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主题:月

2021-03-18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羁旅美景杜甫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们吟咏歌颂的对象,或望月怀远,或对月抒情。月亮,寄寓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绵绵情思。无论人事变幻,沧海桑田,她依旧东升西落,仿佛不曾变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个问题我们已无法回答。本期“国学·知礼”就让我们一起穿梭时空,于历史长河中,与过往文人们共赏一轮明月!

【关于月的成语】

·花好月圆:比喻美好团聚。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镜花水月:镜中的花,水里的月,比喻虚幻的景象。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比喻一种事物能把另一事物掩盖。

·星月交辉:指星星和月亮一起照耀,格外明亮。

·月满则亏:月圆则缺。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开始衰退。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及浅析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看上去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佛更加与人亲近了。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mào宁静,明月与人相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楼上的更鼓响过,宵禁开始,路上没有了行人的踪影,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今夜起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然有兄弟,但都已经离散,天各一方,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久久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这首诗是公元759 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这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下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之上,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被风云所掩,难得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本应是寫“人聚月圆”的喜悦,但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诗人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追忆的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聚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离情愁绪。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上句中两个“此”字对仗,实在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猜你喜欢

羁旅美景杜甫
登高
兴义的美景多
张春波
清明
陈明德(二首)
枫桥夜泊
海洋美景
绝句
田园美景
你说的美景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