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毒纹的源变及其文化功能与内涵探析

2021-03-17成威王建芳李建亮

艺术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五毒蝎子蜈蚣

成威 王建芳 李建亮

摘要:民间素有以毒治毒的说法,人们将五种最毒的生物画在一起,借此来使自己不受毒物侵害。“五毒纹”由此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文章对五毒纹的构成样式与五毒纹的应用载体进行归纳与总结,并进一步结合实例探析五毒纹的文化功能及内涵。研究发现,五毒纹多出现在服装饰品上,其表现形式以刺绣为主。五毒纹作为载体装饰,既是实用的物品,也是吉祥观念的传递媒介与象征符号,有形与意的双重属性。它是文化传承的活物,也是情感寄托的佳品。

关键词:五毒纹消灾避疫观民俗文化构成样式应用载体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对新冠肺炎的深入研究,中间寄主一蝙蝠、穿山甲等生物被发现,人们对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熟识的动物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正面或负面的文化内涵。人们通过这种文化符号的应用来传递一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消除灾祸幸福平安的愿景。以本文所研究的“五毒纹”为例,虽是指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蜘蛛这六种有毒生物,但其在民间却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人们常将五种毒物组合在一起并运用于服饰、日用品、玩具等,以此来保佑自己和家人消除灾祸。这种文化符号的应用体现了古人消灾避疫的文化观念。

一、五毒纹发展历程

“五毒纹”顾名思义即是五种有毒生物组成的装饰图案,是上至宫廷下到民间,每逢端午节必用的应景纹样。每年端午时,天气转入盛夏,湿热盛行传染性疾病高发,在生活条件低下的封建社会,人们还不能完全避开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故民间谤语中常讲“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人们也因此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这种思想的流传,成为产生五毒纹的文化土壤。

从“五毒纹”的发展历程来看,端午节赠扇辟瘟的习俗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据《玉烛宝典》载,“洛阳人家,端午造术羹艾酒,以花丝作楼阁插鬓,赠辟瘟扇。”可见,唐代时已流行端午节互赠“辟瘟扇”的习俗。但唐代并没有关于五毒纹的具体记载。宋代时,五毒纹记载出现。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当时的端午习俗:“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五色蒲丝百草霜,以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蜥蜴等,谓之‘毒虫《五杂俎》记述说:“饮菖蒲也,悬艾也,作艾虎也,佩符也,浴兰汤也,斗草也,采药也,书仪方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辟蛇、虫诸毒,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辟瘟扇的习俗一直沿用,清顾禄在《清嘉录·五月·五毒符》引吴曼云《江乡词》小序:“杭俗:午日扇上画蛇、虎之属,数必以五,小儿用之。”这里画有蝎子、蛇、蜘蛛等五种毒物的扇子,说的也是“辟瘟扇”。清《帝京岁时纪胜》也记:“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五毒纹的发展从唐代至今具有连贯性,并借以端午节的五毒习俗延袭至今,成為记忆深刻的民俗文化符号。

二、五毒纹的美学构成

1. 五毒纹的组成方式

从“五毒纹”的组成来看,每个地区都存在差异。其中蛇、蜈蚣、蝎子、壁虎四种毒物是必然存在的,而蟾蜍、蜘蛛则各地区选取不同,如关中地区多用蜘蛛,而江南地区则用蟾蜍。较前“四毒”不同的是,蟾蜍、蜘蛛在民间还具有吉祥寓意,常被用来组成具有吉祥含义的纹样,例如“刘海戏金蟾”里有三足金蟾的形象,“喜从天降”则用了蜘蛛的形象,此外,传统装饰中的月亮也会用蟾表示。

从五种生物性来看,蛇往往能和毒联系在一起,蛇的毒牙和毒液让人闻风丧胆,《本草纲目·鳞部》“蝮蛇”条引南朝梁陶弘景语:“蛇,黄黑色如土,白斑,黄颔尖口,毒最烈。蜈蚣有“千足虫”之称,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抱朴子·登涉》中记载南人善以蜈蚣捕蛇:“南人入山,腰间皆系竹管,管中盛活蜈蚣,蜈蚣知有蛇之地,便动作于管中,如此则详视草中,必见蛇也。蝎子毒性较强,它的毒针容易使人致命,蝎毒会让人抽搐并引起中风,《本草纲目·虫部》“蝎”条引古人言:“蜂、虿垂芒,其毒在尾。蟾蜍是蛙类的一种表皮粗糙而它分泌的蟾酥对人有致命伤害,《淮南子》称:“月照天下,而蚀于蟾诸;腾蛇游雾,而殆于螂蛆。蟾诸,月中虾蟆,食月,故日食于蟾诸。”蜘蛛主要以蚊虫为食织网捕虫,给人心狠手辣的印象,自然界中蜘蛛亦有许多存在毒性,《本草纲目》:“蜘蛛尿、蠼螋尿疮,取旧者烧灰傅之。

2. 五毒纹的构成样式

“五毒纹”的组成形式多样,在应用时常搭配艾草、菖蒲、剪刀、老虎等元素,表达民间以物降物、消灾避疫的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虎镇五毒”。老虎深受中国百姓喜爱,素有“帝爱龙,民爱虎”的说法,老虎正气凛然,斗志昂扬,它们爪按毒蛇,脚蹬蜈蚣,双目迥然,怒视蟾蜍。用虎来震慑五毒,还有镇毒避邪的作用,取“猛虎来,四方安”之意。古时明清盛行在儿童的服饰上绣“虎镇五毒纹”,以求孩童能够得到老虎的庇佑健康成长。

“虎镇五毒”有两种样式,一是将老虎作为主体纹样,四周排放五毒纹以及艾草、菖蒲等,常组合成圆形或方形的适合纹样,应用在补子、儿童肚兜等服饰上;二是将老虎作为载体的形象,其上装饰五毒纹,常跟帽子、鞋子、衣服等巧妙结合,如五毒鞋、五毒衣等,如图1所示。

三、五毒纹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五毒纹虽与中国传统纹样中通过谐音、比附等手法来表现吉祥内涵的方式不同,却在民间有着十分广泛地应用,其通常应用在服装、饰品等之上,如大件的五毒马甲、肚兜、鞋子、帽子,小件的耳枕、香包等。无毒纹通过与日常生活用品的紧密结合,让使用者从物质上或心理上得到一种慰藉,以此祈求平安、禳解灾异。

1.符咒上的应用

五毒符大多是在红纸上书写和绘制五毒图形,在端午节时贴、挂于门窗或室内。常见的也有用桃木做成框,框两面糊纸,制成挂屏放至家中,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危害人类,以达到驱魔抵邪,长保安康之意。谷雨前后,无论普通百姓还是达官显贵,家家户户都要挂“五毒符”,以抵御春夏交替的邪气入侵。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引《青齐风俗记》说:“谷雨日,画五毒符,图蝎子、蜈蚣,虺、蛇、蜂蜮之状,各画一针刺之,刊布家户,以雄毒虫。吴俗,则在端五。”如图2所示,山西张景仙绘五毒符,在四周有四只猛虎脚下分别有五毒之一的蝎子,还有儿童、蝴蝶和燕子在旁边,中间是五只猛虎镇压五毒,通过五毒符来辟邪驱瘟,保护家人平安。

除民间外,明清时的宫内也有挂“五毒符”的习俗,如建福宫的紫檀柜格背后就贴有“五毒符”,符纸为红色用墨笔书写,字符潦草,上面写道“谷雨日,谷雨时,谷雨风清大将军,蝎子若蜇人,即时化为血”,据推测约为宫中太监、宫女所书,贴于柜背,而紫檀木素有辟邪的作用加上五毒符,大抵用于趋灾辟邪。还有故宫博物院的《五毒符挂屏》,如图3所示。屏风多以兰绫镶边,下中一竖行字:“谷雨日,谷雨神奉请谷雨大将军神针。”神针二字的竖笔直贯而下,刺中一只蝎子。蝎子四周一圈文字为:“茶三盏,酒四巡,送蝎千里化灰尘,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屏上方两侧各书两句诗“谷雨三月中,蛇蝎永无生,若有伤人意,即刻化为脓”。屏上有铁挂环,可以随处悬挂。

2.服装及服饰品上的应用

五毒纹在各个阶层服饰品方面都有应用。明代应景纹样发达,据记载明代宫廷端午节要穿饰有“五毒纹”的吉服。如刘若愚《明宫史·火集》中载:“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其式样可见北京定陵出土明代孝靖皇后的艾虎五毒纹方补如图4所示,胸补绣二虎相对,并绣有花卉、蛇、蜈蚣等;背补中间绣一卧虎,虎周围绣艾叶花卉和五毒纹。蛇、蝎、蜥蜴、蟾蜍、蜈蚣或爬或跳,姿态各异,形象逼真。除应景补子外,明代还有虎镇五毒纹的丝绸织物,如图5所示。上绣五色云,下绣荷花与蜀葵等,在硕大的蜀葵叶上还要绣五毒纹。五毒旁绣上威风凛凛的老虎,绸缎的花纹排布紧密,繁复的刺绣技法让花纹变得更富层次,其立体效果宛如天成。

在我国西北地区,“五毒肚兜”很是流行。母亲在绣制五种毒虫时要绣的好,也要绣的像,肚兜穿在孩子身上,孩子们低头一眼便能见上面的五种毒虫,生动的刺绣能让孩子快速的认识五种毒虫的样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看见了这些毒虫能避而远之,如图6所示。西北地区还有个有趣的民俗,外甥在成年前,自家的舅舅需要每年挑选一件肚兜送给外甥,五毒肚兜就是最常见的送礼佳品,用来祝愿外甥平安长大。

除服饰外,儿童帽子及耳枕上也常常使用五毒纹。五毒帽和传统虎头帽不同的是虎头五毒帽的前端仍保留着老虎头的形状,但其两侧加上了“五毒”中蝎子、蜥蜴等造型。五毒耳枕多是借青蛙的造型,在上面绣蜘蛛、蝎子、蜥蜴、蛇、蜈蚣五毒纹样。为了丰富枕面,绣娘们还会绣上好多的花草,常见的有牡丹、杜鹃、艾草等,配色明亮,美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让五毒耳枕独具魅力,如图7所示。

四、五毒纹消灾避疫的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图案往往都具有传情达志、祈福纳祥的文化内涵,五毒纹也不例外。在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封建社会下,面对自然界中毒虫的侵扰时,人类就会显得十分渺小、脆弱与无助。这时人们迫切寻求一种心灵寄托。五毒纹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们心理上的慰藉,人们也因此将其符号化并运用于服饰和玩具等用品上,以达到驱邪求平安的目的。

1. 传统造物的吉祥观

“毒”字不单是指有毒、有害之物,在《道德经》中有“亭之毒之”一语。“亭之”意为让它独立,而“毒之”是使它变得成熟。古代,“毒”与“育”有同义,因此“五毒”最开始的意义是消灾避难,驱邪报平安,后来慢慢衍生到了人类“繁衍”这一永恒的主题。从原始的部落生活到后来的封建王朝再到如今的开明年代,人丁兴旺,家宅安康一直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在古时天灾人祸,孩童成年前很容易夭折,蛙作为传统的繁衍图腾最早在原始的新石器时期出现,蟾蜍也被视为“繁衍”的图腾。五毒现在是某些地区演变为民间婚嫁的习俗之一。五毒文化从起初的避疫消灾到后来的求财求子,这些都是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以毒攻毒的普示观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以毒攻毒的说法,五毒纹的产生也无不受此影响。在端午驱赶五毒是为了提醒人们防害防病。民间用各种方法设计五毒纹样并运用到服饰上,这些形象生动的五毒图案不仅装饰了衣物,而旦还起着“看图识物”的作用,普示孩童们远离这些毒虫。有些地区人们还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剪纸贴在门、窗、墙、炕上,以避诸毒。旦还有把五毒图贴在屋中,画五种毒物在红纸上,把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便認为被刺死的毒物不能横行。这是传统的辟邪巫术方式,更是人们的一种消灾避疫观念。

3.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先秦以来,由四方意识的发展而诞生了五方意识,在西周末年五行说兴盛,逐渐“五行”学说成为传统中国人的一种宇宙观,并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由何物构成、怎样运动变化等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五”作为“中”数,其神圣性随着人们的中庸意识而得到不断强化。在人们的心目中五”的地位更尊贵,更神圣,在中国人心中也有了自己特殊的含义,如“五福临门”“五谷丰登”,都用到五字,说明“五”在百姓心里有圆满的意思。中国文化中的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被纳入到“五”的范畴,如农历五月正直仲夏,暑气初盛,人要适当静心休养生息。由此可见,五毒纹用数字来代表侵害人的各种毒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大自然诸多现象的不可知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不知所措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崇拜。由于周围的环境与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因此,人们便希望能主宰万物与征服大自然,并渴望驱邪避灾平平安安。

结语

五毒纹在借以端午节的五毒习俗延袭至今,形成了端午时醒目的纹样造型,其特征表达民间以物降物、消灾避疫的观念。纹样构成的多样性来看,虽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组合方式,但都表现人们渴望征服自然与驱邪避灾的愿望。本研究希望能够保存端午五毒纹里的精髓,并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烙印。五毒纹作为端午时节的典型元素符号,给予人们心理上的慰藉,它寄托着人们消灾避疫祈求平安幸福的愿望。

参考文献:

[1]王瑞芹.陕两民艺“五毒耳枕”的形色意象特征探析[J].装饰,2012(12).

[2]李烨.浅论民间美术——五毒图案的意义与应用[D].两安美术学院,2010.

[3]朱培初.古代端午民俗及民间手工艺[J].装饰,2010(6).

[4]郑胜利.吉图未必皆祥物——民间“五毒”图案的运用及祈祥心理机制略析[J].艺术评论,2016(10).

[5]党春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6]关听.端午民俗节物象征文化探析[J].北京民俗论从,2013(00).

[7]邹文.民间诸艺经典[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注:本文系杭州市社科基金项目(Z19JC103);浙江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0Q054)。

3329501908202

猜你喜欢

五毒蝎子蜈蚣
端午话五毒
天上有只大蝎子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原来是良药
由“蜈蚣”引发的思考
小蜈蚣穿鞋
端午识“五毒”
你是不是那只非理性的“蝎子”
蝎子
蝎子