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肝患者HBeAg转阴及血清TNF-α、TGF-β1 水平的影响

2021-03-18庄慕云

关键词:卡韦甘草酸乙型肝炎

庄慕云

(潮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广东 潮州 521000)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是因乙肝病毒(HBV)感染所致的肝脏慢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经血液、母婴、性接触等途径传播[1]。慢性乙肝的危害性极大,而且很难治愈,临床上一般采取保肝、抗病毒、抗纤维化、免疫调节等方法进行治疗。恩替卡韦是新一代抗病毒药物,其可通过干扰HBV-DNA 正链的合成作用,抑制病毒的复制,其药效作用持久,耐药性好,在对抗乙肝病毒方面具有较好疗效,但使用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复方甘草酸苷可抑制脂加氧酶及补体的活性,使白三烯、前列腺素等水平下降,从而起到抑制肝纤维化,改善肝细胞损伤的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肝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eAg)转阴、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水平的影响,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潮州市人民医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100 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片治疗)和观察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恩替卡韦片治疗),每组50 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8 例、22 例;年龄44~75 岁,平均年龄(52.3±4.0)岁;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3±0.5)年。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1 例、19 例;年龄46 ~78 岁,平均年龄(53.2±4.3)岁;病程1~8 年,平均病程(3.4±0.6)年。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对比分析。潮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此研究,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 更新版)》[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HBV-DNA 检查结果显示连续2 次以上为阳性者等。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肝病、恶性肿以及全身感染性疾病者;对本研究用药过敏、入组前6 个月内使用过其他抗病毒或抗纤维化治疗者;治疗依从性差、存在认知障碍 者等。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恩替卡韦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37,规格:0.5 mg/片)口服, 0.5 mg/次, 1 次/d。给予观察组患者恩替卡韦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式会社,注册证号H20080182,规格:25 mg/片)治疗, 50 mg/次,3 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24 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HBeAg 转阴率、HBV-DNA 转阴率,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5 mL,将离心机速率设置为 3 500 r/min,离心时间为5 min,将血清分离,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eAg,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HBV-DNA。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TGF-β1水平的变化,血样采集、血清制备方法同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③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血样采集、血清制备方法同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④将两组患者口干、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使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HBeAg、HBV-DNA转阴率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血清 TNF-α、TGF-β1水平以表示,行t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BeAg、HBV-DNA 转阴率 观察组患者HBeAg、HBV-DNA 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血清TNF-α、TGF-β1水平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 表2。

表1 两组患者HBeAg、HBV-DNA 转阴率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者血清TNF-α、TGF-β1 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清TNF-α、TGF-β1 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TGF-β1:转化生长因子 -β1。

组别 例数 TNF-α(ng/L) TGF-β1(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56.5±7.1 25.1±2.6* 22.5±4.1 5.6±1.0*对照组 50 56.7±7.3 41.1±4.2* 22.4±4.1 9.8±1.8*t 值 0.139 22.904 0.122 14.423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肝功能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 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 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BIL:总胆红素。

ALT(U/L) AST(U/L) TBIL(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222.8±30.1 62.3±8.4* 199.5±17.6 77.6±8.2* 78.2±8.4 39.2±3.2*对照组 50 227.6±31.2 92.9±10.6* 199.9±18.0 106.4±9.6* 78.9±8.5 55.3±4.4*t 值 0.783 15.998 0.112 16.130 0.414 20.925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例数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慢性乙肝属传染性疾病,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患者等均为易感人群。慢性乙肝患者在发病初期症状较轻微,仅会出现头晕、食欲下降等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出现蜘蛛痣、肝脾肿大等症状,从而严重损害患者的肝功能,应尽早进行治疗。恩替卡韦属于一种核苷类似物,其能对HBV-DNA 的复制起到抑制效果,且该药不会被细胞色素P450 所影响,其安全性较高,且无明显耐药性。但单独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后HBeAg 转阴率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该药物缺乏抗病毒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4]。

复方甘草酸苷属复方制剂,其主要成分为β- 甘草酸,甘草酸具有类固醇样作用,可对病毒进行抑制,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防止肝细胞损伤,且起效时间短、疗效较好。临床研究表明,复方甘草酸苷可缓解长期服用甘草酸而导致的电解质代谢异常、假性醛固醇增多等症状,对于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本次研究数据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HBeAg、HBV-DNA 转阴率均较对照组升高;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降低,表明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可有效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HBV 增殖,改善肝功能。血清TGF-β1在肝纤维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直接反映患者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及肝脏损伤程度。血清TNF-α 是慢性乙型肝炎感染后促使肝细胞合成的炎性因子,可加重患者肝损伤。本次研究数据分析显示,治疗 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TGF-β1水平显著降低,其原因为复方甘草酸苷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可改善肝细胞之间的相互粘连,从而明显降低血清TGF-β1水平,抑制肝纤维化进程;复方甘草酸苷中的甘草酸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其可对磷脂酶A2 的活性以及补体的激活途径进行抑制,使炎性介质水平降低,从而起到抗炎作用[6-7]。本次数据分析得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差异较小,提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综上,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可有效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此治疗方案适宜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卡韦甘草酸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关系研究进展
某院甘草酸制剂的临床应用及合理性评价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芪胶升白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分析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甘草酸单铵异构体探索性研究
抗乙肝恩替卡韦 有“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