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兴趣为导向,在诵读中感悟,在比较阅读中达到融会贯通

2021-03-17吴梦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课标文言文课文

吴梦雅

摘 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的一项难点,长久以来,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一直秉持抵触的心理。从大语文教学论出发,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承文化、以美育人,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新的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启发、诵读、比较的方式展开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兴趣 诵读 比较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6.006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文言文的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临的难题。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初中生文言文教学的具体目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目标的导向作用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认识民族文化的广博高深,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养料,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学生自四年级开始每学期接触一篇文言课文,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小学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以疏通文意和熟读成诵为主组织课堂。升入初中后,学生最先接触的文言课文是《〈世说新语〉二则》,文章语言简洁、故事性比较强,很好地衔接了小升初在古文方面的过渡。初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背诵与翻译,还需要学生了解文言词汇的基本用法,诸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使用、古今异义词的辨析等。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阅读和理解浅显的课外文言文。语言是赏析的工具,初中语文课堂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较深层次的感悟能力和审美创新能力,陶冶其高雅的志趣和情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目标迁移后的初中文言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既缺乏文言知识的积累,又不具备对古代历史的清晰认知,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畏难情绪。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是比较艰巨的,责任也是重大的。

那么怎样更好地进行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呢?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地分析与探讨。

一、兴趣引领,自主迈入文言文的天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内因是事物运动的源泉与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从主观上愿意学是搞好文言文教学的首要和关键因素。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论张扬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突显了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人翁地位,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需要在课程开始阶段创设合理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例如,在教学《隆中对》的新课导入环节,笔者拟向学生介绍诸葛亮生平,但没有从学生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等典故入手,而是通过陈寿《进〈诸葛亮集〉表》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走近诸葛亮:“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在出示这段古文后,鼓励学生尝试翻译并且讨论八尺到底有多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接着笔者又穿插了一些民间流传已久的趣闻,如诸葛亮求学于司马徽,为了延长教学时间偷给报时的公鸡喂米的故事,诸葛亮为迎娶黄月英造出“木牛流马”的趣事等。这种方式拉近了学生与古人之间的距离,从而对课文產生好奇心,促使学生消除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助力课内知识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以兴趣为导向,把学生从对文言文的抵触和麻木心态中解放出来,认识到语言不过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学习君子雅士的风度情操,最终提升个人素养。

二、立足诵读,贯穿文言文课堂的始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主要以读为主,教师会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如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强化了字音字义的学习。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朗读同样占据了重要位置。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尚属于启蒙阶段,就像英语一样,讲究语感的形成,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地朗读,最好能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教师在课堂上要留足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读书,必要的时候要进行范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语气语调和朗读节奏的停顿。后者的作用尤其重要,学生如果能够在标点符号之外正确地进行朗读停顿,说明他理解了这篇课文。例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如果不懂这句话,就不能断得清楚。要做到正确停顿,需要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去自学,把课文读通读懂,这无形中加强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开口读要求学生在字音上不能模棱两可,除了文中的生僻字之外还要注意到常作考点的通假字、词类的活用现象。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是通假字“披”,在这里要念原来的字音。再如“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字名词作动词,要念第四声。教师在学生的朗读中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并且指出来,这样就将枯燥的文言文注解放在朗读中解决了。此外,多读对于经典篇目的背诵也是大有裨益的。

新《课标》中明确列出需背诵的八十首文言文篇目,不能强迫学生去死记硬背,割裂文与意的关系。要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边体会边记忆,最后水到渠成、自然成诵。教师也要发挥领背的作用,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语调、会意内容。

三、比较阅读,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一种思维方式,能促使学生将同类的文章联系到一起,进行辨析、归纳与整合,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比较可以是同一文本,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文本之间。比较的内容可以是词义、主题、风格等。

同一文本的比较阅读譬如《愚公移山》,文中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语言,在句式上是相似的: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在教学“曾”和“如……何”的詞义时启发学生对两处文字进行比较,推测这两个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章具体用词的角度来揣摩语气、分析人物说话的目的。经过课堂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妻子是同意移山的,语气中伴有关心、担忧和疑虑。智叟是阻止移山的,在诵读时应读出责备、挖苦、讥笑的语气。

不同文本间的比较阅读切入角度也非常多,譬如从同一作者的作品出发。学习《桃花源记》时让学生了解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饮酒》《归园田居》中诗人的形象、个性进行对比,后续学习《五柳先生传》时也能拿出来再次进行比较,从而更加理解作者热爱田园风光,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在内容上具有传承关系的课文也可拿来比较,如学习《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时可以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出对应之处。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发现了两篇文言文之间的关联,例如,“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对应“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种联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理想根源就来自儒家的“大同社会”。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将课本中的文言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认知,提升了学习能力。

当然,教材中选用的经典古文只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范例,学生需要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向文言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断蔓延发展,比较阅读就很好地打通了课内到课外的隧道。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实施比较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更专注于学习方法的习得,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能力迁移的目的。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的教学首先应注意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立足于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扫清生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大意、形成独立的情感体验;最后还要注重文言文学习的关联性,将单个的知识点形成有机的链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点浅显的看法,我们还需立足实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力图摸索出更好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学园》2012年第2期。

[2] 高长风《新〈课标〉解读与教学案例设计》,《初中语文》2004年。

3341501908244

猜你喜欢

课标文言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背课文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