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栏”之思:学习单“对话”的探寻

2021-03-19周月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探寻围栏

周月霞

[摘  要] 文章緣起于对“围栏”事件的思考,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出“围栏对话”学习单的设想,尝试将“围栏”学习单应用于数学学习,探寻数学学习单的实效突破之路。

[关键词] 围栏;探寻;究问;解惑

笔者任教于一所城乡接合部新建的小学,平时的教学中,学习单常常遭到冷遇:精心设计的集体备课,细致的二次打磨,将这样的一份学习单分发到学生手中,结果是完成率低、导学效果差,甚至出现了随便抄写、敷衍了事的现象。这不得不让笔者反思:我们的学习单为何如此干瘪、低效?学习单导学徒有形式外壳,迫切需要寻求实效突破之路。

一、探寻:缘起于“围栏”之思

假期,笔者的母亲带着笔者五岁的外甥在自家的小菜园播种。为了防止小外甥捣乱,母亲围起了一片空地让他自己挑选播种。小外甥非常兴奋,边种边问,最后不仅完成了播种任务,还能大致说出各种菜的特点。笔者不禁感慨:母亲虽是无意之举,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目的。由此,联想到学习单的设计,学习单就是学生学习的园圃,教师是不是也可以在适当的位置添置一个“围栏”,大胆地交给学生自主编制?这样,学生是不是也可以轻松地收获知识和快乐?

围栏,百度释义为“地产或地段的栅栏、篱笆”。文章借用原意,在数学学习单的设计中利用“围栏”策略,在特定区域圈出开放的“场地”,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提供有效空间,使学生可以在此区域合理地自由编制。在“围栏区”,学生可以对某个具体问题提出疑问,也可以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创新。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围栏区”的反馈了解学情,分析学习单设计的有效性,等等,从而实现师生通过学习单“对话”,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优化导学的目的。

二、究问:学习单形同虚设

以学习单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以教案为基础的教学相比,这种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主体”等教学理念和要求。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课堂教学中“缄默”“启而不发”“遗忘率高”等仍是普遍现象,这些现象在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尤其显著。

1. 问现状,学习单低效之困

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学情特殊,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主动性不够,学习具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特别是面对需要自己整理的学习单,大多数学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学习单“徒有形式,而失其精髓”?是不是缺乏整合与创新?教学中,学习单不能有效发挥导学作用而陷入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开发,笔者认为这是学习单与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

2. 究本质,学习单“对话”之失

学习单,是师生课前的文本“对话”。文本“对话”的缺失,导致学习单作用低效,使得学习单“导学”名不副实。从“教之案”变成“学之案”,名字的变化并没有带来学习单实质的改变,学习单“导学”形同虚设。

(1)学习单之“缺”与“杂”。

学习单具有导学、导思的作用,尽管不是每节课都会用到学习单,但只要用了往往就有这样的经历:学习单深入一点,学生参与程度低下;学习单简单一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又“吃不饱”。细细分析,这是因为对学生的学情缺少斟酌与预设。

在日常使用学习单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单设计的知识点全面,会将一节课的知识点毫无遗漏地以问题的形式全部“搬上”学习单,甚至一些简单的概念都成了问题。这样就会导致整个学习单的重点、难点不突出,最终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

(2)学习单之“话”与“效”。

仔细审视当前的学习单:没能兼顾学情,问题多而无效,学生缺少交流、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种种问题日益凸显。归根结底就是缺乏有效的设计,学习单没有实现师生“对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不是学生不想探究,不是学生不想和教师交流,而是我们的学习单没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说话”平台,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预留交流的时间。在这样粗暴的机械式学习单中,学生找不到自我思维的存在感,缺少自己“播种”的快乐。没有了思维的“对话”,学习单只能是“低效”的。

三、解惑:思学习单之嬗变

学习单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学生原有的经验,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深度开发后创编的。我们要寻求学习单的创新与突破,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解放思维,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实现学习单的价值。

1. 思变:设置“围栏”,圈出思维空地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遗忘率的影响。文章尝试结合学习金字塔设置学习单“围栏”,提供互评互讲区域,延长知识记忆的周期。

学习单“围栏”,是指在学习单中围出开放区域,以供师生“对话”、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成为教学实践平台,旨在以“围栏”绘写“对话”。那么,在哪里设置“围栏”比较合适呢?

(1)由点及面的“小围栏”。在学习单的例题后设置“小围栏”。数学概念、公式等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理论的基础。而例题正是数学概念、公式的具体阐释和应用。为让学生能灵活、熟练地掌握这些内容,可以在例题后设置“小围栏”,在“小围栏”里,学生可以反馈对例题的理解或疑问。

(2)由碎到整的“大围栏”。“大围栏”其实跟传统学习单的小结或反思区域相似。我们再次将其围起来,但不是生硬的知识小结,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可以简单回顾基础知识,提炼思想方法,也可以自我检测学习内容。在这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知识由碎到整进行提炼和总结。

2. 蜕变:利用“围栏”绘写“对话”

基于学情利用“围栏”让学习单“说话”,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通过“围栏区”为学生提供“对话”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围栏”了解学情。当我们初次尝试利用“围栏”绘写“对话”时,便敲开了学情之门,教师课前批改学习单,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解题的对与错,而是“小围栏”里对题目的疑问,或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对例题重组的创造性思考;“大围栏”里是满满的知识归纳、方法总结或对某个问题的多样化理解。这是学生开口说话,是学生与教师课前的第一次“对话”,是学情最直接的反映,是教师对学情最好的预知方法。

(2)利用“围栏”激活思维。学习单的“围栏对话”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对交流的探究。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时,在认识了“垂线”概念之后,设置学习单导学:想办法画出过点A的直线l的垂线。学生通过学习单导学产生的画法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种(如图2和图3所示):

在课堂交流时,笔者表扬他们能结合“垂线”概念,选择合适的学习工具正确画出“过点A的直线l的垂线”。接着,笔者展示了第三种画法,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根据自己的学习单操作演示垂线的绘画过程(如图4所示)。该生向其他学生提问:“你们看懂了我的画法吗?”

生1(质疑):量角器的中心为什么要和点A重合?

生2(解答):这样可以把点A看作是直角的顶点,然后找到量角器上90度的位置,做好一个标记,我们就可以找到直角的另一边了,这一边就是要画的垂线。

生1(继续质疑):可是如果这样放呢?(如图5所示)这样画出的就不是l的垂线了。

生3(恍然大悟):我知道了,将量角器的中心点与点A重合,只是固定了点,没有固定边。

生4:我也知道了,量角器的中心点与点A重合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随便转动量角器,所以这种方法不可取。

生5:我知道有一种情况是可以这样画的,请大家看。(如图6所示:点A在直线l上)

生6:哦,这样就是点对了点、线对了线。量角器就不能随意动了。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围栏”凸显出了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难点,学生完全参与其中,画垂线的过程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不正是教师一直追求的吗?

3. 质变:实践“围栏”,学习单导学名实相符

学习单是学生学习的园圃。优化学习单的设计,是践行新课标理念的突破口。在学习单的设计中,巧设“围栏”,围出“思维缓冲区”,提供切实有效的交流平台,实现师生通过学习单直接“对话”,在学习活动中有时、有法、有效落实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通过“围栏对话”,帮助教师提前解析学情,规避问题杂乱无效的现象,有效解决为进度而扼杀学生自主思维的问题。完成“教之案”到“学之案”的实质性转变,使学生从“写”学习单过渡到“话”學习单。契合导学,提高课堂效率,使学习单“导学”名实相符。

以“认识周长”(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为例,在计算3个图形的周长时,出现了以下2种学习单(如图7所示):

当展示“1号学习单”时,笔者表扬该生善于总结,能结合周长的概念计算具体图形的周长。说到这里,马上有学生提出了疑问(“2号学习单”):“计算前面2个图形的周长可以将所有的边长相加,但是计算第三个图形的周长不可以将所有的边长相加,因为中间有条线段(长度为5)不是它的边长。我还发现,在计算时可以采用简便算法。”

课堂上这意外的声音为学生打开了思考、发现、质疑之门!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源于文本又跳出了文本。课堂中没有按照固有模式安排学生学习,通过“围栏”的设置,取得了比原有预设更好的实效。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标新立异,“围栏”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起发现、思考、辩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于是,有了各抒己见,有了讨论和辨析,有了发现和质疑……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不就是彰显了学习单的数学魅力吗?

教学就是人与人相互交流、沟通、交往的系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学习单为依托,在学习单“围栏”下绘写“对话”,突破传统的学习单。学习单不仅是教学案例,更是师生对话的平台。通过巧设“围栏”,使“对话”直接化,并将“围栏”作为自主思维的催化剂,提高学习单的实效。教师要大胆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其在自己的学习园圃中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建构,享受畅快的学习,徜徉于探究之趣,回归孩子的快乐。

3316501026540

猜你喜欢

探寻围栏
恐龙公园
TBS围栏灭鼠技术
洗澡围栏
电子围栏系统在水厂中的应用
有感于高中生数学解题效能提升的方法探寻
围栏封育对蒿类荒漠建群种伊犁绢蒿生长的影响
象外之意
《白鲸》的生态意识探寻
基于人文关怀的幼师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
探寻《指南》背景下幼儿艺术作品的评价方式◇蔡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