻的方式做成了书签。玛雅文化和竹刻有许多共同点,它们古老、美丽、神秘。玛雅文化辐射面非常广,我们把这两种文化结合在一起,当外国受众看到熟悉的玛雅文时,就有可能对承载着玛雅文的载体——嘉定竹刻产生兴趣。

此外,我们在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合画展,把海派连环画和金山农民画这两种风格鲜明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让同学们在对比中感受。由画展延伸出去,我们还开展了金山农民画的体验活动,由非遗传承人亲自带领同学们,用农民画的手法,在扇子和帆布袋上进行作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花两个小时专心致志地画画,感受非遗文化。出人意料的是,许多同学的作品都“令人惊艳”,让远道而来的传承人老师备感欣慰与激动,甚至带了好几幅作品回去。

围绕非遗的工作还在进行,从一个小团队的暑期实践开始,我们不断扩展力量。然而,我们还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也看到了传承的必要性。我们成立了上外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希望能够把全校师生对非遗的兴趣和热情拧成一股绳持续开展这项工作。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竹刻嘉定农民画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小记者在行动
——小记者在超市宣扬“感恩环卫”系列活动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